这个题目似乎要从“言”字说起。
金文舌为“

”,就如口吐舌头;而“言”的金文“

”,显然是“舌上有舌”。所以胡适就认为这与外语相通,因为英语中mother tongue就是“母语”,拉丁语也是以lingue(舌头)引申为“语言”。
不过汉字的“舌上舌”,更富哲理。舌头是发声的重要器官,舌动声出。可是声音不一定是言语,“舌上舌”虽然是没有的东西,却表示了有条理的声音:言词也。
可是隶变后,舌头变成了点、划,失去了本义的依据。
“音”是什么?先人告诉我们:言语时口中出来的那无形(字中是一点)东西,那东西使人听得见,那就是“音”。不过隶变时,“言”字中间一横化为两点了。
《说文》中有个“从言、从中”的yi字“

(《康熙字典》改写成訲)”,这应该是“意”的本字:言中之意也。不知为什么《说文》解为“快也”。“从心、

声(应该‘从

')的字又释为“满也。……一曰:十万为(亿)。”鄙见应该移“从心、从音”那个字的解释于此:“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至于“从心、从音”的字大概是“意境”之类意思吧。
最后,“义”的原字“从羊、从我”,有“假扮、装神”的意思,是“人为做出来”的意思。“义肢”似乎就取此意。
所以“义”是表面的,“意”是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