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品一品《心术》。评,是不敢的。我不是剧评家,只是一只蜜。
说实话,对《心术》的期待,我和万众一样,望眼欲穿的等待一部大剧出炉,似乎此剧一出,我们身边所有涉及医疗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就指日可待一样。
再说第二句实话,看完心术,我心里是有失落的。所以我久久未作任何观后感——害怕自己不冷静的拍砖,会伤了很多蜜的心。
时间过去够久了,我现在再回头看看,已经可以理解秀波在采访中说过的,这就是一部戏剧,你不可能让它承载所有人的希望、不可能让它承载解决一切矛盾的责任。
应当相信,在创作之初,六六女士肯定是想表达某些更深刻的东西,甚至或许想要探求一些解决渠道。但是,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按照我们每个对社会状况有基本认知的人的常识,我们知道,很多问题,特别是类似于医患矛盾之类的问题,其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形成过程的长期性,真的不是一部喜剧就能深刻剖析、并提出圆满解决方案的。我不知道六六女士最终对自己的作品作何评价,但是我认为,或许正是因为六六知道一部顾及全面的作品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她才选择了一个她认为可以拿捏的角度来看医患关系。其中的爱情与喜剧成分当然有考虑电视剧的观感要求。
长时间的冷静,让我慢慢感受到了整部剧创作人员的诚意。真的,他们塑造的医生形象是医生这个行业的主流,或者,我们愿意希望这样的医生是这个行业的主流。他们提出了“信、望、爱”这个主题。我们现在的社会,不就是需要这样的道德食粮吗?如果创作人员仅仅揭露并批判医疗行业的阴暗面的话,那么,至少在一定的时间以内,我们还有几个人敢去医院看病?相信每个人都宁愿相信:大多数医生是有良知的。
在某网站的专访中,秀波也说过,每一个行业都没有对与错。或许,身处其中的从业者,他们的特性、个性、人性不同,所以让我们看到、感受到好与坏的区别。这是每个行业的共同点。通俗点说:还是好人多,坏人也不缺。
第三句实话:秀波在剧里的表现真的有点出乎我所料,我没想到他能这样放得开。不过惊喜之余,当然也知道,这种变化也正是秀波所喜欢的。尝试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表演风格,赋予角色本身应有的内涵,正是一个“戏子”的责任。
顺便说一下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劣质医患关系的形成,绝对和社会大环境、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有密切关系。我们不应该单方面指责一名编剧、或者一部喜剧没有严厉深刻地抨击什么什么黑暗面。我们应该欣慰的是:正因为有秀波的参演,这部剧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深刻的大讨论。社会的进步与改良,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由观念上慢慢渗透的。作为波蜜,我们由衷的感到荣耀。
让我们共同期待,美好完善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