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26,888贴子:9,668,933
  • 11回复贴,共1

[讨论]五味、五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陶弘景脏腑用药法要种有以下论述: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陶云:心德在耎  。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整理一下就是:
         补      泻
肝------辛-------酸
心------咸-------苦
脾------甘-------辛
肺------酸-------咸
肾------苦-------甘

但是内经中还有对应的说法:
肝------酸
心------苦
脾------甘
肺------辛
肾------咸
这种不一致意味着什么?是不是五味理论有着某种不确定?或者是上古时期对五味本身就有不同的见解存在?



1楼2007-01-08 21:28回复
    但是内经中还有对应的说法: 
    肝------酸 
    心------苦 
    脾------甘 
    肺------辛 
    肾------咸 

    <<内经>>之<<阴阳应象大论>>云:
     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
     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
     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
    里面所讲并不是简单的相对应关系的.
    陶弘景所说的极是,是看你站在哪个角度来看.


    6楼2007-01-08 22:11
    回复
      2025-08-25 12:30: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完全没看懂
      好好想想再说


      7楼2007-01-11 21:18
      回复
        对于反中医的人而言
        一旦他们看不懂就不去思考了
        干脆说这是错


        8楼2007-01-11 21:18
        回复

          5 讨 论

          对传统五味及其五行归属关系的疑惑 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味酸属木,味苦属火,味甘属土,味辛属金,味咸属水。从功效上看,酸味长于收敛,苦味长于泻火,甘味长于补益,辛味长于宣散,咸味长于软坚。但木的特性主生长、生发、伸展,火的特性主化物、炎上、温热,金的特性主收敛、肃杀,土的特性主生化、载物,水的特性主寒凉、滋润、闭藏,所以除了土的特性能较好地说明甘味药的功效外,其余则似乎很难用各自特性来说明药味的功效特点。对用传统五味及其五行归属关系解释五味功效作用的质疑 《素问·至真要大论》:“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
          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若酸为木类,以木泻木,其理难明。因为酸味长于收敛,取象比类将其归属于金,金克(克制)木。当肝阴亏虚、阴不制阳、肝阳生发太过时,以酸味之白芍、五味子收敛其生发太过之肝阳,是其证也。辛为金类,以金补木,与理不通。因辛味长于宣散,其类同木,木性相通,同类相助,若此则用辛味柴胡疏肝解郁,每获奇效,其理不言自明。若咸为水类,以水补火,难合常理。因咸味长于软坚散结,其性类火,同类相助,故用咸味硝石为主的硝雄点舌散含于舌下,在冠心病、心肌梗塞急性发作期能起神效,也就不难理解。若苦为火类,以火补水,与理相悖。因苦味长于泻火存阴,其性类水,故用黄柏、黄芩等清热泻火,其以水克(克制)火,多获良效;甘味属土,《内经》、

          《辅》书不争。因甘味长于补益、滋养,其性类土,用甘味之人参、麦冬之类治虚证颇获良效,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辅》书中五味及其五行的配属关系对临床用药常规的解释 以《辅》书为据,中药五味的五行归属,当为辛味属木,咸味属火,甘味属土,酸味属金,苦味属水。这种配属关系能较好地说明临床上的一般用药规律。

          辛味之麻黄、桂枝、柴胡、紫苏、生姜等,具有木之发散特性,故这些药往往具有发汗、解表、行气等功效,用其治疗寒邪郁滞肌表所致的无汗、头痛及肝气郁滞所致的胁痛等能获奇效;咸味药能软坚散结具有火之化物特性,故用瓦楞子软坚散结,治疗瘰疬、痰核、痞块,芒硝泻下通便治疗热结便秘其效甚佳;甘味药多有补益作用,符合土之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用党参、熟地等甘味滋补药治虚证多获良效;酸味药多有收敛固涩之功,功同金之收敛之性,故用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效果显著;苦味之黄连、黄芩、龙胆草、大黄等,其性属水,以水克(克制)火,故诸此类水性之苦药清热泻火效果奇佳,其理自明。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亦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说明运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药五味的五行归属关系,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6 结 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按照《辅》书中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中药五味归属于五行,其配伍关系为味辛属木、味咸属火、味甘属土、味酸属金、味苦属水。这种配伍关系较传统中医理论按照推演络绎的五味的五行配属关系,更能反映药味的功效作用,能较好地解释临床用药的一些规律,对指导临床用药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10楼2008-06-01 18:34
          回复
            • 211.138.104.*
            大便很干,脸上张痘,内有湿气该如何调理


            11楼2010-05-14 05:56
            回复
              .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2-12-15 13:39
              回复
                内经对于脏腑补泻的在几篇里均不同,如《阴阳应象大论》和《藏气法时论》就很不同,关于后世医家,可以参看《医学启源》。我认为辅行诀是本伪书,关于论据可以看看罗鸿声先生的考证。


                IP属地:内蒙古15楼2012-12-15 15:08
                回复
                  2025-08-25 12:24: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种对应关系,总体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也可以说是成立的。
                  但是如果把它绝对化,变成了一个死的公式,那就值得商榷了。
                  为什么各种版本的医书会出现不同?就是因为这个东西不是绝对的。

                  学中医是学习它活的灵魂,是学习它的辩证思想。
                  死搬硬套,不学也罢。


                  16楼2012-12-15 15: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