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吧 关注:21,149贴子:200,474

【转贴】玉箫声断人何处 - 谈林徽因的《藤花前》与徐志摩的《偶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廖钟


1楼2007-01-08 10:23回复
    一、

    我对诗人林徽因的诗歌产生兴趣起始于2000年年末。当时电视广播剧《人间四月天-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播出,里面引入了她的几首好诗。林徽因会成为一位诗人,剧中有详细的描述,那是1930年底徐志摩从酷寒的东北把患了肺结核病的林徽因接回北平医治和疗养(据%


    2楼2007-01-08 10:25
    回复
      2025-08-05 11:58: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重要,这和唐代的李商隐的诗歌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诠释这两首诗之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诗歌本身先说话,首先,让我们来欣赏这两首好诗:


      4楼2007-01-08 10:26
      回复
        《藤花前 – 独过静心斋》

        林徽因

        紫藤花开了 
        轻轻的放着香, 
        没有人知道...... 

        紫藤花开了 
        轻轻的放着香, 
        没有人知道。 
        楼不管,曲廊不做声, 
        蓝天里白云行去, 
        池子一脉静; 
        水面散着浮萍, 
        水底下挂着倒影。

        紫藤花开了
        没有人知道! 
        蓝天里白云行去, 
        小院, 
        无意中我走到花前。 
        轻香,风吹过 
        花心, 
        风吹过我,—— 
        望着无语,紫色点。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5楼2007-01-08 10:27
        回复
          二、

          《藤花前》是林徽因中期的诗作,发表于1936年12月。诗中最主要的意象在诗的第二节的“蓝天里白云行去”投射在“一脉静”的“池子”里而形成“倒影”。全诗抒发了诗人自己在“没有人知道”的寂寞孤独境况下而展现出的感伤情怀。这种感伤的情怀透过现在与过去之时间交织,分成三小节去推演。第一节“紫藤花开了,轻轻的放着香,没有人知道......”,说的是现在的情景,这当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哀伤。第二节一开始便重复了第一节的诗句,使这种无可奈何的哀伤加剧与深化以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并且藉着这种特殊的张力由现在的无可奈何的哀伤情怀推进一步引出“楼不管,曲廊不作声”。楼与曲廊是建筑物,照我的理解是有特别所指,但不需要解读出来,只要知道它们对紫藤花的开放以及紫藤花散发出的轻香是漠不关心的;也可以说,似乎彼此之间是互不存在的,这就已经足够!当然,诗人似乎有所控诉,并以这个紫藤花 – 楼、曲廊的彼此之间的互不存在去与记忆中的过去的一幅永恒的图画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蓝天里白云行去,池子一脉静;水面散着浮萍,水底下挂着倒影。”- 这就是那幅永恒的图画。“白云”是林徽因,“池子”是徐志摩,在“一脉静”中,便偶然地交会而散发出了生命的姿彩与爱情的光辉,“云”投影在“池子”里,在池子的水底里形成了一个倒影。这个偶然的交会所形成的倒影,我称之为“永恒的图画”是因为它从1921年起便一直支配着两颗悲伤的诗魂,同时也%C


          6楼2007-01-08 10:28
          回复
            是让现代诗歌把“完全诗意的信仰”之真实的具体化成为可能的一个坚实的基础。(注二)

            人生也许就是这般地让人觉得无奈吧!庄子说:“知其莫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假如你不甘心、不愿意安之若命,最好的方式也许是写诗,作曲与画画也会是不错的选择。诗人林徽因在她的这首诗的第三节里便继续诉说她的感叹与无奈。“紫藤花开了”,但“没有人知道”却依然;“蓝天里白云行去”仍持续着,但“池子”却消失无踪!于是,即使是偶然的交会而有的倒影便完全失去它的真实可能性,这便是人生的无奈与悲哀!

            生命的本质真的就是如此绝对的孤独的吗?冀望别人知道你、真正了解你、甚至能跟你达到一种“灵质的”无间的契合,是不是真的这么的困难?是不是这竟成了生命中的一种奢望?假如你遇到了却又莫名其妙地轻轻地错过了,那在往后的岁月里又将会有多少的后悔与悲伤?在林徽因的这首诗的第三节里她把自己安排在一种不知道在那一个方向吹来的“怪异的”风下(注三)- “风吹过花心,风吹过我”- 于是她便在小院里无意中靠近了紫藤花,独自默默地凝视着它,最后是她与紫藤花在一种默然无语的境况下浑化在点点的紫色中而冥合为一,她就是紫藤花,紫藤花就是她……。


            7楼2007-01-08 10:28
            回复
              那还有些什么?

              诗意还没有完全完整起来,诗人徐志摩继续在他《偶然》这一首诗中把人与人之间的相遇、相识进一步安排在茫茫人海上来解说。徐志摩把他们的相遇、相识放在一个黑夜的大海上,而他们就像两艘各自奔赴自己路程的小船,由于是黑夜,由于是茫茫的海上,两艘船居然有所交会、居然能相遇,“互放的光亮”便照耀着对方,然而却是那么的短暂,甚至竟是擦身而过,然后便匆匆地奔赴着各自的途程。短暂而光耀夺目的光亮,这交会不就是一个偶然吗?是不是正因为这只不过就是一个偶然,所以才会说出“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难道“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竟变得如斯地可有可无而对生命的本质言竟显得这么的不相干?


              9楼2007-01-08 10:29
              回复
                真实地记录下来,表而为现代诗歌中的极品。现代人的诗歌能打动人的极少,但是,他们却能!我常想,假如一切的过程都最终将融入究极的真实的话,那么,从这个意义来说,是不是真实就是永恒与不变的另外的一种说法?假如是这样,那么,《藤花前》与《偶然》这两首诗应该也将会是历久常新的。

                最后我愿意引用徐志摩的《云游》与林徽因的《死是安慰》结束本文。《云游》写作于1931年7月,在他死之前一个多月的10月5日发表在《诗刊》第三期(徐志摩逝世于1931年11月19日),是一首十四行诗。《死是安慰》是林徽因晚期的诗,发表于1947年1月4日。云或是云彩是林徽因,溪涧是徐志摩。在《死的安慰》一诗里,“云彩”在诗的开头处,而“溪涧”却在诗的结尾处,这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她要向我们诉说这正是“交会”的不可能性?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徐诗《云游》还处在一个让


                11楼2007-01-08 10:30
                回复
                  2025-08-05 11:52: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人“盼望”的境况下,而林诗《死是安慰》岂不是长陷于彻底的绝望中?确然无疑地,云投影在溪涧而有的偶然的交会,在林徽因的生命中早已转变成了一幅永恒的图画,假如这幅永恒的图画对她来说竟是终极的话,那么,她对终极的迷恋是不是就是生命中永不可解的连环?也许我们就是这样永远处于人生的迷雾中,一如一个早早就被写好了的程式而命定地去接受它一样,真正能改变的并不多。(“We are programmed to receive.” – “Hotel California” By The Eagles)。“枢始得其环中”,这是庄子的话。但是,我们要问,现实世界里,是不是真正存在着一个能冲破生与死、你与我的对偶性的人?那又是谁?


                  12楼2007-01-08 10:30
                  回复
                    《云游》

                    徐志摩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只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死是安慰》

                    林徽因

                    个个连环,永不打开,
                    生是个结,又是个结!
                    死的实在,一朵云彩。
                     
                    一根绳索,永远牵住,
                    生是张风筝,难得飘远,
                    死是江雾,迷茫飞去?
                     
                    长条旅程,永在中途,
                    生是串脚步,泥般沉重,
                    死是尽处,不再辛苦。
                     
                    一曲溪涧,日夜流水,
                    生是种奔逝,永在离别!
                    死只一回,它是安慰。


                    13楼2007-01-08 10:31
                    回复
                      廖钟庆写于2006年8月30日


                      注释:

                      (注一):见梁从诫先生《悠忽人间四月天 – 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一文文末(1985年4月北京一稿,1986年4月北京二稿,1991年4月北京再改)。该文说林徽因与徐志摩于1929年在北平“重新相聚”,是一个明显的错误,那应该是1928年12月,因为徐%


                      14楼2007-01-08 10:31
                      回复
                        • 221.223.225.*
                        林徽音简直是林黛玉再世,而且也有肺病,但她的爱情却比林妹妹灿烂多了。林黛玉活在现代就应该是林徽音那样子的


                        16楼2007-01-08 23:32
                        回复
                          不置可否


                          IP属地:上海17楼2007-01-11 10:14
                          回复
                            • 61.53.134.*
                            吧主就是不一般0


                            18楼2007-01-14 14:47
                            回复
                              2025-08-05 11:46: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6楼
                              是有点象,不想不知道
                              想了,有点


                              19楼2007-01-23 19: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