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藤花前》是林徽因中期的诗作,发表于1936年12月。诗中最主要的意象在诗的第二节的“蓝天里白云行去”投射在“一脉静”的“池子”里而形成“倒影”。全诗抒发了诗人自己在“没有人知道”的寂寞孤独境况下而展现出的感伤情怀。这种感伤的情怀透过现在与过去之时间交织,分成三小节去推演。第一节“紫藤花开了,轻轻的放着香,没有人知道......”,说的是现在的情景,这当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哀伤。第二节一开始便重复了第一节的诗句,使这种无可奈何的哀伤加剧与深化以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并且藉着这种特殊的张力由现在的无可奈何的哀伤情怀推进一步引出“楼不管,曲廊不作声”。楼与曲廊是建筑物,照我的理解是有特别所指,但不需要解读出来,只要知道它们对紫藤花的开放以及紫藤花散发出的轻香是漠不关心的;也可以说,似乎彼此之间是互不存在的,这就已经足够!当然,诗人似乎有所控诉,并以这个紫藤花 – 楼、曲廊的彼此之间的互不存在去与记忆中的过去的一幅永恒的图画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蓝天里白云行去,池子一脉静;水面散着浮萍,水底下挂着倒影。”- 这就是那幅永恒的图画。“白云”是林徽因,“池子”是徐志摩,在“一脉静”中,便偶然地交会而散发出了生命的姿彩与爱情的光辉,“云”投影在“池子”里,在池子的水底里形成了一个倒影。这个偶然的交会所形成的倒影,我称之为“永恒的图画”是因为它从1921年起便一直支配着两颗悲伤的诗魂,同时也%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