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吧 关注:30,728贴子:509,833
  • 1回复贴,共1

寻找失落的香港街波(转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电影《黑社会》中有一个画面:黑帮老叔父邓伯和古天乐扮演的Jim鄄my仔在球场边聊天,淡黄色的街灯下,车水马龙的路边,场内是一班赤膊中青年正在踢球。寻常的一幕,但这正是最传统的港味户外运动———“街波”(街头运动)。



  不久前刚去世的霍英东老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驰骋球场,五六十年代致富后更组织球队打“卫生波(非正式的比赛)”,还成立过“卓然足球队”。当时可谓是街头足球运动的开始。



  1930年代到1970年代,香港的经济并不繁荣,普罗大众也没有很多余钱去消费找乐,加上从内地过来的大批大家庭,他们的新一代的温饱也成问题,于是,踢球就成了最廉价的户外活动。



  到了1950年代初,香港开始了公共房屋(由政府兴建,租给市民)的时代。公共房屋最大的特点是,小孩子多,住客之间的关系相当融洽。邻居小朋友成为玩伴,小小的一个足球,能满足了20多名儿童的运动欲望。



  其后,公共房屋规模愈来愈大,周边的配套设施也有所改善,基本上一座大型屋村,都有了休憩空间,即使不是1个7人制足球场,也有篮球场或者1个5人制赛足球场。



  香港历来寸土寸金,于是,香港的街头足球场大都是7人足球场,其次就是类似于巴西Futsal(五人制足球)的小型足球场。球场的表面当然不是草地而是水泥地,旁边一般也有几条水泥凳子。那里也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只要凑够人数就能够排队参赛,不许输球后抵赖不肯出场的。



  在那个街头足球兴盛的年代,湾仔的修顿球场出过名将胡国雄,而所有香港的职业球员,都经历过街头足球的磨练。



  青少年聚集的地方,更容易产生“童党罪案(青少年犯罪)”,这个社会问题正在街头运动中繁衍。《古惑仔》系列电影的背景慈云山区,当年有60多座公共房屋,里面住着数十万家庭,当中有好几万儿童,著名的“慈云山十三太保”(1980年代青少年朋党组织。不过,今时今日,这13位成员都已改邪归正。)就是在球场上打起的。“你边度架?



  敢来呢个球场玩?未死过啊?(你们属于哪个组织的?敢来这个球场玩?找死啊?)”类似于上述对白会经常出现在香港的影视作品中,正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街头运动文化。



  香港是一个国际城市,包含着不同种族、国籍的人士,这个特点也体现在“街波”活动中。旺角的麦花臣、深水埗的枫树街球场、湾仔的修顿球场,都可以看到华人对菲律宾人、巴勒斯坦人的对赛,由于用简单的英文和广东话交流以及对方球风比较硬朗的关系,经常会发生小摩擦,但大家最终都会以微笑化解误会。



  足球场的旁边都会有两三个篮球场,而随着1990年代篮球运动的兴起,香港打街头篮球的趋势愈演愈烈,场面的热闹程度逐渐超越旁边的足球场。这是由于街头篮球一般只打3人制,1个篮球场可以同时进行2组比赛,这样不但可以让更多人参与。而且,当不少人去进行其他运动的时候,要踢场足球需要十多人才能进行的比赛,凑不齐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随着经济的发达,各区都会举行“街波”联赛,找个人当联系人,交个按金,就可以每个周末参赛。过去踢“街波”的大都穿者布鞋、普通的汗衣、甚至赤膊上阵,但今天的年轻人都穿上球鞋、整齐的队服。然而,装备进步的同时,香港足球的水平却每况愈下,或许,不少人都在电脑上、游戏机上、服装上,满足了自己成为碧咸(贝克汉姆)、朗拿度(罗纳尔多)的欲望,技术反倒成了次要。加之,赌球在香港合法化后,青少年参与者众多,香港的“街波”渐渐地开始走向全面的没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作者:迭戈




1楼2007-01-06 09:27回复
    1


    2楼2007-01-06 13: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