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吧 关注:324,716贴子:6,300,064
  • 8回复贴,共1

【2006年度】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企业事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06年度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企业事件之悲情欣弗

2006年度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企业事件之宝钢谈判

2006年度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企业事件之银行上市

2006年度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企业事件之上汽荣威

2006年度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企业事件之奥康抗诉

2006年度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企业事件之徐工合资

2006年度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企业事件之傲慢SK-Ⅱ

2006年度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企业事件之股权分置

2006年度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企业事件之国美永乐

2006年度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企业事件之欧典谎言

   



1楼2007-01-06 01:04回复
    悲情欣弗:药品不良事件老总以死谢罪

    【时间】

    10月31日

    【事件焦点】

    安徽华源制药只因一个“欣弗事件”就造成了两败俱伤的结果,一方面是药品服用者全国死亡11人,一方面是华源老总裘祖贻顶不住压力自杀谢罪。对于欣弗、“齐二药”等一系列事件,评述制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声音不断。

    【事件回放】

    11月5日上午9点,华源原总经理裘祖贻的骨灰盒启程送回老家上海,几百名药厂职工送行。

    欣弗事件之前,裘祖贻受人敬重,是一位历时6年,将濒临倒闭企业扭亏为盈的英雄企业家。10月16日,他因为“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疏于对企业管理,对欣弗事件负有主要责任”而被撤职。10月31日夜间,他留下一张字条,称“心里难过极了”,“对不起那么多的员工”,“只有以死谢罪”,在家中上吊自杀。

    华源制药只因一个“欣弗事件”造成了两败俱伤的结果。正如华源药业一位工作多年的员工说的,“我们都很难过,这是一个悲剧”。

    2006年,药品企业事故频发。5月3日,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发现部分患者使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最终调查的结果是:齐二药生产亮菌甲素采用的是泰兴化工厂出售的二甘醇,一般用于农药注剂,几乎不用于药品生产。据广东省卫生厅对外公布的消息,截至5月22日,假药亮菌甲素已经造成9人死亡。

    当“齐二药假药事件”正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时,全国多个省市再度出现多起严重不良反应病例。

    卫生部8月3日连夜发出紧急通知,停用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8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了调查结果: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违反规定生产,是导致这起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在“欣弗事件”中,有11名药品服用者死亡。

    当前,我国有6600多家药企,医药市场竞争激烈。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为求生存恶性降低生产成本,导致药品安全隐患突出,药害频发,群众频频因药罹患。“欣弗事件”以及“齐二药”事件就充分暴露了这种不良倾向。

    一位药监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认为,药监部门要对制药企业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但同时制药企业也应该严格按照标准工艺进行生产,生产出合格的药品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

    【编辑点评】

    在“欣弗事件”发生后,人们更多地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监管部门。但是,倘若企业自身不负责任,外部监管再严密,也难保不出现漏洞。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就显得极为重要。

    我们不希望看到欣弗的悲剧再次发生。企业社会责任是人们对企业的基本期待。在关注盈利的同时,企业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特别是关乎百姓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行业。


    2楼2007-01-06 01:05
    回复
      2025-08-17 12:25: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宝钢谈判:首度获得铁矿石先发定价权

      【时间】

      12月21日

      【事件焦点】

      在欧洲尚未开始谈判,日本第一轮谈判还未结束的情况下,宝钢在全球铁矿石新一年度谈判开始后的1个月内一举拿下首发定价权。宝钢速战速决,既确定了先发价格为中国同行省下巨额采购成本,又避免了重蹈去年的覆辙。

      【事件回放】

      12月22日,宝钢与必和必拓公司(BHP)与力拓集团(RioTinto)旗下哈默斯利公司分别就2007年度纽曼粉矿和纽曼块矿基准价格达成了一致协议:粉矿和块矿的价格将在2006年价格基础上均分别上涨9.5%。前一天,宝钢与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达成同样的基准协议价格,这是宝钢代表中国钢厂参与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首度取得首发定价权。

      自2004年起,宝钢代表中国钢厂全面参与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但此前连续3年一直未取得价格首发权。2005年度由日本新日铁公司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达成首发基准价,中国钢厂被迫接受71.5%高价涨幅。2006年度宝钢谈判地位明显提高,大部分时间内谈判主阵地在中国钢厂这一边,但最后由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与淡水河谷公司达成了上涨19%的首发价,中国钢厂最后还是不得不追随。

      此次,在欧洲尚未开始谈判,日本第一轮谈判还未结束的情况下,宝钢在全球铁矿石新一年度谈判开始后的1个月内一举拿下首发定价权。由此,宝钢赢得舆论的普遍好评。此间分析师认为,宝钢速战速决,既确定了先发价格,又避免了重蹈去年的覆辙。

      由于2006年中国钢材价格比世界钢材价格低得多,同时国内铁矿石供应明显增加,由此业界认为,中国有理由在2007年谈判中继续保持强硬态度。宝钢首席谈判代表刘永顺在第一轮谈判刚开始就表示,在铁矿石谈判中,钢铁企业之间也存在竞争,谁先达成一个价格并被全球接受,是这个公司能力的体现。因此,谁都想取得定价权,中国也不例外。

      市场人士认为,此次首发基准价9.5%的涨幅,基本符合目前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供需情况。早先来自商务部的分析称,中国铁矿石进口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到平稳增长阶段,预计全年将进口铁矿石3.2亿吨,同比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

      据记者近期从几大钢厂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者,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依然呈增长态势,但增长幅度已出现明显回稳和减缓迹象。同时,企业对小幅涨价也早有心理准备。

      海通证券分析师杨红杰表示,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宝钢、武钢等利用协议矿的钢铁企业均具有较为合理的产品结构,能够较好地消化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的成本。同时,由于我国在焦炭、铁合金等原燃料供应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总体上有利于宝钢、武钢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目前国内现货价已经低于国际长期协议价格。在供求关系已经趋于改善的情况下,价格仍上涨9.5%,充分说明国外铁矿石供应三大巨头仍处于牢不可破的垄断地位。在这样的格局下,谈判的一两次输赢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中国钢铁业的出路还在于结构调整,同时加快在国外找矿的步伐,减少对三大供应商的依赖度,这才是今后谈判的王者之道。

      【编辑点评】

      宝钢在此次谈判中显现出来的能力,既是精品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的初步奏效,也是长期学习全球标杆积累出来的。这显然值得国内同行好好学习。然而,一次的话语权不等于持久的控制权,与全球供应商和制造商的漫长博弈,宝钢仍然不能有丝毫懈怠。


      3楼2007-01-06 01:13
      回复
        银行上市:业界整体进入新竞争时代

        【时间】

        10月27日

        【事件焦点】

        工行的上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意义重大,上市应该说能够建立一种杜绝或者说减少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机制。工行上市意味着我们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发展资本市场成为国家战略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事件回放】

        中国第一家同时实现海外和内地(A股+H股)同时上市的企业在2006年出现。改革难度最大以及WTO保护期最长的中国银行业提供了这个惟一的案例。2006年10

        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A股、H股分别在上海、香港两地实现同步上市。合计发行规模达191亿美元,创下了全球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的最高纪录。

        在2006年6月,这个最高纪录还在中国银行手中。它在香港联交所集资754亿港元,当时是全球六年来最大规模的IPO,轰动国际资本市场。如果再向前面看,在过去的两年中,全球最大规模IPO的纪录经常被来自中国的银行企业打破。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挂牌,募集资金622.5亿港元,刷新当时的全球IPO纪录。

        在经历数年改革之后,中国银行业整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银行业的资金和管理能力都逐步复苏和改善,即使是规模更大的外资银行也不可小视这股力量。

        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是这股力量的代表。从规模看,工行是国内经营规模最大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银行;从管理看,2005年启动的股份制改革使工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初步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从经营上看,工行近几年一直在进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型。而中国银行则是第一批接受国家外汇注资、启动股份制改革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是内地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新股发行恢复之后,第一家上市的大型蓝筹股。

        工行行长杨凯生说:“工行上市不仅仅是工行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大成果。”

        在中国银行纷纷跨入资本市场并完善管理结构的同时,中国的商业银行同业竞争也将出现新格局。股份化改造后的工行不但面临已经先行实行股份制的内地数家实力雄厚、各具经营特色的商业银行的竞争,还面临2006年12月之后,中国对外资银行全面放开人民币业务后境外商业银行的竞争。而工、农、中、建银行属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年底转制后也将分走一杯羹。

        【编辑点评】

        工商银行上市,其实和中国每个纳税人多少都有点关系。它上市后,意味着纳税人老百姓的压力要减轻一些。而外资银行雄厚的资金、广泛的国内外客户网络、灵活的经营机制和风险控制能力,是包括内地四大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最强的竞争对手。如何与之建立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如何善待大小客户,将是商业银行家们在上市后的第一门课。


        4楼2007-01-06 01:15
        回复
          上汽荣威:错失罗孚商标顺推自主品牌

          【时间】

          10月24日

          【事件焦点】

          竞购罗孚,上汽和南汽花费都不小。然而,上汽虽获得ROVER核心知识产权,却也没有得到ROVER商标使用权;南汽购得罗孚(MG-ROVER)的相关资产,却没有获得在欧洲15国的MG商标使用权。

          【事件回放】

          “世界上最悲伤的事情莫过于自己深爱的人就在身边却不能相爱。”这句话用来描述上海汽车(8.02,-0.07,-0.87%)(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和使用罗孚的品牌美丽愿望落空后的心情也很贴切。10月24日,痛失“爱人”的上汽股份推出自主品牌“荣威(Roewe)”,取意“创新殊荣、威仪四海”。

          对罗孚知识产权和商标的争夺,是2006年最激烈最好看的汽车商战故事之一。一个曾经荒废的LOGO,经过6年“收藏”竟然成了“香饽饽”,而且给中国企业活生生上了一课,主题是知识产权的价值。

          去年起,上汽和南汽竞购罗孚。上汽花6700万英镑买到代表ROVER核心知识产权的ROVER25型、75型轿车。尔后的2005年7月22日,南汽以5300万英镑收购罗孚(MG-ROVER)资产,其中包括位于长桥的生产线、引擎业务及相关资产。

          然而,2006年初,荷兰一家名为MGRoverNederland的公司突然跳到台前,声称其拥有在欧洲15国的MG商标使用权,这意味着南汽不能在那些国家销售MG产品。无独有偶,上汽虽获得ROVER核心知识产权,却也没有得到ROVER商标使用权。ROVER商标依然掌握在宝马集团手中。

          2006年9月18日,早已从宝马手中买得路虎(LANDROVER)商标,并与宝马就罗孚商标有约在先的美国福特汽车宣称,要行使对ROVER品牌的优先收购权,欲从宝马手中买走罗孚商标。这使得上汽收购和使用ROVER品牌的愿望落空。

          与罗孚商标失之交臂,让上汽的国际化战略受到影响。此前,上汽曾希望罗孚在海外的知名度能帮助其迅速走向海外市场。此后,上汽明确表示,将集中精力先在国内市场上把中高端细分市场的品牌地位巩固下来,然后再考虑走向海外。

          据介绍,荣威是一个母品牌,旗下的系列子品牌将覆盖包括中高档轿车、SUV在内的众多车型。首次亮相的荣威750是款中高档轿车,诞生自罗孚75平台,将于近期上市。

          业内人士称,失去罗孚品牌不仅是上汽的遗憾,也是中国汽车业“走出去”过程中的经典教训。对于品牌建设而言,上汽得到了罗孚更为重要的部分,自创荣威可以说是明智之举。

          英国华威商学院院长HowardThomas教授认为,收购外国企业的成熟品牌和知识产权,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条捷径。在收购之前,罗孚无法制造出一款新车去打开新的市场,上汽也没有核心技术推出自主品牌的汽车。从战略角度考虑,他们是各取所需,上汽原先就在合资生产中积累了资金、人才、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加上整个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上汽跨国并购后的前景非常乐观。

          没得到ROVER品牌,或许会暂时延缓上汽拓展海外的脚步。但从发展趋势看,中国注定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仅仅靠一个品牌无法阻止一个新兴市场自主品牌的崛起。

          【编辑点评】

          这个事件再次告诉旨在国际化的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是最关键一环。作为后来者,学费难免,教训和经验一样可贵。好在,上汽顺势推出“荣威”,和一汽推出的“奔腾”赢得舆论的广泛赞誉。但愿这是中国汽车巨头在自主意识的彻底觉醒


          5楼2007-01-06 01:16
          回复
            傲慢SK-Ⅱ:跨国企业再酿信任危机

            【时间】

            9月14日

            【事件焦点】

            作为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宝洁公司在SK-II产品质量事件过程中显示出难以置信的傲慢和蛮横,使其品牌形象严重受损。虽然如今产品重返市场,但消费者信任短期内难以修复。

            【事件回放】

            9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证实,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来自日本宝洁株式会社蜜丝佛陀公司制造的SK-Ⅱ品牌系列化妆品中检出禁用物质铬和钕。

            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SK-Ⅱ退货浪潮。虽然从9月15日到9月16日,宝洁公司连发三份公开声明,强调产品没问题、安全和质量有充分保障、没添加违禁成分。但这些做法并没能挽救消费者的信心,9月22日,SK-Ⅱ在中国的50多个专柜全部下柜。

            实际上,SK-Ⅱ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已不是一次了,这家知名的国际大品牌去年就曾发生过轰动全国的“烧碱风波”和虚假广告事件。然而,在此次事件中,宝洁公司的傲慢和蛮横令消费者伤透了心。

            有关专家认为,关键是要尽快实现我国化妆品标准与国际接轨。不仅仅是化妆品行业,许多跨国企业正是钻了我国产品进口管理上的漏洞,以双重标准应对,从而在中国造成多起知名品牌发生严重质量问题的事情。消费者也就此呼吁:化妆品成分标识尽快完善,还消费者应有的知情权,政府也要加紧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时隔不久的10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就SK-Ⅱ化妆品问题联合发表声明,称从9种SK-Ⅱ化妆品中检出铬和钕,属生产技术无法避免的因素。10月24日,宝洁公司决定将很快恢复SK-II产品在中国内地的销售。从12月起,全国陆续有8家SK-II专柜重新上柜,虽然销售人员放下身段热情招呼,并送出丰厚的试用装,但柜台前依然问的多,买的少。

            虽然SK-II已经恢复了在中国内地的销售,但其损失是不可能轻易恢复和弥补的。有媒体推算,80天的风波,宝洁公司就出现约1.16亿元的销售空白。还有熟悉宝洁公司的财经人士表示:“宝洁在中国要做的增量,终极目的不在老客户,而在这次事件中,很大一部分要求退货的人是那些刚开始使用SK-II产品的人,未来的消费群在没有体会到SK-II的功效前,已经牢牢地记住了它的邪恶。”

            【编辑点评】

            SK-Ⅱ事件再次表明,跨国公司的双重标准最终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损害其品牌形象,宝洁公司更为自己的傲慢和短视付出沉重代价。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内外资趋向享受相同的国民待遇,继续傲慢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只会四处碰壁。


            8楼2007-01-06 01:19
            回复
              徐工合资 案怎么被删了 公开.....


              12楼2007-01-07 03:55
              回复
                说明有问题啊


                13楼2007-01-07 13:07
                回复
                  2025-08-17 12:19: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百度过滤的!不是吧主删的!
                  无奈!


                  14楼2007-01-07 1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