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计划经济时代,无法对劳动者进行有效的物质激励。这种情况下,政府只能从精神方面进行激励,所以就出现雷锋式的模范人物。要调动劳动者创造的积极性,就必须树立榜样人物。
我们都知道计划经济赏罚并不分明,往往出现大锅饭的现象。干好干坏都是一个样,那么人们自然就失去积极性。因此,政府就要塑造一个雷锋式的模范人物出来,从而在精神方面对人们进行奖励。比如,劳动者积极干活,就发一个奖章。
开始时,大家都为了这个奖章而努力工作,但是发得多了,自然就贬值了。因此,精神激励的边际效用不断递减,甚至到了一定程度就变成零了。这样的话,精神方面激励就失效了。也就是说,刚开始时,大家头脑都发热,很多人都在学习雷锋精神,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但是时间久之,学雷锋的人就不多了。
说真的,人都是自私的。干公家的活就会偷懒,干自家的活就会拼命。生产队时,大家都出去给公家干活,几乎每个人都想方法偷懒。个别聪明的人,就在领导检查时,假装积极干活。同时,还有不少人悄悄地干着私活。因此,政府就需要雷锋式的模范人物去影响大家。比如,你看看人家雷锋同志多么伟大,思想多么高尚,那么自己偷懒是不是觉得很羞愧?当然,人们激情还是有,所以学几天雷锋是没问题,但是却不能长期下去。
之所以改革开放,跟着建立市场经济,这是执政者认识到榜样人物的激励,还不如真金白银更有效果。天还没亮,街头就有人卖早餐了。这些人给我们提供早餐,并不是在学习雷锋精神,而是金钱的激励。正因为有了金钱上的回报,所以他们那么按时提供早餐。
市场经济本身可以对劳动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所以根本上不需要精神进行激励。雷锋式的模范人物往往产生大公共大共产体制的国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基本上看不到雷锋式的模范人物。毕竟,市场经济这套赏罚规则在那里,每个人都不需要雷锋式的模范人物来激励。
真正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的,很多东西都成为常态,而不是模范人物特有的产物。大家都讲诚信了,就不需要政府造出诚信模范。雷锋精神在大公共大共产体制下产生,那是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