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太形而上了。我最开始思考有关问题是N年前听余秋雨讲他的《千年一叹》时提到佛教几乎在印度消亡。当时我考虑的更多的是选择的结果,而非选择的主体,所以一度因不完美的选择结果难过,但过了一段时间,长大了点,思想发生变化,觉得任何好或者坏的结果都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正面回答你的问题,可能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答案:譬如历史的必然、偶然、大众认知等等。我自己的答案是两个:自然和人为。个人觉得自然的选择基本都是最优的,差不多等同于自然届物种进化的优胜劣汰;而人为的因素则非常复杂,所以在结果上有时会导致劣胜优汰。这两种因素,个人感觉有点像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儒家“四端”中的恻隐之心。譬如人类健康基因的进化中,如果以自然选择为标准,一个不健康的婴儿极有可能死亡,但他的死亡对整个人类的健康基因遗传是件好事,如果从道家的角度出发,顺其自然,那么一个懂医的人,即便可以用医术救活这个婴儿也应该遵从自然选择规律,任其死去;从儒家恻隐之心的角度,你懂医术,就应该救活这个婴儿,但事实上,救活他,他的不良基因会遗传给后代,对整个人类族群未必是好事。
扯了这多,感觉还是木有真正答你的问题,因为我理解你问的是人为选择的部分究竟有什么动力?我个人还是觉得一时一地一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什么英国选择君主立宪、中国选择让满清退位。不能一概而论。每一次完美或者不完美的选择都有不同的原因。
说得太多了,大概因为个人对这个问题思考的很多,现实中到处都能碰到。譬如看电影,为什么有的片子票房不错,但评价不高;为什么有的片子评价不错,但票房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