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吧 关注:30,909贴子:554,716
  • 12回复贴,共1

【转载】中国历代纪年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历代纪年表 
 
朝 代 / 起 迄 年 分 ( 公 元 ) / 备 注 
 
黄帝轩辕氏                前2697~前2599 
 
少昊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颛顼高阳氏                前2514~前2437 
 
帝喾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帝挚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唐尧                      前2357~前2258 
 
虞舜                      前2257~前2208 
 
夏                        前2207~前1766 
 
商                        前1765~前1122 

 
周                        前1121~前249 
 
               西周    前1121~前771 
 
               东周    前770~前249 
 
秦                        前248~前207 
 
汉                        前206~220 
 
               西汉    前206~8 
 
               新莽    9~23 
 
             更始帝    23~25 
 
               东汉    25~220        公元25年,光武帝建年号 
 
三国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晋                                265~420 
 
               西晋    265~316 
 
                  东晋    317~420 
 
五胡十六国 
 
                        前赵    304~329        刘渊国号汉,刘曜改为赵,史称前赵 
 
                   成汉/前蜀    304~347 
 
                        后赵    319~350 
 
                        前凉    324~376 
 
                        前燕    337~370 
 
                        前秦    351~394 

 
                        后秦    384~417 
 
                        后燕    384~409 
 
                        西秦    385~431 
 
                        后凉    386~403 
 
                        南凉    397~414 
 
                        南燕    398~410 
 
                        西凉    400~420 
 
                        北凉    401~439 
 
                        夏      407~431 
 
                        北燕    409~436 
 
南北朝 
 
                        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魏    386~534 
 
                        东魏    534~550 
 
                        西魏    535~556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十国                    吴      902~937 
 
                        前蜀    907~925 
 
                        吴越    907~978 
 
                        楚      907~951 
 
                        南汉    907~971 
 
                        闽      909~945 
 
                   南平/荆南    924~960 

 
                        后蜀    934~965 
 
                        南唐    937~975 
 
                        北汉    951~979 
 
宋                                960~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辽                                907~1125 
 
        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 
 
        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金                                5~1234 

 
元                                1206~1367 
 
        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南宋 
 
西夏                            1032~1227 
 
明                                1368~1644       公元1644年桂王被杀 
 
清                                1616~1911 
 
        清建国于公元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 



IP属地:北京1楼2007-01-01 00:17回复
    咔咔,07年的第一个水贴。希望帖吧的风格逐渐清朗起来~~~~~~~


    IP属地:北京2楼2007-01-01 00:19
    回复
      2025-08-05 16:07: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22.82.155.*
      汗,这个前面的年份是怎么弄出来的?- -


      3楼2007-01-01 00:21
      回复
        汗,偶拿来是灌水,还真没仔细看

        扫了下,秦以前的貌似都有问题……大汗……就、就当笑话看


        IP属地:北京4楼2007-01-01 00:25
        回复
          其实还是从电子书上摘下来的,俺就做不求甚解的反面教材好了

          55,偶对上古纪年的记忆,只近似到了B.C.21C--B.C.16C这个样子……

          哪位高人能指点下,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夏、商的起止有没定为到年份呢?


          IP属地:北京5楼2007-01-01 00:36
          回复
            • 222.82.155.*
            偶也很好奇,盼解- -


            6楼2007-01-01 00:43
            回复
              自己先亡羊补牢下:


              《夏商周年表》 

              朝代 王 年代(公元前) 年数 
              夏 禹 2070—1600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朝代 王 年代(公元前) 年数 
              商前期 汤
              1600—1300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颤"字去掉"页")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迁殷前) 


              朝代 王 年代(公元前) 年数 
              商后期 盘庚(迁殷后) 1300—1251 50 
              小辛 
              小乙 
              武丁 1250—1192 59 
              祖庚 1191—1148 44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1147—1113 35 
              文丁 1112—1102 11 
              帝乙 1101—1076 26 
              帝辛(纣) 1075—1046 30 

              西周 武王 1046—1043 4 
              成王 1042—1021 22 
              康王 1020—996 25 
              昭王 995—977 19 
              穆王 976—922 55(共王当年改元) 
              共王 922—900 23 
              懿王 899—892 8 
              孝王 891—886 6 
              夷王 885—878 8 
              厉王 877—841 37(共和当年改元) 
              共和 841—828 14 
              宣王 827—782 46 
              幽王 781—771 11 

              这个是搜来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简介中的。不过貌似现在对这个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少……

              至于B.C.2000前的怎么推的,我就更找不到资料了……莫非拿周易占卜,溜……


              IP属地:北京7楼2007-01-01 00:58
              回复
                  以上是我今天要谈的第一个问题: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性质及其意义所在。第二个问题,我想谈一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路线。刚才说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要对夏商周这三个历史时期给予一个有科学依据的时间量度。换句话说,就是要制定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表。年表并不复杂,其实过去都有。以前大家如果到历史博物馆看展览,一进大厅就有一个年表。那个年表是过去确定的,我个人也参加过有关工作。可是,我们今天是要有科学依据的年表。我们 的研究路线就是要给年表以科学依据,能说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能论证到什么样就什么样,完全实事求是 地按照科学方法来做。 
                  古代年代学的研究工作,不是从夏商周断代工程才开始的,也不能说从近代才开始。实际上,我们的古代先人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在司马迁之后,很快就开始做了。司马迁为什么对于公元前841年以前没有给出一个详尽的年表,那 是因为司马迁非常实事求是、非常谨慎。他在《史记》里面明确说了,他看过有关黄帝以来的许多文献材料,也有年数,可是这些年数比较模糊,又不一致,所以便弃而不用。因此,在司马迁之后,很早就有学者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现在我们知道,第一个做这方面系统研究而且具有非常优异的重要成果的是西汉晚年的刘歆。刘歆不但是一个文史学家,而且是一个科学家,在天文历算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成就。刘歆对于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年代进行了推算和研究,推算的结果体现在他撰写的《世经》中。《世经》的主要内容收录在《汉书·律历志》里面。《汉书·律历志》这部分,就是根据刘歆的《世经》编写的。刘歆做了很详细的推测,对于古史给出了一个年代系统。根据他的推算,武王伐纣是公元前1122年。这个数字,一直到今天在世界上还有影响。前几年,我曾经看到一本英国出版的中国历史年表,对于武王伐纣还是用刘歆推算的年数。从刘歆以后,又不知有多少学者进行了推算和研究。不过,他们的工作总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不能突破的地方。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可以理解,从西汉刘歆一直到清代中叶的学者,他们研究这个问题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古书,而且他们所用的古书基本上不超过司马迁所见到的书。相反的,司马迁所见到的从黄帝以来有年数的材料,绝大部分是他们都看不到的。因此,虽然他们的推算在某些点上可以更精密化,但还是跳不出古书的范围这个局限。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年代学研究 的第一阶段。 
                  晚清以来,情况有些不同。因为清代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金石之学特别繁荣发达。有些学者开始根据青铜 器的铭文,就是金文,来研究古代的历日,这样,就超过了过去单纯依靠古书的局限。特别是到了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在古书的材料之外,提供了新的材料来源。考古发现的材料多是古书里没有的,对于年代学的研究就增加了很多的资料。这可以说是年代学研究的第二个大阶段。在这个阶段,不只是中国人在研究,还有日本人、韩国人以及西方人都参加了研究。很多人取得了非常有意义的成果,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可是必须说,他们的工作还是有局限的。 这是为什么?因为年代的研究,不是一个学科甚至两个、三个学科所能解决的。它所牵涉的范围极为广泛,不但需要 有文科的研究,还需要有理工科的手段。必须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达到比较好的成果。大家知道,不管一个学者有多么高的聪明才智,多么好的条件,不可能对这些学科全面掌握。过去的学者一般都是“单干”,顶多跟别人交换交换意见,他还是有局限性。因此在整个第二个阶段里面,虽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仍然不能得到一个公认的年表。 
                  到现在,条件不一样了。现在的条件怎么不一样呢?首先,我们中国的考古工作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家都知道,在20世纪中,中国的考古学,特别是夏商周这段时期的考古学取得的成果,为研究夏商周年代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同时,我们国家的许多学科都有比较好的发展,包括天文历算、测年技术等。而且我们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便于组织。在这样条件之下,我们可以动员我国尽可能多的学者来参加这样一个大型的多学科的集体性的工作。 
                


                IP属地:北京10楼2007-01-01 01:13
                回复
                  2025-08-05 16:01: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那么究竟是怎么研究,怎么进行这种结合的,这个问题太专业化,也太复杂,不可能在这里用简单的话给大家说明。我给大家打一个比喻,虽然不太确切,但可以使大家比较容易地理解。我们设想一下,这个工程有两条生产线, 生产线出来的是用数字表示的年代,因为我们最后要制订年表,而这个年表是要用数字来表示,即公元前多少年多少年。这就叫绝对年代,大家不要理解为绝对准确的年代。谁比谁早,谁比谁晚,那是相对年代,绝对年代要用数字表示出来。这是生产线最后的终端产品。
                    那么生产线怎么做呢?第一条生产线是处理那些有文字的资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文献。中国的古代文献汗牛 充栋,今天国家图书馆分馆里面,线装书就有上百万册,在这样大量的文献中,有关于中国夏商周年代的大量材料。 所以我们这个工程首先要把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的材料尽可能地收集。唐以前的文献材料做穷尽性收集,包括各种版本。唐代以后的不可能全面收集,只能做重点的收集。有意义的文献材料全部输入电脑,建立一个资料库,提供使用。经过检索之后,选出材料,这些材料都要进行文献学的考证,我们叫作可信性的研究。就是到底这些材料可不可用,是可信呢,还是可信一部分呢?怎么处理它?要进行文献学的研究,可以用的材料提供给天文学者进行推算。还有一部分材料是古文字,首先对这些材料进行考古学的分析、考察,古文字要进行释读,金文要请金文专家来研究, 甲骨文要请甲骨文专家来研究,然后提供给天文历法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推算。这是一条线,就是根据历史学、文献 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的材料,经过天文历法方面的专家的推算,最后得出数字结果。还有一条生产线是处理那些没有文字的资料,就是考古学材料。首先我们选定夏商周的典型考古遗址,特别是有代表性的都城的遗址(这些遗址 分布在四省一市,包括河南省、河北省、陕西省、山西省和北京市)进行考古学的分析研究。过去做过的需要核对,还要进行补充发掘,再进行考古学分期,然后从遗址采集测年的系列标本,进行碳14测年。我们改造了三个实验室,采用常规的测年方法和AMS测年方法。测年结果还要进行运算校正,折算年数,出来的也是绝对数字。 
                    这样两条生产线出来的结果,最后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自洽的年表。这一点特别重要,可以说最大的困难就在这里。大家要知道,从公元前21、22世纪一直到公元前841年,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各个时期所能保存的材料是很少的,而且各不一样。有的是甲骨文,有的是考古遗存,有的是天象、日月食的记录,各种各样,什么都有。最大的困难就是成果出来以后拼凑不在一起,这是完全可能的。经过200人5年的齐心努力,我们制定的年表是自洽的,尽管在某些点上还觉得有些不够理想,但我们的年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事实。 
                    下面我谈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主要成果夏商周年表的制定。我们在1996年春天,拟定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时候,提出了要达到的目标。今天来看,应该说还是比较适当的。当时提出四点要达到的目标(我们是从后面往前倒着推):第一,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以前,从周武王开始,一直到周厉王,都要给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年代。就是 说周武王是哪年到哪年,周成王哪年到哪年,周康王哪年到哪年。不敢说绝对准确,可是要给出年数。第二,商代后 期应该从盘庚迁殷算起,可是到今天为止,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只定到武丁。因此我们说,对武丁以后的商代各王也要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年代。当然,这个准确度要比西周差。第三,给商代前期制定一个比较 
                    详细的框架。就是说,不是每个王都给一个年数,而是大约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第四,夏代就只能给一个基本年代框架。最后,我们拿出的年表达到了这四个目标。 
                    那么,具体说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的任务是从公元前841年往前推算,可是我们心里不放心,到底这“841” 可靠不可靠?因为“841”如果有问题,那就跟盖宝塔一样,下面一晃,你整个就垮台了。所以,实际上我们是从春秋开始,特别是从春秋早期开始研究的。春秋早期肯定是比较接近于西周的,所以我们先从春秋早期的历法开始,请专门研究春秋历法的天文学专家进行研究,然后我们集中力量研究西周晚期,就是厉王、宣王、幽王。为什么这么做 呢?因为这段时间有很多青铜器,便于推算,而且共和元年以后有年表,我们可以对一对看它可靠不可靠。特别是新发现了一件没有异议的宣王时代的青铜器吴虎鼎,它是周宣王十六年的十三月(是个闰年)铸造的,这年推算正好是闰年。经过推排,结果就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西周共和元年就是公元前841年。
                  


                  IP属地:北京11楼2007-01-01 01:13
                  回复
                      夏商周年表的情况是这样,夏代的开始年估计为公元前2070年,夏代和商代之间的界线估计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估计为公元前1300年,这些都是框架,然后武王伐纣是公元前1046年。夏商周年表在很多地方发表过了,如果大家找,很容易找到。 
                      我们所做的成果就是如此,那么怎样看待我们的成果?我想,尽管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比如 在1999年底中科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就曾经推选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中国1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在2000年又被评为中国2000年的十大基础研究之一。可是我们只能说,这个夏商周年表是我们目前所能做的,我们也只能做到这些。这个成果今后一定会得到补充和精确化。特别是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个年表一定会得到更多 的纠正和发展。按道理说,所有科技项目的报告都叫结题报告,可是我们的报告叫阶段性成果报告。这就是说,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阶段性的成果。我们非常希望社会各个方面,包括在座的各位朋友,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批评和指教。 
                      最后我谈谈夏商周断代工程有什么样的意义,其实,我在谈第一点的时候,已经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从科学研 究方面来说,这个工作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给予了一个时间上的尺度,提供了比较好的有科学依据的基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整个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古代文明不但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所以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还要进行更广泛的探索。首先要研究和夏商周有关的中原地区的文明,然后再扩大到周围地区。在年代上,我们也要往前追溯,把主要的视线放在公元前3000年一直到公元前1000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我个人来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为在21世纪里开展大规模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 学相结合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大家知道,现在新学科的开辟,常常是在不同学科的夹缝里、不同学科的结合中产生的。 
                      比如说,生物化学、物理化学,还有化学物理、地球化学,诸如此类,都是介于多种学科之间的。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有很多交叉点,会产生一些新的学科。这些新学科的研究结果,不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不能理解为这种结合就是文科利用一下理科的仪器和结论。千万不能这么理解。夏商周断代工程究竟是一个文科的项目,还是一个理科的项目,很难说。年代学在学科分类表里是分在天文学里面,可是它又有这么多的文科内容。以后还会开辟许多类似的学科,因此,我们如果能在这方面积累经验教训,对将来科学的发展会有一些益处。


                    IP属地:北京13楼2007-01-01 01:13
                    回复
                      五帝的年份是怎么推出来滴!?—口—||||||||


                      14楼2007-01-02 22:41
                      回复
                        在其位,谋其政…


                        15楼2007-01-03 15:43
                        回复
                          最上那张表用 今本竹书纪年 推得的


                          16楼2010-06-08 17: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