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凤城的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着一件大事——再过十几天,潮州市将举办经贸洽谈会暨一批重点项目动(竣)工仪式活动,作为潮州市升格扩大区域20周年的献礼。
许多人这时才猛然想起:咱们潮州,升格扩大区域已经20年啦!
有人说,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段记忆!对于升格扩大区域20年的年轻潮州来说,记忆尤其珍贵。
1992年4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潮州升格为地级市并扩大区域。2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用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在3613.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篇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
20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农业稳市、工业立市、旅游旺市、人才兴市、依法治市、富民强市”的发展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年来,潮州市先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等殊荣……如今,一个开放和谐、科学发展、全面繁荣的潮州正在迅速崛起。
GDP:20年增长15倍
升格扩大区域20年,放眼潮州大地,处处迸发出蓬勃生机。在历数发展成就中,需要首先提到的就是GDP,从1991年的41.11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647.1亿元,增幅达15倍,年均递增13%;人均GDP从1991年的1877元,提高到2011年的24100元,增幅达12倍,年均递增12.3%。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从1991年的2.36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6.9亿元,增幅达11倍。
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的同时,全市产业结构也在逐步调整中不断优化。升格扩大区域以来,潮州市坚持“农业稳市、工业立市、旅游旺市”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三大产业互补互动、并驾齐驱的经济增长新格局。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13.56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77.5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16.38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309.34亿元,增幅近20倍;第三产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11.17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09.57亿元,增幅近20倍。
工业发展由弱到强
工业兴则全市兴,工业强则全市强。升格扩大区域以来,潮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一方面,陶瓷、服装、食品、塑料、不锈钢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电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另一方面,临港产业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工业适度重型化趋势加强。去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 1201.4亿元,是1991年的28.5倍,年均递增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1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63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50家。
与此同时,潮州市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推进,产业创新能力得到有力提升。仅过去5年,全市实施技术改造项目773个,完成技改投资85.5亿元;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762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8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4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1家、省级专业镇8个,列入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23个、省自主创新100强企业4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个,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年稳居全省第10位。
城市建设旧貌换新颜
如果问20年来潮州给人最直观的变化是什么,相信超过90%的人会给出“城市变化大”的答案。
事实正是如此。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潮州市区已经从一个古朴小城,蜕变为一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的滨江新城。
升格扩大区域20年,潮州市城市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更趋合理。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00.8亿元,是1991年的30.4倍。经过20年的努力,潮州市先后改造建设了潮州大道、枫春路、绿榕路、滨江长廊、金山大桥、广济桥、人民广场、牌坊街、竹竿山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的交通、供水、防洪、排污等能力大幅提升,城市居住环境、园林绿化和休闲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为打造“三宜”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