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3,204贴子:1,156,704
  • 21回复贴,共1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归根复命(明性)而后方可无欲无求,无欲无求则可清静而无所为;清静无为后则顺心有所为(每个人因心不同,而对道的理解及悟道的过程也大不相同,故道不可道),而后方可法自然。所以欲近道者,必先修心(德)。当然实际感悟过程中,也许几部同时进行,也就是所谓的顿悟。个人理解,不知对否,欢迎各位吧友讨论。


1楼2012-05-07 13:28回复
    归根复命,我理解为明心见性。


    2楼2012-05-07 13:56
    回复
      2025-11-28 11:55: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道之演化规律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之则曰归根复命(万物归三,归二,归一,乃至归于道)。无中生有,是谓无极化太极而后化万物。中华文明讲究天人合一,芸芸众生,若为道,当日损,损至又损以至于无为,因无为而有所得,所得者道也,故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后,故可按道的规则演化万物,是故每一众生皆为一个小宇宙,佛家所言“一叶一世界,一花一如来”当是此理。


      3楼2012-05-07 14:05
      回复
        说悟道。是因为道这个东西是不能用脑子去里考的,当然更加是看不见,听不见,说不出的。道生一,一是太极。太极的意思是既是无限的这一面,又是无限的对立面。就从汉字太来看,太这个字就是一个大字加上一个点(小)组成的。一生二,二是阴阳的静态平衡。因为太极包含对立两面,当这两面分离时,大家都知道二是阴阳,但是不知道有没有想过里面蕴含着平衡的意思,因为二只能是一阴一阳或者纯阴纯阳,三种情形都是平衡的。二生三,三是平衡阴阳的动态可能性。因为三爻的话,就有了不平衡的情况,比如两阴一阳或者两阳一阴。结果就是三爻下的纯阴或者纯阳卦,其中一爻或者两爻变卦都可以变成动态的阴阳。这便赋予了阴阳无限的可塑性。所以说三生万物。但是随着这个过程的继续,万物离道越来越远了。因为各种阴阳及阴阳的组合叠加越来越复杂,每种事物表现的状态越来越特殊化,具体化,因而离混沌的太极状态越来越远了。或者离开这个词不恰当,不如说是越来越被事物的某一特性掩盖了事物道的本质。


        IP属地:江苏4楼2012-05-07 14:43
        收起回复
          人虽然本质上和道是合一的,但是人却是阴阳的动态不平衡产物,所以自然难免偏颇,就像人很难察觉到自己的阴性基因似的。那么以人的观点去理解万物,万物也是要么是阴性要么是阳性,要么是这样的,要么是那样的。庄子里面有一篇叫做齐一论,是在试着回到太极的本质来理解万物,在太极的观点下看世界,世界上的万物都是阴阳平横的,不分为这样的事物和那样的事物。所以老子说道是不仁的,以万物为刍狗。试着去理解这点,就会慢慢地感觉到生和死是一样的,对和错是一样的,美和丑是一样的,成功和失败是一样的,慢慢地就不会再从生存去理解死亡,不会去从正确去理解错误,不会去从美去理解丑,不会从成功去定义失败,不会从无价值看出价值。


          IP属地:江苏5楼2012-05-07 15:00
          收起回复
            上文中应该是隐性基因


            IP属地:江苏6楼2012-05-07 15:01
            回复
              我一直认为齐一论是理解道德经的基础。融入了齐一这个观点,才会去理解道德经的本意,才不会被是非对错,生死成败,地狱天堂等命题迷惑。


              IP属地:江苏7楼2012-05-07 15:03
              回复
                无欲无求,我想说几点:1、不要去追求无欲无求的。因为如果你打压自己的欲求,是因为你在满足你更大的欲求,就是修道的欲求。用修的态度去悟道,会离道越来越远,会越来越迷惑。2、道德经并不是让人抛弃欲望,抛弃奋斗。而是让人不妄为,就是说有条件是鼓励人一定要努力尝试的,但是没有条件不要去搞什么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事情。3、关于无欲无求,我认为是随遇而求。举个例子,春秋时候的郤氏,做了三次宰相,被罢免了三次,但是每次出任时候不欢喜,每次罢免的时候也不悲伤。有人问他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淡然。他说:如果我做宰相的荣耀是因为宰相的地位,荣耀是属于职位的我有什么好荣耀的?如果荣耀是属于我的,那我做不做宰相也没有区别,有什么好悲伤的?我觉得郤氏接近于无欲无求的欲求状态了。


                IP属地:江苏9楼2012-05-07 15:27
                收起回复
                  2025-11-28 11:49: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大道无形,生于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11楼2012-05-08 12:56
                  回复

                    “道,可道,非常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不可见、不可言传;道,需要的是感悟,你所发现的道,仅仅属于你自己的,或许并不适合其他人。正所谓:你有你道,我有我道,众生各有其道;每个人对道的感悟和认识,就像瞎子摸象一样,可能过程中得到的东西(感悟)各有不同,但都不能说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因为大家感悟的其实都是道的一部分,因此较难通过相互印证(只能同自己的感悟相印证)达成一致看法(即产生所谓的真理)。随着对道的感悟不断加深,将从原来瞎子般摸象,逐渐可见朦胧轮廓,乃至一览无遗。是故,道难以在众人之间,达成统一的认识,因此人应各有其道,何必以他人之道来要求自己呢。道德经留给我们的是探索道之方法、打开玄之又玄之门的一把钥匙。


                    12楼2012-05-09 08: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