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甜香吧 关注:4贴子:274
  • 3回复贴,共1
0


1楼2006-12-23 21:51回复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舍于其址,而牵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梅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安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题记:这是篇借题发挥的文章。文章开头,记叙褒禅山之名的由来,然后考证褒禅山也叫华山,其中“华”的读音应是“花”,是花草之“花”。说现在读“如“华实”之“华”者”,是错误的。作者借游褒禅山洞的经历,抒发感想,作者叹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是多么富有哲理的句子啊!要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就要比别人有更多的付出。文章以记叙助议论,阐述层层深入,议论全面、透辟,有很强的逻辑性。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代表了王安石文章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游记多议论的特点。

    前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屈原列传    史记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6楼2006-12-24 00:22
    回复
      2025-08-16 18:21: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21.196.195.*
      高二主要哲学原理
      辨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 法 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破坏作用。
      方 法 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 法 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途;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 法 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同时,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
      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二者互相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 法 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发展的观点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4、规律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方 法 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5、对立统一的观点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方 法 论:要求我们既要肯定事物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统一的一面。
      6、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 法 论: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反对一点论。 
      7、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 法 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 法 论: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 法 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10、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观点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楼2006-12-27 18:40
      回复
        • 221.196.195.*
        方 法 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1、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 法 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2、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 法 论: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13、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 法 论: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 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 法 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内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 法 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生观、价值观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要求我们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6、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7、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要求我们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应做到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9.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8楼2006-12-27 18: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