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吧 关注:13,171贴子:157,301
  • 4回复贴,共1

【我的死亡观】——对《死亡臆想》的回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来说,死亡有什么不好吗?为什么要惧怕死亡呢?永生就那么有诱惑力?
就像叔本华所说,“大部分人的个体性都是那样的可怜,那样的毫无价值,失去这样的个体性其实真的并没有什么损失。永生的存在,这一单调乏味的个体性肯定会变得那样让人厌烦。”为了求得解脱还不如直截了当自杀而化为虚无也不远这样毫无意义的存在。但是自杀一瞬间又让人惧怕死亡,所以又回到了可怕的循环中而无聊着。就好像自杀的一瞬间才感觉到了存在的价值一样。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存在的价值延续,时间上当然是你的死亡之前,也就是你存在的时候。这样就很好的解释了你引用孔子的话“未知生焉知死”却说人家是转化话题而逃避。
还有,《吸血鬼日记》中的吸血鬼Lexi说过一句话,像他们这样的永生中,最可怕的就是难以抗拒的无聊,无聊如影随形,无孔不入。他们把一个人变成变成吸血鬼的原因,一是因为无聊;二就是因为爱上那个人了。所以爱在其中的意义可见一斑。这也照应了你的话“上帝给予人类最大的财富是爱”。不过我是断章取义,后面还有你的一句话“那爱势必出自我对我的怜悯”。所以你的爱大概是博爱和用爱代指的其他意思,而不仅仅是男女之爱吧。
再者,为什么要惧怕死亡呢?意志的使然。在意志引发出来的欲望下,我们存活着,我们的存活就是为了满足欲望。而死亡则意味着意志与肉体的一并消失,所以这与意志本身盲目地追求存在相矛盾,而表现出来厌恶与抗拒。显现在你的身上就是惧怕死亡。“禁欲”的出现就是要使我们跳出意志的束缚,使我们的存在有价值。智者,智力高出意志所要求的智力的部分,就可以用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艺术创作,哲学研究这类事情,就不至于感到无聊。怕死亡,就是没能摆脱意志的操控与束缚。而摆脱则不是想摆就能摆的问题。



1楼2012-05-06 09:31回复
    《叔本华美学随笔》论死亡——
    大部分人的个体性都是那样的可怜,那样的毫无价值,失去这样的个体性其实真的并没有什么损失;这些人的身上如果还有那么一点点的价值,那就是普遍的人性,而这些普遍的人性却是肯定不会消失。的确,每一僵硬不变的个体性及其本质局限如果能够延续无限,这一单调乏味的个体性肯定会变得那样让人厌烦,到最后,人们为了求得解脱,宁愿化为虚无也不愿意继续这样的存在。要求个体性得以永恒不灭,其实就等于希望能够永远延续所犯的错误。这是因为归根到底,每一个体性都只是一个特别的错误和不该迈出的一步,是某样本来最好就不曾发生的事情。事实上,生活的真正目的就是让我们迷途知返。
    要从人生大梦中醒来,就只能随着这一大梦让这大梦的整个纤维组织一道化为乌有;而这整个纤维组织就是这大梦的器官、就只是智力及其形式——以此这一大梦才可以没完没了地编织下去;这一大梦与这智力器官已是密不可分地纠缠在一起了。
    担忧死亡了就一切都不再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梦里认为:只有梦是存在的,却没有造出这梦的人。当某一个个体意识到经由死亡完结以后,那真值得把它重又燃起,直到永远?这一个体意识的内涵,只是流水账般的渺小、琐碎、庸俗的念头和想法,还有那些永无休止的担忧和烦恼。就让这些从此安静下来又何妨!有感于此,古人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上,“愿得永恒的安宁”或者“愿得美好安息”。
    死亡也可理解为对我们存在的一种惩罚。死亡就是一种痛苦的松结——它松开了我们在享受感官**的性行为时系上的结子。死亡是针对我们本质所犯下的一个根本错误而实施的暴烈的、从外而至的破坏:幻象终于消失了。从根本上,我们就是一些本来就不应成为的东西;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停止存在。死亡把这一个人取消了,从此以后,这个人的真正本质,亦即他的意欲,就只存活于别的个体上。而他的智力——这智力本身只属于现象,亦即只属于作为表象的世界,只是外在世界的形式——则继续存在于事物的表象里,亦即对事物的客体表现里面,因而也只继续存在于至今为止的外在世界存在里。
    死亡就是挣脱片面个体性的时候——这一个体性并非构成了我们的真正本质内核,而只可以设想成为对我们真正本质的一种偏离。此刻,真正、原初的自由重临;这一刻在这里所说的意义上可被视为“回复以前的状态”。
    死亡是每一本质在要求存在时所接受的“回复原来面目”;死亡是深藏在每一个体存在里面的矛盾的暴露:所有生成之物 都配遭受毁灭 一如我们经由对感官**完全是迷幻的渴求而被引诱进入这一生存,我们也的确被对死亡同等迷幻的恐惧而牢牢束缚在这一生存。
    意欲对存在和显现的争取----世界也就是由此形式——总会得到满足,原因在于世界伴随着意欲如影随形,因为这一世界正是意欲本质的明现而已。我们身上的意欲之所以害怕死亡,个中原因就在于在这种情形里,认知只是向意欲呈现了意欲在个体现象中的本质;这样就产生了这一迷惑意欲的假象:意欲会与这个个体现象一并消失,情形就跟镜子打碎了以后,镜子里面的映象似乎也一并消失了一样。所以,这一与意欲本质、与那争取存在的盲目冲动相背的假象使意欲充满了厌恶与抗拒。
    ——《叔本华美学随笔》论死亡


    2楼2012-05-06 09:36
    回复
      2025-08-23 15:49: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denghekaiok


      3楼2012-05-06 09:37
      回复
        我认为人类唯一的自由就是可以选择自杀。除此之外别无自由。


        IP属地:天津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2-05-06 15:20
        回复
          关于仁兄对于《死亡臆想》的一些看法,我想说明一些自己的看法。总觉得任何人正面描写死亡的言论都是可爱又可笑的!本人尊敬叔本华的思想,但却一直视史铁生为精神父亲。如史铁生所说,死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曾记得他在《务虚笔记》中叙述了两个小孩问他死亡到底是什么,是何种状态?史先生得出结论:在死亡问题上,我们知道的并比小孩多!换句话说,面对这个问题。即便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也并不比我知道的多!所以我仅说孔子逃避,没说他有什么过错?只是个人感觉他把生之前与死之后的状态混为一谈。生之前,我从无到有。死之后,难道一定从有到无吗?虽然这么说,但我也不是有神论者。非常赞同史铁生的那句:一切尘世之名可以磨灭,而“我”不死。因此,我仅赞同,个体消失了,种族仍旧存在。但个体意志真的彻底消失了,种族意志肯定也不在!打个比方,我的肉体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腐烂了不打紧。但我的个人意志会消失吗?或许此刻就有很多人抱有和我想同的成见。你能断定仅仅是我个人的意志?难道不是种族意志?至少个体意志代表了绝大部分的种族意志。我一直认为,自己跟绝大多数人没什么区别。别人的痛苦、快乐、忧郁、迷茫………,我也全有。总之,我并比一个罪犯高尚,也并一个有道德的人低下。比方说,我们有个共同的仇人,你想杀了他,我也想杀了他,此刻同样的念头使你我成了一个人。但你付诸了行动,而我转念害怕起法律的惩罚,没敢做!你觉得我们有区别吗?如果那刻我没害怕,我们的行动都是一样的!尤其在死亡面前,我们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如同史铁生提到英雄与叛徒。英雄可能是未经验证的好人,但叛徒一定是验证后的坏人。当英雄和叛徒面对死亡时,他们或许都毫不畏惧,或许英雄没有家人,他可以毫无牵挂的以身殉国,但家人的生死系在叛徒的身上,他动摇了也并不可耻。或许英雄面对同样的处境时,也会叛变!倘若他们都侥幸活了下来,当众人唾弃叛徒时,英雄可能会同情他,会怜悯另一个自己。英雄的爱在众人看来或许是最可耻的,不应该的。但他觉得最真诚!


          5楼2012-05-06 18: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