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看定兴
本报记者 张朝辉 通讯员 马立强 徐阿宝
时值初冬,但在定兴民营经济工业基地内,大迪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商务车项目建设工地仍是一派繁忙。眼看工程进度一天天加快,企业负责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在基地内发展,既符合县里的汽车产业政策,利于与配套厂家协作,又比原先减少了占地。”
去年下半年,因新上商务车项目,大迪公司与某村村委会签订用地协议,但新选址无用地规划迟迟未能开工建设。县土地等有关部门得知情况后,多方与企业负责人沟通,终于使这一新项目改迁新址。
积极寻找新上项目和严格保护土地的结合点,已成为定兴县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用该县县委书记王林的话说是: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的立足点更多地落到以人为本上,做到城乡统筹比翼齐飞。
项目不与民争地[小标题]
在国家实行严格土地管理政策的新形势面前,县委决策层敏锐地意识到,土地资源短缺将是未来一个时期制约经济发展、项目建设的“瓶颈”,破解这个难题,走“内涵挖潜”的路子。
“内涵挖潜”首先要摆脱项目引进中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粗放模式,抬高项目“门槛”,优化项目结构,让“寸土生金”。
该县把民营经济基地作为招商引资的示范区,按生态型、环保型发展方向,出台了鼓励企业入驻的11大优惠措施;为发挥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区的作用,严格按照“高起点、高效益、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要求,严把进入基地关。一年多来,该基地已新上项目30多个,总投资达12亿多元。其中“丽华”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步长”牌脑心通被认定为省级名牌产品,华北建筑机械设备厂的产品被三峡大坝、奥运场馆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所采用。
“内涵挖潜”还需要在盘活闲置土地资产上下工夫。去年8月,该县引进的海天板业公司想建新厂区,却被没有建设用地所困扰。而毗邻107国道的警兴汽车厂停产多年,厂区闲置。经有关部门搭桥,海天板业公司租用警兴厂的场地,仅用两个月便完成了基本建设,目前企业已投资1500万元,产品畅销市场。目前正在建设的丁基汽车内胎项目,就是利用粮食系统一处闲置厂房建设的,可实现税收1000万元。
长城内燃机项目是定兴重点引资项目,为确保项目及时、高效用地,该县根据项目建设及投产情况采取分期报批、分批供地等形式,既保证了建设需要,又避免了土地闲置等问题。
遵循用地集中、项目集约的建设原则,今年,该县新上千万元以上项目30多个,其中利用盘活闲置土地的有6个,其中3个项目成为“零用地项目”。
实事办到民心坎[小标题]
天气越来越冷,石像村许贵民的沼气施工队还在紧忙活。“现在人们都认识到了建沼气池的好处,我打造了三套模具还是不够用,快上冻了,我们得抓紧干活呀,还有五六家排队等着呢!”许贵民兴奋得说。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突破口,今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路平了,灯亮了,村里栽上花草了,我们再也不是‘三饱一倒了’,也有‘夜生活’了”石像村党支部书记许长江说“村里剧团、秧歌队都活跃着呢!”
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县财力在稳步提升。手中的钱怎么用?该县决定不摆花架子,不搞政绩工程,着重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经调查,全县乡级路破损严重,农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更难,有41个村不通油路或水泥路。去年,该县把“村村通”工程列入了为民所办实事的重点,对原本需要3年完成的工程进行了重新规划。采取财政出大头、个人捐一点、企业拿一点,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到年底,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村村通”工程实现了3年工程1年完成,总通车里程达89公里,受益群众20余万人。定兴糠醛厂原来由于道路难行,原料收购都成问题。新路修好后,不仅原料收购时间缩短了一半,而且收购数量增加了一倍,企业效益节节攀升。中陶沈村是蛋鸡养殖专业村,以前由于道路坑洼不平影响了鸡蛋外运。出村的2.5公里的水泥路修好后,邻村的养鸡户也把鸡蛋运到这里来销售,村里的鸡蛋交易很快红火了起来。
投资730万元的通兴西路改造已完成,和新兴街连成一体,极大改善了城内交通环境。投资3000万元的定兴一中扩建也已建成,投资1876万元的城区低压电网改造入户工程正紧张建设,天然气利用工程预计年底可正式供气,出租车投入运营,城区公交车更加便利……件件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乡统筹比翼飞[小标题]
昌利园区的鲜切菊花大棚里,李郁庄的陈坡正精心侍弄着苗子。老陈今年承包了4个大棚,按与园区签订的合同,如果出苗率达到60%,每成活一株苗提成0.1元,一个大棚可收入3000元。像陈坡这样由农民“变”为园区员工的今年有50多人。
作为县里的产业化龙头,昌利集团去年出口鲜切菊花600多万枝,今年将实施总投资1.5亿元的鲜切菊花出口生产基地项目,总面积将达1600亩,生产能力达到9400万枝,带动农户2000户。
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解决“三农”问题,是定兴县推动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新着力点。
为推动工业反哺农业,该县在项目建设中优先考虑农业产业化项目、劳动密集型项目,先后制定了19条扶持产业化项目的优惠政策,增强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依托两个省级和三个市级龙头企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初步形成了九大特色种植基地、五个特色养殖小区。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近两年,投资近千万元用于解决水利灌溉、低压电网改造等。
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该县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了劳动力资源库,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实施动态管理。通过本地工业、三产的发展,同时依托京津等大城市,年输出劳动力6万多人。创效益5亿元。
去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达12.3%,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5%的增幅。今年1--9月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00元,增长10.5%。
本报记者 张朝辉 通讯员 马立强 徐阿宝
时值初冬,但在定兴民营经济工业基地内,大迪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商务车项目建设工地仍是一派繁忙。眼看工程进度一天天加快,企业负责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在基地内发展,既符合县里的汽车产业政策,利于与配套厂家协作,又比原先减少了占地。”
去年下半年,因新上商务车项目,大迪公司与某村村委会签订用地协议,但新选址无用地规划迟迟未能开工建设。县土地等有关部门得知情况后,多方与企业负责人沟通,终于使这一新项目改迁新址。
积极寻找新上项目和严格保护土地的结合点,已成为定兴县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用该县县委书记王林的话说是: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的立足点更多地落到以人为本上,做到城乡统筹比翼齐飞。
项目不与民争地[小标题]
在国家实行严格土地管理政策的新形势面前,县委决策层敏锐地意识到,土地资源短缺将是未来一个时期制约经济发展、项目建设的“瓶颈”,破解这个难题,走“内涵挖潜”的路子。
“内涵挖潜”首先要摆脱项目引进中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粗放模式,抬高项目“门槛”,优化项目结构,让“寸土生金”。
该县把民营经济基地作为招商引资的示范区,按生态型、环保型发展方向,出台了鼓励企业入驻的11大优惠措施;为发挥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区的作用,严格按照“高起点、高效益、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要求,严把进入基地关。一年多来,该基地已新上项目30多个,总投资达12亿多元。其中“丽华”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步长”牌脑心通被认定为省级名牌产品,华北建筑机械设备厂的产品被三峡大坝、奥运场馆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所采用。
“内涵挖潜”还需要在盘活闲置土地资产上下工夫。去年8月,该县引进的海天板业公司想建新厂区,却被没有建设用地所困扰。而毗邻107国道的警兴汽车厂停产多年,厂区闲置。经有关部门搭桥,海天板业公司租用警兴厂的场地,仅用两个月便完成了基本建设,目前企业已投资1500万元,产品畅销市场。目前正在建设的丁基汽车内胎项目,就是利用粮食系统一处闲置厂房建设的,可实现税收1000万元。
长城内燃机项目是定兴重点引资项目,为确保项目及时、高效用地,该县根据项目建设及投产情况采取分期报批、分批供地等形式,既保证了建设需要,又避免了土地闲置等问题。
遵循用地集中、项目集约的建设原则,今年,该县新上千万元以上项目30多个,其中利用盘活闲置土地的有6个,其中3个项目成为“零用地项目”。
实事办到民心坎[小标题]
天气越来越冷,石像村许贵民的沼气施工队还在紧忙活。“现在人们都认识到了建沼气池的好处,我打造了三套模具还是不够用,快上冻了,我们得抓紧干活呀,还有五六家排队等着呢!”许贵民兴奋得说。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突破口,今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路平了,灯亮了,村里栽上花草了,我们再也不是‘三饱一倒了’,也有‘夜生活’了”石像村党支部书记许长江说“村里剧团、秧歌队都活跃着呢!”
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县财力在稳步提升。手中的钱怎么用?该县决定不摆花架子,不搞政绩工程,着重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经调查,全县乡级路破损严重,农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更难,有41个村不通油路或水泥路。去年,该县把“村村通”工程列入了为民所办实事的重点,对原本需要3年完成的工程进行了重新规划。采取财政出大头、个人捐一点、企业拿一点,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到年底,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村村通”工程实现了3年工程1年完成,总通车里程达89公里,受益群众20余万人。定兴糠醛厂原来由于道路难行,原料收购都成问题。新路修好后,不仅原料收购时间缩短了一半,而且收购数量增加了一倍,企业效益节节攀升。中陶沈村是蛋鸡养殖专业村,以前由于道路坑洼不平影响了鸡蛋外运。出村的2.5公里的水泥路修好后,邻村的养鸡户也把鸡蛋运到这里来销售,村里的鸡蛋交易很快红火了起来。
投资730万元的通兴西路改造已完成,和新兴街连成一体,极大改善了城内交通环境。投资3000万元的定兴一中扩建也已建成,投资1876万元的城区低压电网改造入户工程正紧张建设,天然气利用工程预计年底可正式供气,出租车投入运营,城区公交车更加便利……件件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乡统筹比翼飞[小标题]
昌利园区的鲜切菊花大棚里,李郁庄的陈坡正精心侍弄着苗子。老陈今年承包了4个大棚,按与园区签订的合同,如果出苗率达到60%,每成活一株苗提成0.1元,一个大棚可收入3000元。像陈坡这样由农民“变”为园区员工的今年有50多人。
作为县里的产业化龙头,昌利集团去年出口鲜切菊花600多万枝,今年将实施总投资1.5亿元的鲜切菊花出口生产基地项目,总面积将达1600亩,生产能力达到9400万枝,带动农户2000户。
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解决“三农”问题,是定兴县推动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新着力点。
为推动工业反哺农业,该县在项目建设中优先考虑农业产业化项目、劳动密集型项目,先后制定了19条扶持产业化项目的优惠政策,增强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依托两个省级和三个市级龙头企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初步形成了九大特色种植基地、五个特色养殖小区。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近两年,投资近千万元用于解决水利灌溉、低压电网改造等。
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该县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了劳动力资源库,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实施动态管理。通过本地工业、三产的发展,同时依托京津等大城市,年输出劳动力6万多人。创效益5亿元。
去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达12.3%,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5%的增幅。今年1--9月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00元,增长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