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吧 关注:161,575贴子:1,286,204
  • 9回复贴,共1

评历代相声名家2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到这,我觉得应该说说马志明了。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马志明曾公开说过,相声演员里和马家关系最好的应该就是刘宝瑞。第二,马志明是侯宝林的带拉师弟,二位都师从“大面包”朱阔泉。我们不去过问相声界的恩恩怨怨,在本文中我对此也尽量回避。抛开以上的关系,单从“宝”字辈演员在相声界的地位来说,现在就提到马志明应该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吧,虽然他在“宝”字辈中年龄应该是最小的几位之一了。马志明是马三立的长子,自幼学习京剧武行,后改学相声。应该说,马志明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马派相声的精髓,代表作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他首先继承了马派相声的贯口水平和深入刻画小市民性格的特点。运用生活化的语言,亲切自然,包袱有回味,百听不厌。同时,他克服了马三立在个别段子上略显拖沓的缺点,节奏明快,加上良好的肢体表现能力。可以说马志明的段子几乎没有毛病,甚至可以说是完美的。而且,马志明在声音条件上要好于马三立,他也充分发挥了这一特点,在京韵大鼓等多种曲艺形式上都有很高造诣。应该说,马志明可以称得上一位全面的曲艺演员。但由于种种原因,马志明演出很少,在对相声的宣传方面做得不够,至少与他的身份是不符的。当然对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仅从效果来看马志明对传统相声应该说继承多于发扬。
说完马志明,来说说王凤山吧。王凤山本身是一位著名的快板书演员,与李润杰、高凤山并称快板书三大流派的创始人。晚年为马三立捧哏,从相声师承上也是侯宝林的带拉师弟。王凤山充分领会了马派相声的精髓和特点,在台上不抢戏、不挡哏,给予马三立充分的发挥空间,同时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台词不多,但往往画龙点睛。应该说马三立晚期的表演,对捧哏演员的要求是很高的。王凤山可以说是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两位老艺人在台上可谓珠联璧合。同时,王凤山对马志明的快板书艺术给予了很多指导和帮助。马志明甚至公开表示,在快板书方面自己算是继承了王凤山的很多东西。
谈到“宝”字辈的捧哏演员,怎么也不能绕过赵佩茹这个名字。虽然侯宝林的地位如日中天,但相声界业内还是普遍认为赵佩茹是“宝”字辈的大门长。赵佩茹师从焦寿海,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捧逗俱佳的全才相声演员。虽然留下的影音资料有限,但几乎段段精彩。他先后为常宝坤和马三立捧哏,并且一度与李寿增合作逗哏,还有那段被称为“无与伦比扒马褂”中的泥缝。赵佩茹的声音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调侃的味道,非常适合在逗哏演员荒诞的叙述中于不经意间翻响包袱。赵佩茹的表演风格亲切随和,这一点与马三立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因此他二位的合作让听众听来是很舒服的。但是,马氏相声基本上是“一头沉”,这对在逗哏方面同样很有造诣的赵佩茹来说无疑是一种限制。而赵佩茹的存在,对马三立的充分发挥也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们的合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但总让人不尽兴。因此我个人认为,在马三立的几位合作者中,最适合的还要首推王凤山。
下面说说朱相臣。朱相臣师从张寿臣,我们最熟悉的还是他为郭荣起和苏文茂捧哏,特别是苏文茂。我个人认为朱相臣是最被低估的相声演员之一。朱相臣的捧哏风格与赵佩茹有相似之处,也是有一种自然的调侃的味道。正是这种调侃,与苏文茂的文哏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形成包袱。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苏文茂的成功部分的归功于朱相臣的提携。如果没有朱相臣恰到好处的调侃,苏文茂的相声恐怕很难形成“笑”果。无论是传统相声还是解放后的创编相声,朱相臣都驾轻就熟,在表演过程中游刃有余。只可惜朱相臣留下的影音资料不多,流传度不高,我想这应该是他被低估的主要原因。
再来说一位张寿臣的弟子吧,田立禾。田立禾应该是天津观众比较熟悉的一位相声演员,现在在北方曲校任教,有时还会在茶馆演出。田立禾是张寿臣的关门弟子,基本功扎实。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主动接受新鲜事物,充实相声创作,这在同年龄段的相声演员中是很少见的。田立禾使“相”的能力很强,模仿逼真,声情并茂。代表作有《哭的艺术》、《训徒》、《托妻献子》等。田立禾的缺点在于个别字吐字不清,咬字不真。到此为止,我就把张寿臣弟子中知名度最高的几位说完了。相声界有“德寿立文”的说法,就是由于张寿臣把自己的徒弟称为“立”字辈。有鉴于他在相声界中的地位,我们权且也把这算做一种说法。



1楼2006-12-16 21:47回复
    下面说说除小蘑菇以外的几位“宝”字辈的常氏演员。常宝霆,师从郭荣起。应该说他在说学逗唱这几方面做得还都不错。而且,和田立禾一样,常宝霆作为一名老演员,也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新鲜事物,丰富相声创作。当然,提常宝霆就不能不提百全福,他俩的名字已经几乎被作为一个词组来使用了。常白二人的合作是相当默契的。据说,白全福晚年听力下降,几乎失聪。但凭借两个人几十年的默契,白全福只靠看常宝霆的口型就能为其捧哏,这不能不说是一段佳话。常宝霖,师从侯一尘,作品不多,不太熟悉。常宝丰,师从马三立。作品也不多,但与王佩元的一段《对坐数来宝》应该算作是代表作,显示了两位演员深厚的表演功力。常宝华,同样师从马三立。我个人不推崇他的表演。总之,正像前面所提到的,常氏相声确实是相声界不能忽视的一股力量,为相声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是常氏相声的致命伤。特别是现在仍有机会在舞台上见到的常宝华、常贵田则有点流于世俗了。倒是常宝坤的徒弟苏文茂成就了自己的文哏风格。关于苏文茂,我想还是在后面详细谈谈。还有常宝霆的徒弟王佩元,作为现在常式相声的专用捧哏演员,可以说是具有一定功力的。无论是为苏文茂还是常宝丰、常贵田捧哏,都充分展现了自身的实力。但是,王佩元现在越来越想把自己的捧哏定位为“文哏式捧法”,也就是在捧哏过程中少调侃,少挖苦,而大多从正面烘托气氛。我认为这无疑与他的气质不符,还是建议他回到早期与苏文茂合作时期的风格为好。
    常氏演员里有两位是马三立的徒弟。那么下面干脆把马三立的其他弟子中比较著名的几位一起谈一谈。首先应该说的当然是阎笑儒。原因有两个:首先,论年龄,阎笑儒比马三立还要大一岁。因此,据说阎笑儒叫马三立师父,马三立称呼阎笑儒的爱人为嫂子。这应该算是相声界的一件趣事。其次,据说阎笑儒才是“宝”字辈的门长。这一点我无从考证,但至少从他长期与尹寿山合作来看,阎笑儒在应该算是介乎于“宝”字辈与“寿”字辈中间的人物。从艺术方面,阎笑儒留下的影音资料不多,但是那段阎、尹二人的《武坠子》应该算是一个范本。可见他的艺术水平还是很高的。然后说说于宝林。于宝林应该也是天津观众比较熟悉的相声演员。他与冯宝华合作几十年,配合默契,珠联璧合。代表作有《乌龙院》、《哭四出》、《白吃猴》等。更可贵的是,于宝林晚年提倡相声回归茶馆,为相声近期的再次繁荣做出巨大贡献。再说说尹笑声。尹笑声是尹寿山之子,可谓出身相声世家。在本文中提到他,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现在仍然活跃在天津的茶馆舞台上。总之,虽然马三立成就很高,知名度也很高,他的各位弟子也都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为相声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好像都没有达到继承马派相声衣钵的高度。
    其实还有一位当初中央广播说唱团的台柱我们一直没有谈到,那就是郭全宝。郭全宝与白全福都是于俊波的徒弟,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当然还是由于为侯宝林捧哏。可以说郭全宝出色的完成了郭启儒留下的重任,与侯宝林一起把文明相声发扬光大,成为相声的主流。而且,郭全宝应该算一位捧逗俱佳的演员。他与刘宝瑞互为捧逗的几个段子还是给人留下很深印象的。
    来说说杨少华吧。这应该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演员。这主要可能是由于其表演风格与众不同所致,相声讲究的“帅、卖、坏、怪”,杨少华毫无疑问要占一“怪”。杨少华应该算一位“老来红”的演员。首先是赵维州,然后是杨议在大奖赛夺魁的一鸣惊人,杨少华在六十岁之后开始了他事业的高潮。赵维州就像是为杨少华而生的一样,《枯木逢春》等几部作品,从创作到表演都完全是为杨少华量身定做,将其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但在杨议成名后,二杨决定组成父子档。从效果来看,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杨少华的发挥明显受到了限制。而且,二杨的基本功都不够扎实,这应该是杨少华一直没能成名的一个原因,也将成为制约杨议在相声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2楼2006-12-16 21:47
    回复
      2025-11-12 05:26: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说完杨少华,我想到了杨振华和金炳昶,只是因为名字有点相近。杨、金师从杨海荃,应该算东北的一对火档,表演风格脆、爆,很有东北的爽朗劲。
      好了,“宝”字辈就先说这么多。应该说在“宝”字辈时期,相声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这一时期,相声这门艺术也由之前的撂地发展成为民族艺术中的一种。而且,所谓的“新”“旧”相声之分,也发生在这一时期。下面来说“文”字辈。
      提到“文”字辈,我认为首先要说的就是马季。现在对马季的争论很大,有人把他捧上天,有人把他贬得一钱不值。我觉得这都是不客观的。首先从艺术水平上讲,马季在同时代的相声演员里绝对是佼佼者。否则也不会被侯宝林钦点为接班人。首先,从他与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等合作的几段传统相声录音中,应该能够发现马季的传统功力还是不错的。此外,马季还有很强的创编能力。文革之后,马季创作了一大批创编相声,其中不乏精品,如《新桃花源记》、《多层饭店》等。但是,争议的来源可能也主要来自他这一段时期的作品。马季应该是歌颂型相声的创始者,他也因此被冠以溜须拍马的小人形象。抛开政治等因素,单从艺术方面讲,马季创造歌颂型相声实非明智之举。相声的根应该在讽刺,通过讽刺生活中的不阳光的一面来达到效果。歌颂型相声却尽量要回避讽刺,或者把讽刺作为辅助因素,而更多地从正面对人们进行引导,这显然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从正面是很难找到“包袱”的,而没有“包袱”,相声还能称之为相声吗?因此,马季在这个问题上,从艺术的角度是走了一步错棋。当然,可能从其他方面这又的确是一个明智之举。马季应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随着一段时期的歌颂型相声的探索的失败,马季开始回到讽刺的路上来。但我觉得,此时的马季,无论在表演技法还是精力,都在走下坡,更多的不是在说相声,而是在“喊”相声。这使他的部分作品减色不少。其次,从对相声的贡献方面讲,马季绝对不比同时代的任何人差。可以这么说,无论你喜不喜欢他,马季在后侯宝林时代,扛起了相声的大旗。只不过他没能像侯宝林一样把相声再推向另一个高潮,相反,九十年代以后,相声开始走下坡。当然,这不能说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责任,而应该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提到马季,就该说说侯耀文。侯、马之间的恩怨情仇我不想多说,传说很多。我想这应该并非空穴来风,但也大多言过其实。侯耀文作为侯宝林的儿子,自然是想承袭侯宝林在相声界的威望和地位。但在马季逐步退隐之前,侯耀文应该说无论在声望还是在艺术水平上,都与马季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过平心而论,侯耀文的柳活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在艺术上逃开了侯宝林的影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他的作品中,侯耀文刻画人物生动,充满京味幽默。但近期他在表演中,骄气越来越重,傲气十足,让观众看了不舒服。而他的老搭档石富宽应该算是一位不错的捧哏演员。石富宽原来是一位快板书演员,师从快板书艺术家高凤山,而高凤山在相声界拜了“德”字辈的艺人高德亮为师。因此,石富宽还应该算作“宝”字辈的相声演员。只是高凤山由于自己的年龄和在相声界的造诣而自降一辈,石富宽才算“文”字辈的演员。石富宽的捧哏可以说不撒汤不漏水,很好地配合了侯耀文叙述故事的起承转合。而且两位合作多年,在表演中十分默契。
      


      3楼2006-12-16 21:47
      回复
        • 121.70.80.*
        真是好文好贴,见识了,支持楼主多多益


        4楼2006-12-17 09:45
        回复
          仔细看过了……很认同


          5楼2006-12-17 12:12
          回复
            学习

            另问一句1


            6楼2006-12-17 12:44
            回复
              我也没见吖。。


              7楼2006-12-17 12:49
              回复
                真当年相声行只承认两个半说相声的,两个是张少林 ,张永熙。侯宝林才算半个,您这一折腾,出来这么多名家?混饭的居多吧?


                9楼2010-08-22 04:34
                回复
                  2025-11-12 05:20: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不知张少林为何物。


                  11楼2014-03-26 14:04
                  回复
                    我个人最推崇赵佩茹和高德明,前提是在马三爷和侯宝林之后。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4-03-26 14: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