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76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查海遗址,被考古专家誉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地处边塞的阜新,由于地域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历史上有较长时期是少数民族的驻牧地。“过路妇女多骑马,嬉笑儿童识射雕”,就是当时民情民风的形象描绘。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阜新地区连续开发煤矿之后不久,日本侵略者即开始觊觎阜新煤田。“九·一八”事变后,阜新沦为日本侵略者掠夺能源财富的重要地区。在此期间,阜新煤田惨遭掠夺性开采,阜新矿工饱受非人苦难。日本侵略者源源不断地运走煤炭,留给阜新的却是矿工的堆堆白骨。 1948年3月18日阜新解放后,阜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国民党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开始恢复和建设自己的家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49年全市只有14户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只有3768万元(1970年不变价)。经过恢复建设,195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464万元(1970年不变价)。“一五”期间,阜新的海州露天煤矿、平安竖井、兴隆竖井和阜新发电厂的扩建工程被列入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之中。从1950年到1957年,阜新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到37761万元,建成当时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机械化、电气化的最大的露天煤矿 海州露天煤矿和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阜新发电厂,初步确立了阜新能源生产基地的地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阜新市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阜新市在继续抓紧能源工业发展的同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以轻纺、建材、食品等工业为突破口,加快地方工业建设。到1988年,地方工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68.4%,初步形成了机械、轻纺、化工、建材、医药、电子、食品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地方工业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造、扩建和新建,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生产出了一批名优产品。其中橡胶输送带、平板玻璃、防爆电话、白绵糖、淀粉等在辽宁省内占有重要地位。还有一些“独特”产品,如封闭母线、特种导线、压铸机、饲料加工成套设备、玛瑙制品、沙棘系列制品、麦饭石制品和以麦饭石为添加剂制成的食品、饮料、高级化妆品和药用品。到1996年末,全市获国家金牌奖产品4项、获国家银牌奖产品4项、获省优产品称号的产品93项。199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53.2亿元,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42.2亿元。全年生产煤炭1332万吨,发电28.6万千瓦时。“三资”企业成果显著。1996年全市“三资”企业实现产值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0%。华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欧亚电子有限公司、阜新运庆鞋业有限公司等,为阜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农、林、牧、副、渔各业及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村经济形势喜人。阜新地区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且得天独厚,宜农、宜林、宜牧,但在农村改革之前,粮食生产一直举步维艰,年产粮食仅4亿公斤左右。1980年农村改革后,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之市政府适时加大了对农业的科技投入,阜新的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到1991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0.48亿公斤。植树造林,绿化家乡,是阜新人民的优良传统。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创造出了著名的“三沟”经验。阜新是“三北”防护林重点营造区之一。在植树造林中,阜新人取得了丰硕成果,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他本扎兰乡白玉都村荣获国家嘉奖,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双获国家林业部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林业先进县称号。闻名遐尔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在章古台的瀚海沙丘中,营造了万亩松林,引起举世瞩目。乡镇企业迅速崛起,成为阜新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新的增长点。1996年,中共阜新市委、阜新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设农业强市的口号,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经济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6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5.8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蔬菜、水果产量分别达到6亿公斤和6000万公斤。栽种烤烟7.6万亩。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00万头、31万头、81万只和855万只。阜新真正成为粮食和畜牧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