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吧 关注:98,191贴子:479,150
  • 10回复贴,共1

宾福德、过程主义和中国考古学 《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3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


1楼2012-04-26 01:12回复

    作者:徐坚
    2011年4月11日,路易斯·宾福德(Lewis Binford, 1931-2011)教授因心肌梗塞于密苏里州克尔克维尔去世。在哀悼他的突然辞世时,世界考古学大会盛赞宾福德“以一己之力,激起考古学的一场知识运动”,“其乐观主义和学术热情足以影响了数代考古学家”。早在1999年年底,《科学美国人》杂志就称,宾福德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界对宾福德既熟悉又陌生,一方面,自八十年代以来,宾福德及其“新考古学”标签被频繁提及,其代表著述也有中文译本行于世;但是另一方面,宾福德被严重地脸谱化,不仅在很长时期遭遇到基于学术范式的差异和学术研究意识形态化的抵制,即便是倾向于变革立场的考古学家,也未能全面了解宾福德的学术成就和新考古学立场而形成误表或者讹传。因此,我们有必要籍此思考宾福德对于包括中国考古学在内的世界考古学研究的遗产价值。
    


    2楼2012-04-26 01:13
    回复
      2025-08-02 01:21: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宾福德的学术生涯曾经短暂地涉及到中2国,但由于范式差异而引起的论争,导致中2国考古学界在一定程度上不满甚至排斥新考古学。宾福德曾于1985年访2华,重点调查了周口店北 2京人遗址。恰在此行前后,他发表了数篇涉及周口店的论文,包括与何传坤合作的《远看埋藏学:周口店,“北 2京人之家”?》和宾福德夫妇合作的《周口店:近距离观察》[vi]。通过对周口店的分析,宾福德认为当地的燃烧痕迹并不支持人工取火的假设,很多可能是鸟粪自燃的结果;长骨的断裂是自然磨痕或者动物咬痕,而非制造工具所致;文化层中并不存在“炉灶”痕迹;直立人也不是捕食大型动物的猎人,而是食腐人群;周口店可能也不是“北2京人之家”。宾福德对周口店的观察显然出自验证关于采集-狩猎群体的出现的假设,类似想法早在《骨骼:古代人类和现代神话》中就已经有所表述。


      5楼2012-04-26 01:22
      回复
        但是,由于未可知的原因,宾福德仅仅提及若干1949年之后形成的论点,对这个时期的发掘材料却基本弃置不用,而是坚持使用二十和三十年代魏登瑞、德日进、布日耶等学人的记录。可能宾福德将周口店看成“系统”,任何样本片段都有可能提取有效的假设,也能验证假设。但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国考古学更青睐基于历年积累的田野资料的归纳法则,对宾福德在选取材料样本上的“片面性”指摘尤多。而更深层次的冲突存在于范式差异上:新考古学关注文化过程通则,而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国考古学仍然以完善文化编年为主要目标。种种原因造成了中国考古学与新考古学的交流障碍,也影响了中国学人对新考古学的接受。


        6楼2012-04-26 01:22
        回复
          如同过去一百五十年中众多前行者一样,宾福德在世界考古学进程上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宾福德目睹了他所倡导的新考古学理念被不同的考古学传统所接纳,问题意识和作业程式转变为学科共识。因此,九十年代以来崛起的后过程主义考古学并不是新考古学的终结者,反而是在新考古学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发展。宾福德留下了丰富的文献,在后过程主义考古学中,这将成为不断重新“阅读”和“阐释”,获取全新洞察的源泉。


          7楼2012-04-26 01:22
          回复
            二、三楼之间少了一段?


            IP属地:河南9楼2012-04-26 08:48
            回复


              10楼2012-04-26 15:46
              回复
                那什么,2楼的这一段是哪来的?难道是从作者那里直接拷贝来的?
                “中国考古学界对宾福德既熟悉又陌生,一方面,自八十年代以来,宾福德及其“新考古学”标签被频繁提及,其代表著述也有中文译本行于世;但是另一方面,宾福德被严重地脸谱化,不仅在很长时期遭遇到基于学术范式的差异和学术研究意识形态化的抵制,即便是倾向于变革立场的考古学家,也未能全面了解宾福德的学术成就和新考古学立场而形成误表或者讹传。因此,我们有必要籍此思考宾福德对于包括中国考古学在内的世界考古学研究的遗产价值。”


                11楼2012-04-28 20:45
                回复
                  2025-08-02 01:15: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那什么,2楼的这一段是哪来的?难道是从作者那里直接拷贝来的?
                  “中国考古学界对宾福德既熟悉又陌生,一方面,自八十年代以来,宾福德及其“新考古学”标签被频繁提及,其代表著述也有中文译本行于世;但是另一方面,宾福德被严重地脸谱化,不仅在很长时期遭遇到基于学术范式的差异和学术研究意识形态化的抵制,即便是倾向于变革立场的考古学家,也未能全面了解宾福德的学术成就和新考古学立场而形成误表或者讹传。因此,我们有必要籍此思考宾福德对于包括中国考古学在内的世界考古学研究的遗产价值。”


                  12楼2012-04-28 20:45
                  回复
                    6楼这段话:
                    但是,由于未可知的原因,宾福德仅仅提及若干1949年之后形成的论点,对这个时期的发掘材料却基本弃置不用,而是坚持使用二十和三十年代魏登瑞、德日进、布日耶等学人的记录。可能宾福德将周口店看成“系统”,任何样本片段都有可能提取有效的假设,也能验证假设。
                    在《考古与文物》上可不是上面那样,而是这样的:
                    宾福德将周口店看成“系统”,由样本片段提取有效的假设,并验证假设。


                    13楼2012-04-28 20:49
                    回复
                      应该是从作者那里直接复制粘贴的,LZ可不像手打党。
                      一般来说凡是敏感话题,编辑都倾向于改得保守一点。作者在自己博客上上传不同于正式刊物上发表的文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IP属地:河南14楼2012-04-29 2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