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9,408贴子:10,068,796

《红》中部分诗词注解评议|转|(可能有人发过。。不好意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将收集的资料整理了一下。
发过来,大家一起看看,有什么问题拜托指出。
虽然是转的,但是我想可能有些用处。
谢谢大家


1楼2005-05-07 13:05回复
    1.太虚幻境题诗词曲
    2.诗社诗词
    3.个人独做
    4.


    2楼2005-05-07 13:06
    回复
      2025-09-01 07:01: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1.太虚幻境题诗词曲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说明:甄士隐炎夏伏几盹睡,梦见一僧一道携着那“通灵宝玉”下凡。他上前搭话,请一见此玉,但不及细看,就被夺回,说是已到幻境。见到的是一座大石牌坊,上有“太虚幻境”四字,其两边就是这副对联。太虚幻境,意为虚幻之地也,是作者假托伏的仙境。太虚,本谓空寂境地。

      鉴赏:

       甄士隐梦中所见的这副对联,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也曾同样看到。两次出现意为释为强调, 同时也借此点出甄的遭遇和归宿是贾的一生道路的缩影。

       作者用高度概括的哲理诗的语言,来提示后读者要辨清什么是真的是有的,什么是假的没有的,这样才不至于惑于假象而迷失了真意。但是历来许多的谈论者或是红学评家犯了同样的病例,却是走上了别了途径。主观臆断,穿凿附会。正如鲁迅先生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集外集拾遗.〈绛洞花主>小引》)他们以假作真,无中生有,实在免不了受到这副对联的嘲笑呢。

       小说中借“假语”、“荒唐言”将政治背景的“真事隐去”,用意是为了避免文字之祸。如说曾“接驾四次”的江南甄家,也与贾府一样,这些都是作者故意以甄乱贾,以假存真。此外,如作者不明写秦可卿诱发了宝玉渐成熟的性意识,而假借宝玉做梦等等,也与这副对联所暗示的相契。如果从文艺作品反映现实这一特点来说,弄清“真”与“假”、“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对此,鲁迅先生曾有深刻的论述,特引述如下:“只要知道作品大抵是作者借别人以叙自已,或以自已推测别人的东西,便不至于感到幻灭,即使有时不合事实,然而还是真实。其真实,正与用三人称时或误用第一人称时毫无不同。倘有读者只执滞于体裁,只求没有破绽,那就以看新闻记事为宜,对于文艺,活该幻灭。而其幻灭也不足惜,因为这不是真的幻灭,正如查不出大观园的遗迹,而不满于《红楼梦》者相同。......我宁看《红楼梦》,却不愿看新出的《林黛玉日记》,它一页能够使我不舒服小半天。......幻灭以来,多不在假中见真,而在真中见真。“(《三闲集.怎么写》)


      3楼2005-05-07 13:08
      回复
        香菱
        画: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评注:香菱是甄自隐的女儿,她一生遭遇是极不幸的。名为甄英莲,其实就是“真应怜”(脂评语)。 
        按照曹雪芹本来的构思,她是被夏金桂迫害而死的。从第八十回的文字看,既然“酿成干血痨之症,日渐%


        6楼2005-05-07 13:11
        回复
          宝钗黛玉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评注: 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判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脂砚斋曾有过“钗黛合一”说,确切的解说如何,可以研究;但无疑不是否定林薛二人的差别或对立。作者将她俩在一首诗中并提,除了因为她们在小说中的地位相当外,至少还可以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钗黛的命运遭遇虽则不同,其结果却都是一场悲剧。


          7楼2005-05-07 13:12
          回复
            探春
            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评注: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花”,她在思想上性格上与同是庶出的姊妹“二木头”迎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在她的意识中,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她之所以对生母赵姨娘如此轻蔑厌恶,冷酷无情,重要的原因,是一个处于婢妾地位的人,竟敢逾越这个界线,冒犯她作为主子的尊严。抄检大观园,在探春看来,“引出这等丑态”比什么都严重。她“命丫头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并且说到做到,绝对无回旋的余地。这也是为了在婢仆前竭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信与尊严。“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 
            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但是,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原稿中写探春后来远嫁的情节,与续书所写不同。“三春去后诸芳尽”。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写到;元春之死、探春之嫁,从她们的曲文和有关脂批看,也都在贾府事败之前,可能八十回后很快就会写到。这样,八十回后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发展相当紧张急遽,决不会像续作者写“四美钓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9楼2005-05-07 13:13
            回复
              李纨
              画: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评注:在小说中许多重要事件上,李纨都在场,可是她永远只充当“敲边鼓”的角色,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这也许正是符合她身分地位和思想性格的---荣国府的大嫂子,一个恪守封建礼法、与世无争的寡妇,从来安分顺时,不肯卷入矛盾斗争的旋涡。作者在第四回的开头,就对她作了一番介绍,那段文字除了未提结局外,已可作为她的一篇小传。她是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称为贤女节妇的典型,“三从四德”的妇道的化身。清代的卫道者们鼓吹程朱理学,宣扬妇女贞烈气节特别起劲,妇女所受的封建主义“四大绳索”压迫的痛苦也更为深重。象李纨这样的人,在统治者看来,是完全有资格受表旌,立牌坊,编入“列女传”的。虽则“无常性命”没有使她有更多享晚福的机会,但她毕竟在寿终前得到了“凤冠霞帔”的富贵荣耀,这正可以用来作为天道无私,终身能茹苦含辛、贞节自守者必有善报的明证。然而,曹雪芹偏将她入了“薄命司”册子,说这一切只不过是“枉与他人作笑谈”罢了,这实是对儒家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是从封建王国的黑暗中透射出来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16楼2005-05-07 13:17
              回复
                这些是蔡江义评得


                18楼2005-05-07 13:17
                回复
                  2025-09-01 06:55: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些重复了
                  但是不好弹跳出来编辑
                  各位不好意思顺序打乱了
                  上面那个是的是对的
                  后面的就随着贴了


                  19楼2005-05-07 13:19
                  回复
                    引 子 
                     开辟鸿蒙1,谁为情种2?都只为风月情浓3。趁着这奈何天4、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5。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6。 

                     [说明] 
                     宋元说唱艺术在演唱时的第一个曲子通称引子。在这里,它用以概说此曲创作的缘由。

                     [注释]
                     1、 开辟鸿蒙:开天辟地以来。鸿蒙,古人设想中大自然的原始浑沌状态。 
                     2、 情种:即所谓情痴,感情特别深挚的人。 
                     3、 风月情:见《孽海情天对联》注2。 
                     4、 “趁着这”三字庚辰本、程乙本等皆脱漏,戚序本抄成双行,混同批语。由此知原稿这
                     三字是用小字写的,表示曲中衬字。奈何天:良辰美景令人无可奈何的日子。 
                     5、 遣:排遣。愚:自谦词。衷:衷曲,情怀。 
                     6、 怀金悼玉:“金”指代薛宝钗;“玉”,指代林黛玉。以薛、林为代表,实际上把“薄
                     命司”的女儿都包括在内。曲子的作者说他怀念存者,伤悼死者,故演出此《红楼梦
                     曲》。程乙本改“怀”为“悲”,是只求句顺、不察原意的妄改。 

                     [评说] 
                     《红楼梦》中“把笔悲伤说世途”(脂评中诗句)的第四回,被安排得仿佛是一个插曲;而在第五回中则通过警幻的册籍和曲子点出《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两个书名,暗寓众多人物的命运身世,常常强调一个“情”字,借这种手法,造成此书“非伤时骂世之旨”、“毫不干涉时世”,只为“闺阁昭传”、“大旨不过谈情”的假象。这正如脂砚斋在小说楔子的批语中所说的“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脂批还批出,“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是不少的;他提醒“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我们只有透过“情种”、“风月情浓”之类“烟云模糊处”,于假中见真,知道人物的身世命运都必然受他们所生活着的那个社会所制约,从中看出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才能正确理解这部伟大小说的价值。 


                     “怀金悼玉”一句,过去被一些人作了曲解,说“金”与“玉”并非指宝钗与黛玉,这未免武断。要知道,二百多年前的曹雪芹,不可能用阶级观点去看待他所描写的人物;他对人物的爱憎,也不可能不受阶级偏见的限制,因而也就不可能与我们今天对这些人物形象所作的分析和所持的褒贬态度完全一致。比如对宝钗、凤姐一类人物,作者在揭露、讽刺、鞭挞的同时,不是又在某种程度上欣赏其学识,爱慕其才干,惋惜其迷惑,悯恻其不幸么!他在无情地揭露和控诉这个罪恶的封建大家庭的同时,不是又流着辛酸的眼泪,对它表示深深的留恋么!但是,尽管如此,曹雪芹并不是从自己的爱憎好恶出发,把这个写成“好人”、那个写成“坏人”的。相反,他常常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主观意愿,把他们写成现实生活中原来所应有的那样。这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胜利,也是曹雪芹之所以成为伟大作家的原因。


                    22楼2005-05-07 13:23
                    回复
                      终 身 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1,俺只念木石前盟2。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3;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4。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5,到底意难平。 

                       [说明] 
                       这首曲子从贾宝玉婚后仍不忘怀死去的林黛玉,写薛宝钗徒有“金玉良姻”的虚名而实际上则终身寂寞。曲名《终身误》,就包含这个意思。 

                       [注释] 
                       1、 金玉良姻: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小说中曾写薛宝钗的金锁“
                       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上面所錾的两句吉利话与贾宝玉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通灵玉上“癞僧所镌的篆文”“是一对儿”。薛姨妈也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所以又特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
                       。 
                       2、 木石前盟:“金玉良姻”的对立面,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作者虚构宝、黛生前有一段旧缘和盟约:绛珠草为酬报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惠,要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两句与宝玉曾在梦中喊骂“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的话相似,但“俺只念木石前盟”应是摹写宝玉婚后所说的话。 
                       3、 “空对”句:意思是说宝玉与宝钗虽为夫妻而没有爱情。雪,“薛”的谐音,指薛宝钗
                       ,兼喻其冷。作者以“山中高士”比宝钗,也对她的自命清高、矫情做作有一写的讽
                       刺。
                       4、 林:指林黛玉。“世外仙姝”,黛玉本为绛珠仙子,这里暗寓其死,亦即所谓“已登仙
                       籍”。姝,美女。 
                       5、 齐眉举案:《后汉书·梁鸿传》:梁鸿家贫,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
                       ,都把食盘举得同眉毛一样高。后因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这里指宝玉与
                       宝钗维持着夫妻相敬如宾的表面虚礼。案,有足的小食盘。宝玉对这样的生活始终不满
                       ,所以说“到底意难平”。 

                       [评说] 
                       象征着封建婚姻的“金玉良姻”和象征着自由恋爱的“木石前盟”,在小说中都被画上了癞僧的神符,载入了警幻的仙册。这样,宝、黛的悲剧,贾、薛的结合,便都成了早已注定了的命运。这一方面固然有作者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流露,另一方面,也曲折地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在封建宗法社会中,要违背封建秩序、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的利益,去寻求一种建立在共同理想、志趣基础上的自由爱情,是极其困难的。因此,眼泪还债的悲剧也象金玉相配的“喜事”那样有它的必然性。 


                       然而,封建压迫可以强制人处于他本来不愿意处的地位,可以使软弱的抗争归于失败,但不可能消除已经觉悟到现实环境不合理的人的更加强烈的反叛。没有爱情的“金玉良姻”,无法消除贾宝玉心灵上的巨大创痛,使他忘却精神上的真正伴侣,也无法调和他与宝钗之间两种思想性格的本质冲突。“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结果终至于一个万念俱灰,弃家为僧;一个空闺独守,抱恨终身。所谓“金玉良姻”,实际是“金玉成空”!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曹雪芹的思想倾向和他对封建传统观念大胆的、深刻的批判精神。


                      23楼2005-05-07 13:26
                      回复
                        春梦随去散1,飞花逐水流2;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说明] 
                         宝玉在秦氏房中梦入幻境,听见山后有女子唱这首歌。歌音未息,走出一个美人,即警幻仙姑。

                         [注释]
                         1、 春梦——比喻欢乐短暂。 
                         2、 飞花——比喻青春易逝。 
                         3、 闲愁----多余的烦恼;无谓的痛苦。 

                         [评说]
                         所谓“儿女闲愁”,并不是抽象的。有封建礼教所造成的青年男女的不幸,也有封建阶级本身糜烂生活所带来的恶果。作者虽然对具体的人和事表现了不同的爱僧倾向,但终究不能从本质上对此加以分析区别,因而也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解决这些矛盾,以至只能劝人采取消极的处世态度,并对现实发出“繁华易散”,“乐极生悲”等无可奈何的叹息。 
                         不过,这首歌也并非泛泛而作。在这里,作者是借仙子的唱词对将来大观园众儿女风浪去散、花飞水逝的命运先作预言。在艺术上,它有总摄全书情节的作用。


                        27楼2005-05-07 13:33
                        回复
                          虚 花 悟 
                           将那三春看破1,桃红柳绿待如何2?把这韶华打灭3,觅那清淡天和4。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5!到头来,谁把秋捱过6?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7,青枫林下鬼吟哦8。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9,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10?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11。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贾惜春的。“虚花悟”,意谓悟到荣华是虚幻的。“虚花”,犹言镜中花。

                           [注释] 
                           1、 “将那”句:与前“判词”所说“勘破三春”意同。 
                           2、 桃红柳绿:喻荣华富贵。待如何:结果怎么样呢? 
                           3、 韶华:大好春光。这里又喻所谓“凡心”。 
                           4、 天和:即所谓元气。“清淡天和”,既是与自然界浓艳的春光相对的天地间清淡之气,
                           又指人体的元气,因为古时有所谓不动心,不劳形,清净淡泊,可保持元气,不受耗伤
                           的说法;所以,“觅天和”亦即所谓养性修道。《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
                           视,天和将至。” 
                           5、 天上夭桃、云中杏蕊:比喻富贵荣华。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高侍郎》诗:“天上碧桃
                           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封建士大夫以天、日
                           称皇帝,以雨露喻君恩;所以高蟾借天上桃杏比在朝的显贵,以秋江芙蓉自况,夭桃,
                           语本《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夭夭,美而盛的样子。又旧时以“夭桃禾
                           农李”为祝颂之辞;与曲子说惜春不嫁人而为尼的命运也相适合。 
                           6、 “到头来”句:说桃杏虽盛,但等不到秋天而早已落尽。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季来象
                           征人世间不可避免的衰败。从其他线索看,原稿写贾府之败,时在秋天,因此,这一句
                           含义双关。
                           7、 则看:只见。白杨村:古人在墓地多种白杨,后来常用白杨暗喻坟冢所在。《古诗十九
                           首》:“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
                           暮。” 
                           8、 青枫林:李白遭流放,杜甫疑其已死,作《梦李白》诗,说:“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
                           黑。”这里青枫林是借用,意同“白杨村”。 
                           9、 的是:真是。 
                           10、生关死劫:佛教把人的生死说成是关头、劫数。劫,厄运。 
                           11、“西方”二句:喻指皈依佛教,求得超度,修成正果。佛教源于西域,据传释迦牟尼在
                           树下觉悟成佛的“宝树”虽然也枝叶婆娑,但那是菩提树,不叫“婆娑”。我国传说中
                           婆娑树是有的,与西方佛教无关,也并不结什么果。乐史《太平寰宇记》:“日月石在
                           夔州东乡,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树一枝。”人有疑
                           “婆娑”二字为作者一时误写,其实不误。它作为皈依佛门的象征至少在清代是周知
                           的。如爱新觉罗·晋昌《题阿那尊像册十二绝》之二:“手执金台妙入神,婆娑树底认
                           前因”,即是。(见文雷《红楼梦外编》,辽宁一师《〈红楼梦〉研究资料选集》第三
                           集页)长生果:即《西游记》中所写的人参果,俗传可以长生不老。果,又是佛家语,
                           指修行有成果。这里,作者是捏合传说以取喻,暗示惜春终于逃避现实,出家为尼。 

                           [评说] 
                           贾惜春“勘破三春”,披缁为尼,这并不表明她在大观园的姊妹中,见识最高,最能悟彻人生的真谛。恰恰相反,作者在小说中,非常深刻地对惜春作了解剖,让我们看到她所以选择这条生活道路的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她在贾氏姊妹中年龄最小,当她逐渐懂事的时候,周围所接触到的多是贾府已趋衰败的景象。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为自己的未来担忧,现实的一切既对她失去了吸引力,她便产生了弃世的念头。主观上,则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她那种毫不关心他人的孤僻冷漠性格,这是典型的利已主义世界观的表现。人家说她是“心冷嘴冷的人”,她自己的处世哲学就是“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抄捡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鬟入画,而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就是她麻木不仁的典型性格的表现。所以,当贾府一败涂地的时候,入庵为尼便是她逃避统治阶级内部倾轧,保全自己的必然道路。对于皈依宗教的人物的精神面貌,作如此现实的描绘,而绝不在她们头上添加神秘的灵光圈,这实际上已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因为,曹雪芹用他的艺术手腕“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同样曹雪芹也没有按照佛家理论,把惜春的皈依佛门,看作是登上了普济众生的慈航仙舟,从此能获得光明和解脱,而是按照现实与生活的逻辑来描写她的归宿的。“可怜绣户侯门妇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在原稿中,她所过的“缁衣乞食”的生活,境况也要比续书所写的悲惨得多。


                          30楼2005-05-07 13:36
                          回复
                            薄命司对联 
                             春恨秋悲皆自惹1, 
                             花容月貌2为谁妍? 

                             [说明] 
                             宝玉在太虚幻境的内殿看到许多匾额对联,其中写有“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哭司”、“春感司”、“秋悲司”。仙姑告诉他说,“此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然后,一道至“薄命司”,匾额两边写着这副对联。这里,先虚陪的六个司,从司名看,其实也是小说所写的“薄命”种种。这样安排,为表示书中女子的不幸命运,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是相当普遍的。司,官署,是办理某一部门工作的机构。 


                             [注释] 
                             1、 春恨秋悲:与前“闲愁”、“古今情”、“风月债”义相似,如小说中林黛玉在春花零落、秋窗风雨之际触景生情,引起身世遭遇的悲愁。惹,招引。 
                             2、 花容月貌:喻女子容貌美丽。妍:美。

                             [评说] 
                             两副对联的内容正合太虚幻境这一虚构情节的需要,孤立地从表面上看,都是所谓“戒妄动风月之情”,与小说深刻地揭露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的主要倾向仿佛是矛盾抵触的。但是,如果我们他细地研究曹雪芹对全书原来的构思,就会发现这些对联也与本回中诸判词、曲子一样具有隐示人物未来命运的意思,并非泛泛地劝人净心寡欲,以求能超度“孽海”。隐示的对象主要是小说的中心情节----宝黛悲剧。从现在所见后40回续书情节来看,黛玉是死于被贾母等所弃,宝玉娶宝钗。这当然谈不上什么“春恨秋悲皆自惹”。可是,原来作者的构思并非如此。许多线索都可以证明,在曹雪芹的笔下,黛玉原是为宝玉的获罪受苦而忧愤悲痛致死的。所谓酬风之债,主要也指眼泪还债,而“眼泪还债”的正确含义,应是说黛玉流进了最后的泪水,报答知己相知相爱的恩惠,而不是如续书所写的怨恨知己的薄幸。所以,见过全部原稿的脂评批者说:“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人,又何怨’,悲夫!”(戚序本第三回总评)这里所引《论语》中“求仁”等等的话,就是“自惹”二字的注解。黛玉后来行酒令时,抽得花名签的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也含有同样的隐义。但无论是“皆自惹”也好,“当自嗟”也好,或者如警幻歌中所唱的“觅闲愁”也好,都不过是怀着悲观情绪的作者的无可奈何的话,他并不真正想把悲剧的造成,归咎于不幸者自身。这从小说任何一个情节的具体描写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31楼2005-05-07 13:37
                            回复
                              2025-09-01 06:49: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今天时间有限
                              以后会陆续发过来
                              可清和结尾的找到了但是存不下来(那论坛一点击就是……什么【注意!改内容不能保存】……
                              其实大家也都看见
                              这是拿过来更方便看,使用保存
                              希望大家也多那些来
                              3Q


                              34楼2005-05-07 13: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