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若雪即将赠送战友们的《素笔年华》中,《兵团岁月》之四——
《抹不掉的记忆》片段
一九七二年五月初,紧张的春播结束了,按照惯例四十四团将有一次文艺汇演。各连都在厉兵秣马,排练节目。
时间已经临近了,我所在的二连节目已经准备好,大家都很有信心,仿佛已经胜券在握了,晚上没有电灯,指导员带着大家到宽敞的场院,借着月光彩排。
华轮初上,月光如水。但大家的心情却被一个刚传来的消息打乱了。据说我们临近的四十三团驻地着了大火,在救火中有人伤亡。具体情况还不清楚。我来到草原时间不长,但也从老乡和老战士口里听说过,草原上最怕的就是失火,所以火光就是命令,人们会拿着各种顺手的打火工具,从四面八方赶赴火场。当然救火也有规律,既要扑灭大火,又要减少牺牲,这方面当地牧民有丰富的经验。其实今天的不祥预兆太多了,天气突然变暖,空气中也好像有热流在涌动。草原平坦,视野开阔,黑夜里只见东北方天宇明亮如炬,仿佛太阳在地平线上踟蹰,天地相接的地方有硕大的半圆形光团,就像我想象中地震前的地光,令人不寒而栗。
大家哪里还有心唱歌跳舞,个个心不在焉,“要是大火烧到咱们这儿可咋办呀?”一个惴惴不安的声音忍不住问。“不要紧,咱们这耕地多,地上没有草,火到这自然就灭了!”老战士沉稳的回答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
清晨,连里的拖拉机把我们十几个人送到团部,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十口白茬大棺材和几个大花圈!这不祥之物和兵团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氛围太不协调了,真是触目惊心!一位政治处的干事和指导员握手,并解释说四十三团一下子死了那么多人,简直忙得要了命。辨认死者,接待家属,后事安排事情太多,忙不过来,所以料理后事由其他团分担一些。天气太热,这些棺材都是昼夜加班做出来的。我们还来不及调整的心情一下子又变得更加沉重起来,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什么滋味。想那被烧焦的战友该是怎样的惨状,那失去儿女的父母该怎样的痛不欲生,做安抚工作的干部战士又该怎样的忙碌焦虑,而我们却………………
过了几天,还是在连里点名之后,连长又郑重其事地传达了一份文件。这文件是兵团总部下发的。文件以昂扬的笔调,热情地赞扬了救火英雄的大无畏牺牲精神,高度评价了四十三团某连指战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行为,并号召全体兵团战士向他们学习。文件的基调像一曲英雄主义的颂歌,没有丝毫的沉重感。“事故责任”的字样根本没有提及。
两个文件的提法诸多不同让我困惑了很久,但不敢和别人议论。人们都在响应号召学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而“事故责任”实在是一个与主旋律相悖的不和谐音符,是一个在不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地点产生的一个不恰当的危险问号。我提醒自己必须从头脑中抹去这符号和问号。
几天后,团里的宣传队带着赶排的节目到各连巡回演出,他们以百倍的热情,尽了最大的努力,全体上阵,十八般武艺俱全,在打击乐铿锵的伴奏下,上下翻飞,腾挪闪转,试图再现勇士们搏击火海,慷慨赴死的场面。最后音响骤停,舞台定格在一个群体雕塑般的造型上。一面红旗高高举起,演员们做着各样英勇无畏气吞山河的姿态,几束红光映在他们脸上。一个庄严肃穆的男生朗诵声响起:“成千成万的先烈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国际歌》副歌高奏“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台下的战士被这庄严崇高的气氛感染,个个热血沸腾,齐声高唱“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今夜难眠,今夜无眠,为救火而死的战友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六十九位战友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烈士称号,他们在一九七二年的春天被埋入地下,在草原芳香温润的泥土中这样多战友相伴长眠,他们该不会寂寞,他们的父母带着新添的几丝白发一步一回头泪眼迷离地返回家园。只有包括我在内的千千万万兵团战士仍留在草原上。几番慷慨激动,几次长歌当哭之后,又周而复始地默默干着各自的事情。世界还存在,生活在继续,一切都归于平静。不久,那葬着六十九个年轻人的地方,又长出了青青的野草......
《抹不掉的记忆》片段
一九七二年五月初,紧张的春播结束了,按照惯例四十四团将有一次文艺汇演。各连都在厉兵秣马,排练节目。
时间已经临近了,我所在的二连节目已经准备好,大家都很有信心,仿佛已经胜券在握了,晚上没有电灯,指导员带着大家到宽敞的场院,借着月光彩排。
华轮初上,月光如水。但大家的心情却被一个刚传来的消息打乱了。据说我们临近的四十三团驻地着了大火,在救火中有人伤亡。具体情况还不清楚。我来到草原时间不长,但也从老乡和老战士口里听说过,草原上最怕的就是失火,所以火光就是命令,人们会拿着各种顺手的打火工具,从四面八方赶赴火场。当然救火也有规律,既要扑灭大火,又要减少牺牲,这方面当地牧民有丰富的经验。其实今天的不祥预兆太多了,天气突然变暖,空气中也好像有热流在涌动。草原平坦,视野开阔,黑夜里只见东北方天宇明亮如炬,仿佛太阳在地平线上踟蹰,天地相接的地方有硕大的半圆形光团,就像我想象中地震前的地光,令人不寒而栗。
大家哪里还有心唱歌跳舞,个个心不在焉,“要是大火烧到咱们这儿可咋办呀?”一个惴惴不安的声音忍不住问。“不要紧,咱们这耕地多,地上没有草,火到这自然就灭了!”老战士沉稳的回答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
清晨,连里的拖拉机把我们十几个人送到团部,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十口白茬大棺材和几个大花圈!这不祥之物和兵团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氛围太不协调了,真是触目惊心!一位政治处的干事和指导员握手,并解释说四十三团一下子死了那么多人,简直忙得要了命。辨认死者,接待家属,后事安排事情太多,忙不过来,所以料理后事由其他团分担一些。天气太热,这些棺材都是昼夜加班做出来的。我们还来不及调整的心情一下子又变得更加沉重起来,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什么滋味。想那被烧焦的战友该是怎样的惨状,那失去儿女的父母该怎样的痛不欲生,做安抚工作的干部战士又该怎样的忙碌焦虑,而我们却………………
过了几天,还是在连里点名之后,连长又郑重其事地传达了一份文件。这文件是兵团总部下发的。文件以昂扬的笔调,热情地赞扬了救火英雄的大无畏牺牲精神,高度评价了四十三团某连指战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行为,并号召全体兵团战士向他们学习。文件的基调像一曲英雄主义的颂歌,没有丝毫的沉重感。“事故责任”的字样根本没有提及。
两个文件的提法诸多不同让我困惑了很久,但不敢和别人议论。人们都在响应号召学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而“事故责任”实在是一个与主旋律相悖的不和谐音符,是一个在不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地点产生的一个不恰当的危险问号。我提醒自己必须从头脑中抹去这符号和问号。
几天后,团里的宣传队带着赶排的节目到各连巡回演出,他们以百倍的热情,尽了最大的努力,全体上阵,十八般武艺俱全,在打击乐铿锵的伴奏下,上下翻飞,腾挪闪转,试图再现勇士们搏击火海,慷慨赴死的场面。最后音响骤停,舞台定格在一个群体雕塑般的造型上。一面红旗高高举起,演员们做着各样英勇无畏气吞山河的姿态,几束红光映在他们脸上。一个庄严肃穆的男生朗诵声响起:“成千成万的先烈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国际歌》副歌高奏“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台下的战士被这庄严崇高的气氛感染,个个热血沸腾,齐声高唱“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今夜难眠,今夜无眠,为救火而死的战友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六十九位战友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烈士称号,他们在一九七二年的春天被埋入地下,在草原芳香温润的泥土中这样多战友相伴长眠,他们该不会寂寞,他们的父母带着新添的几丝白发一步一回头泪眼迷离地返回家园。只有包括我在内的千千万万兵团战士仍留在草原上。几番慷慨激动,几次长歌当哭之后,又周而复始地默默干着各自的事情。世界还存在,生活在继续,一切都归于平静。不久,那葬着六十九个年轻人的地方,又长出了青青的野草......





















蒙族牧民吉祥老人远道赶来纪念。牺牲的知青有的当年就住在她家的蒙古包里。



由内蒙知青组成的草原恋合唱团演唱《锡林格勒不是梦》(2012.6.拍于北京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