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知事以来,一直都信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是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且总是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倘若陶冶在诗书的熏染之中,可以为平添出一种优雅的气质,那便是一种经过知识的长期熏陶或潜移默化之后所形成的特殊的气质。那不是一般的外表的东西,而是比外表更为深邃的一种东西,或者说是拥有的思想以及能够洞穿许多事物表象的某种生命的力量。读诗书的人,自有比那些没有读过诗书的人多拥有一些东西,也就是经过诗书熏染出来的文化底蕴,是寻常人所远远无法比拟的。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安居。
——从没有深刻的理解能力好好地体会哲学,但这句话,就算凭借我对于它的歧义理解,也足以。
偶然看到几句话,发觉与现在的心情很是契合:“歌有时,舞有时,悲有时,笑有时,缄默有时,言谈有时,浮躁有时,沉静有时”,突然感觉很恬静。
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在完全了解这种选择和它的原因之后,才能建立判断;自我中心式地在激情与卑微冲突的痛苦之间寻求深度和谐并非多数人希望的生活。
而我,时常选择在文字里诗意地安居。
总认为人毕竟有别于低级动物,毕竟是要有一些精神的,亦就是说,人在生活中要有一些除了物质生活享受之外的属于自己精神境界的东西;而诗书,恰恰是慰籍自己孤寂漂泊途中游荡不定的一缕幽魂的最好方式。所以虽然多年来,曾经历过山重水复,也经历过柳岸花明;走过阳光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风雨兼程,一路独行,品尝到了许多人生的百般滋味。
虽然木桩上的年轮虽然多了一圈又一圈,往昔所有的日子亦都风化成了记忆,自己却始终保持着一份恬淡、平静的心情。在这个日渐喧嚣和物欲膨胀的世界里,默默地恪守着心中的一方净土。
时常在诗书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着一种有形文字和无形情感相互叠加后的一份超脱与释然感觉。在无数个远离尘世喧嚣的静夜里,与诗书为伴,广狩群书,守着一盏孤灯饱读诗书,尽力维持着自己生活中的那一道坐拥书城铸内秀的亮丽风景,是我主要的业余生活。
不过我读书的目的一般只有两种:一种是为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主动读书;另一种便是为了金融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及应付各种各样的职场考试而被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