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几乎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到了谁才是网坛的新领军人物—德约科维奇vs纳达尔之间的对抗的时候,我却在想西班牙土场天王即将达到的又一个历史里程碑。他现在已近追平了比约-博格,两人都已经在六次问鼎法网冠军——在我看来,法网就是土场上的世界冠军赛。
如果你非要弄明白俩人谁在法网的成绩更好,那你运气不错,请接着读下去。博格1981年参加法网的时候,正好在那儿度过自己25岁的生日,正是在这同一年,他突然—不,更准确的说是让人震惊地选择了从网坛退役。到今年法网的时候,纳达尔也将迎来自己的26岁生日。不错,这两位公开赛时代以来最伟大的土场选手又多了一样相同之处,他们的生日都在法网的第二周—这也是法网最重要的一周。
纳达尔职业生涯在法网一共只输掉了一场比赛(总战绩45胜1负),而唯一输掉的一场—2009年第四轮输给索德林的比赛还要打个折扣—因为当时纳达尔的两个膝盖肌腱都有伤。之所以说那场失利要打上折扣是因为这个伤病很严重——它让纳达尔休随后休战了整整一个月,包括错过了卫冕温网的机会。纳达尔可不是那种这边抱怨自己的膝伤,那边却跑到女王俱乐部去在去为草场上的比赛热身的人,他是真的没法打。
相比之下,博格在法网一共输掉了两场比赛(49胜2负),但他的两场比赛是输给同一个对手的。意大利的阿德里亚诺-帕纳塔在1974年的第四轮和1976年的四分之一决赛两次击败博格。关于博格的战绩,还有另一个关键的细节:他在1977年错误地选择参加WTT(世界团体网球联盟)的比赛而不是法网。现在来看的话,你当然可以嘲笑或者批评他的这一决定,但是你要知道博格的第一次大满贯之旅是在1972年,这才仅仅是网球公开赛时代的第五个年头。WTT在球员们身上花了大把的钱来试图阻止网球的职业化,这种尝试注定不会成功,但这却能解释了为什么像吉米-康纳斯甚至是克里斯-埃弗特都曾经做出跟博格一样的选择(参加WTT)。从任何角度来说,博格在77年法网夺冠的概率都绝对能比得上纳达尔在两三年前在法网夺冠的概率——他的夺冠几乎没有悬念。
分析这些细节跟数据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博格和纳达尔还有很多数据无法体现的相似之处。纳达尔和博格,这两个毫无争议的土场巨人,在他们初登网坛之时,都曾被认为是个人风格极端鲜明的球员,这也让我们对土场上的比赛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还记得在博格职业生涯的早期,有一年在达拉斯的WTT总决赛上,我跟澳洲传奇约翰-纽康比坐在一起,我问他他对这个新的“少年天使”—博格有什么看法,博格当时也获得了总决赛的参赛资格,纽康比当时回答说这个瑞典天才非常棒—但是胳膊的伤病注定会早早地结束他的职业生涯。他指的是博格强烈的上旋球对于胳膊和肘关节的损伤都非常的大。
我想在这方面,纽康比的分析算不上是最全面的。毕竟他的球风是那种很朴实,不大会太出人意料的那一种——击球很平,发球-上网相结合的比赛。但是他的这种看法却被很多人所认同,因为在当时,博格的正手击球上旋的程度绝对称得上是令让人震惊的。当时,像罗德-拉沃尔和伊利-纳斯塔斯这样的球员已经把上旋的概念带入网球,但是这两位传奇他们打出上旋的方式主要是靠手腕的抖动加上稍微加大角度的挥拍轨迹。博格和他们相比进一步使用了西方式握拍和更大的挥拍抖动来让击球的威力更上一层。
纳达尔的正手同样致命,但是却有很大不同。博格在挥拍的时候球拍跟球的接触更加充分,而纳达尔则改进了自己的技术—他的击球,球拍和球并没有那么的充分。他的球拍很快地滑过球,而且他的挥拍角度比博格还要大,这让球的旋转也更大,球速也不慢。纳达尔的正手—还有他标志性的“纳达尔转”—他独有的随挥动作,他的动这一动作,相比于我们心目中经典的正手动作,更像是上旋发球。
在发球方面,这两个人很相似,两个人的发球都非常的出色,但又都不单一地依赖于发球,这一点从他们在草场上获得的成功也可以看的出来。博格的发球动作更为自然,而且他的二发非常出色—这不仅跟瑞典人的技术有关,更是因为他强大的心理素质。纳达尔的发球动作算不上优雅,尽管作为左手将他理应有一些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明显。在他的身上可没有麦肯罗那样的出色地左手技术。
如果你非要弄明白俩人谁在法网的成绩更好,那你运气不错,请接着读下去。博格1981年参加法网的时候,正好在那儿度过自己25岁的生日,正是在这同一年,他突然—不,更准确的说是让人震惊地选择了从网坛退役。到今年法网的时候,纳达尔也将迎来自己的26岁生日。不错,这两位公开赛时代以来最伟大的土场选手又多了一样相同之处,他们的生日都在法网的第二周—这也是法网最重要的一周。
纳达尔职业生涯在法网一共只输掉了一场比赛(总战绩45胜1负),而唯一输掉的一场—2009年第四轮输给索德林的比赛还要打个折扣—因为当时纳达尔的两个膝盖肌腱都有伤。之所以说那场失利要打上折扣是因为这个伤病很严重——它让纳达尔休随后休战了整整一个月,包括错过了卫冕温网的机会。纳达尔可不是那种这边抱怨自己的膝伤,那边却跑到女王俱乐部去在去为草场上的比赛热身的人,他是真的没法打。
相比之下,博格在法网一共输掉了两场比赛(49胜2负),但他的两场比赛是输给同一个对手的。意大利的阿德里亚诺-帕纳塔在1974年的第四轮和1976年的四分之一决赛两次击败博格。关于博格的战绩,还有另一个关键的细节:他在1977年错误地选择参加WTT(世界团体网球联盟)的比赛而不是法网。现在来看的话,你当然可以嘲笑或者批评他的这一决定,但是你要知道博格的第一次大满贯之旅是在1972年,这才仅仅是网球公开赛时代的第五个年头。WTT在球员们身上花了大把的钱来试图阻止网球的职业化,这种尝试注定不会成功,但这却能解释了为什么像吉米-康纳斯甚至是克里斯-埃弗特都曾经做出跟博格一样的选择(参加WTT)。从任何角度来说,博格在77年法网夺冠的概率都绝对能比得上纳达尔在两三年前在法网夺冠的概率——他的夺冠几乎没有悬念。
分析这些细节跟数据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博格和纳达尔还有很多数据无法体现的相似之处。纳达尔和博格,这两个毫无争议的土场巨人,在他们初登网坛之时,都曾被认为是个人风格极端鲜明的球员,这也让我们对土场上的比赛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还记得在博格职业生涯的早期,有一年在达拉斯的WTT总决赛上,我跟澳洲传奇约翰-纽康比坐在一起,我问他他对这个新的“少年天使”—博格有什么看法,博格当时也获得了总决赛的参赛资格,纽康比当时回答说这个瑞典天才非常棒—但是胳膊的伤病注定会早早地结束他的职业生涯。他指的是博格强烈的上旋球对于胳膊和肘关节的损伤都非常的大。
我想在这方面,纽康比的分析算不上是最全面的。毕竟他的球风是那种很朴实,不大会太出人意料的那一种——击球很平,发球-上网相结合的比赛。但是他的这种看法却被很多人所认同,因为在当时,博格的正手击球上旋的程度绝对称得上是令让人震惊的。当时,像罗德-拉沃尔和伊利-纳斯塔斯这样的球员已经把上旋的概念带入网球,但是这两位传奇他们打出上旋的方式主要是靠手腕的抖动加上稍微加大角度的挥拍轨迹。博格和他们相比进一步使用了西方式握拍和更大的挥拍抖动来让击球的威力更上一层。
纳达尔的正手同样致命,但是却有很大不同。博格在挥拍的时候球拍跟球的接触更加充分,而纳达尔则改进了自己的技术—他的击球,球拍和球并没有那么的充分。他的球拍很快地滑过球,而且他的挥拍角度比博格还要大,这让球的旋转也更大,球速也不慢。纳达尔的正手—还有他标志性的“纳达尔转”—他独有的随挥动作,他的动这一动作,相比于我们心目中经典的正手动作,更像是上旋发球。
在发球方面,这两个人很相似,两个人的发球都非常的出色,但又都不单一地依赖于发球,这一点从他们在草场上获得的成功也可以看的出来。博格的发球动作更为自然,而且他的二发非常出色—这不仅跟瑞典人的技术有关,更是因为他强大的心理素质。纳达尔的发球动作算不上优雅,尽管作为左手将他理应有一些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明显。在他的身上可没有麦肯罗那样的出色地左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