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葫芦吧 关注:608贴子:1,408
  • 3回复贴,共1
葫芦是中国具有7000多年栽培历史的草本藤木植物。在人类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葫芦逐步由“自然瓜果”转变为“人文瓜果”,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葫芦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公认为世界文化起源之一。在中国浩瀚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有着大量的葫芦“创世”、“赐子”、“祈福”、“消灾除祸”等神话传说,葫芦成为寄托人们向往美好的“灵物”,是许多民族和群众珍爱的吉祥物,也被一些少数民族视为本民族的先祖,奉为世代顶礼膜拜的图腾。
一、种植与利用史
 从中国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新石器遗址的相关遗物中可以看出。在中国黄河流域,河南新郑裴李岗距今约七八千年的新石器遗址中,曾出土古葫芦皮。在我国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也曾发现过小葫芦的种子这比埃及古墓中发现的葫芦还要早上三千余年.另外,湖北江陵阴湘城的大溪文化的文化遗址,以及长江下游的罗家角、崧泽、水田畈等新石器遗址里也发现过葫芦,这种事实表明,我们的先人很可能当时就用葫芦制作器物。因为在一般的情况下,只有用作器物的老葫芦皮方可能长久保存,而食用的嫩果是不可能留存至今的。 我国陶器出现很早,从出土的情况来看有一部分是模仿葫芦制作的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具有代表性的裴李岗新石器遗址、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都有发现另外在北方其他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址如仰韶文化遗址、河南庙底沟遗址中也有众多的葫芦形器物发现。古人在种植葫芦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崇拜物加以膜拜,这一点可以从大量的出土器物中体现出来。同时积极地探索其种植的方法。研究如何使葫芦长得更大,结得更多。经过无数代人的实践摸索,逐步摸索了一些经验。西汉时有个叫汜胜之的人,他曾写过一本有关农业生产的科学著作,因原书已失,只有一些散篇辑存在《齐民要术》《太平御览》等著作中,后人称之为《汜胜之书》。这本书其中就有一节“种瓠法”专门介绍种葫芦的种植方法。《汜胜之书》还记载了一则种大葫芦的方法。大葫芦,这里不是指葫芦的一个品种,而是经人工栽培,使其充分发育,体积特大者。其实就是现在的嫁接法。以十棵葫芦的根供养一棵秧子生长,结出的葫芦当然要比原来大得多。
 二、葫芦名称演变史
葫芦在我国古代有众多称呼,最早是出现在甲骨文当中。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这种类型的文字,古文字学者指出,这是“壶字”,有专家指出它也是葫芦,除甲骨文这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名称外,葫芦在我国古籍中最早称瓠、匏和壶,这三个字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前二字在古代大约是相通的。这从《说文解字》中两字互训这点中可以看出。瓠字从瓜,说明古人把它看作瓜的一种;另外,孔子曾在《论语·阳货》中提到“匏瓜”,也是很好的说明。后来这些名称在流传中,逐渐出现壶卢这个双音的名称。这个名称大约出现在三国时期,《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当时的学者提到东吴有“长柄壶卢” 。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在江南还出现一个发音与壶卢相近的名字,那就是“瓠楼”(音娄)。“瓠楼”的出现,进一步证实我们的推测。胡芦和葫芦这两个名称显然是从这里衍生而来。到了唐朝,“葫芦”这一名称开始流行起来。宋代以后,由于葫芦品种繁衍,名称也变得更多了。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出现了七种名称: 悬瓠、蒲卢、茶酒瓠、药壶卢、约腹壶、长瓠、苦壶卢。之所以出现众多名称主要因为古人把葫芦按其性质和用途与形状大小的不同而分类或由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现代植物学把上述各种“葫芦”都有归属于葫芦科。
 三、文化史
在人类数千年发展历程中,葫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逐步由“自然瓜果”转变为 “人文瓜果”,从而形成渊远流长的葫芦文化,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葫芦在我国文明发展史的过程中,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楼2012-04-21 21:27回复
    农具和手工业工具 葫芦还可以用来做农具。古代有一种瓠种器,是农业生产中较常用的一种播种工具。《齐民要术》称其为“窃瓠”,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解放初期,山东有些地方还在使用,称为“点葫芦”足见这种简易的农具有很强的生命。播种时,将瓠种器系在腰间,顺着开好的沟垅前行,一边走,一边用木棍敲击瓠种器的柄,以振动葫芦中的种子不断落入沟内。葫芦也是手工业工具。云南砚山有一种模制陶器方法,制陶时先和陶土,然后以葫芦或葫芦器皿为内模,外涂陶土,修成器坯,再以火烧,从而成为陶器,但作为内模的葫芦却化为灰烬了。此外在辽东半岛农村,老年妇女坐在坑上,倒扣一葫芦瓢,用一根筷子在瓢背上挤压棉籽,在这里葫芦瓠又充为脱棉子工具。从这些古老的遗风中,不难看出葫芦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它的倚重。
     火器 葫芦甚至可以加工制作成火器,在战争中使用。古代有一种“冲阵火葫芦”,实际上就是原始的火枪或“火箭发射筒”。最迟在明代的时候,这种武器就已经出现了。在古代,这种“冲阵火葫芦”显然就算是较为先进的战争工具了。不过后来这种武器只保留了“火葫芦”之名,其火药、铅弹装入这种铁葫芦或铜葫芦之中。因葫芦质软,又不坚实,容易被火药引着,不能反复使用。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曾在晚清时期用葫芦制造一种类似手榴弹的火器。象彝族的“火药葫芦”,就是用瓢葫芦装入火药、铅弹,引着后用力撂向敌阵,颇似一颗威力很大的炮弹。与“冲阵火葫芦”相比,“火药葫芦”该算是“远战”中的武器了。

    


    3楼2012-04-21 21:27
    回复
      2025-08-10 15:20: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5-27 14:41
      回复
        学习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5-27 14: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