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轻眉吧 关注:8贴子:236
  • 6回复贴,共1
度娘


1楼2012-04-19 08:41回复
    第十道:鉴赏双色,喜闻高香
    鉴赏双色是指请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龙凤图案的茶杯端稳,用右手将闻香杯慢慢地提起来,这时闻香杯中热茶全部注入品茗杯,随着品茗杯温度的升高,由热敏陶瓷制的乌龙图案会从黑色变为五彩。这时还要注意观察杯中的茶汤是否呈清亮艳丽的琥珀色。
      喜闻高香是武夷品茶三闻中的头一闻,即请客人闻一闻杯底留香。第一闻是闻茶香的纯度,看是否香高辛锐无异味。
      第十一道:三龙护鼎,初品奇茗
      三龙护鼎是请客人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这样拿杯既稳当又雅观。三根手指头喻为三龙,茶杯如鼎,故这样的端杯姿势称为三龙护鼎。
      初品奇茗是武夷山品茶中的头一品。茶汤入口后不要马上咽下,而是吸气,使茶汤在口腔中翻滚流动,使茶汤与舌根,舌尖,舌面,舌侧的味蕾都充分接触,以便能更精确地品悟出奇妙的茶味。初品奇茗主要是品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没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兰芷
    再斟流霞是指为客人斟第二道茶。
      宋代范仲淹有诗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兰花之香是世人公认的王者之香。二探兰芷是请客人第二次闻香,请客人细细地对比,看看这清幽,淡雅,甜润,悠远,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单纯的兰花之香更胜一筹。
    第十三道:二品云腴,喉底留甘
    “云腴”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对茶叶的美称。“二品云腴”即请客人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品茶的滋味,看茶汤过喉是鲜爽,甘醇,还是生涩,平淡。
    第十四道:三斟石乳,荡气回肠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贡茶中的珍品,后人常用来代表武夷茶。“三斟石乳”即斟第三道茶。“荡气回肠”是第三次闻香。品啜武夷岩茶,闻香讲究“三口气”即不仅用鼻子闻,而且可用口大口地吸入茶香,然后从鼻腔呼出,连续三次,这样可以全身感受茶香,更细腻地辨别茶叶的香型特征。茶人们称这种闻香的方法为“荡气回肠”。第三次闻香还在于鉴定茶香的持久性。
    第十五道:含英咀华,领悟岩韵
    “含英咀华”是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饮武夷岩茶时说:“品茶应含英咀华并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其中的英和华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华即在品茶时像是在嘴里含着一朵小花一样,慢慢地咀嚼,细细地玩味,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武夷岩茶所特有的“香,清,甘,活”,无此美妙的岩韵。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讲“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恰似在品饮了三道浓茶之后,再喝一口白开水。喝这口白开水千万不可急急咽下而应当像含英咀华一样细细玩味,直到含不住时再吞下去。咽下白开水后,再张口吸一口气,这时您一定会感到满口生津,回味甘甜,无比舒畅。多数人都会有“此时无茶胜有茶”的感觉。这道程序反映了人生的一个哲理---平平淡淡总是真。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龙戏水
    好的武夷岩茶七泡有余香,九泡仍不失茶真味。名茶探趣是请客人自己动手泡茶。看一看壶中的茶泡到第几泡还能保持茶的色香味。
      “游龙戏水”是把泡好的茶叶放到清水杯中,让客人观赏泡后的茶叶,行话称为“看叶底”。武夷岩茶是半发酵茶,叶底三分红,七分绿。叶片的周边呈暗红色,叶片的内部呈绿色,称之为“绿叶红镶边。”在茶艺表演时,由于乌龙茶的叶片在清水中晃动很像龙在戏水,故名“游龙戏水。”
    第十八道:宾主起立,尽杯谢茶
    孙中山先生曾倡导以茶为国饮。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饮茶之乐,其乐无穷”自古以来,人们视茶为健身的良药,生活的享受,修身的途径,友谊的纽带,在茶艺表演结束时,请宾主起立,同干了杯中的茶,以相互祝福来结束这次茶会。
    


    3楼2012-04-19 08:49
    回复
      2025-11-15 05:01: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温润泡(洗茶)
      一、“洗茶”一词词语不科学。
      洗茶,顾名思义,用水将茶叶洗一洗。何物需洗?脏污之物也。茶既需洗,定为脏污之物,那么脏污之物岂可饮之?可见“洗茶”一词用在茶艺流程中是多么的不合适。
      “洗茶”一词应属于早期文字工作者的字误进而导致的词误。单从今天的“洗茶”这一操作过程来看是有其科学道理的。众人皆知,几乎所有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都有高温干燥这一工序,而且这一工序起着丰富与提高茶叶香气和固定茶叶品质之作用。大家也都知道刚做好的新鲜茶叶无论嗅闻干茶还是冲泡品饮都是非常好的,然而能够随时喝到刚做好的新鲜茶叶的人毕竟是少数,加上茶叶的生产具有季节性,即便是住在茶园里也未必有此条件。所以多数情况下,当茶叶与茶壶相见时,可能茶叶已经加工好有些日子了,那么茶叶在长期的运输与储藏过程中,其良好的品质活性自然会降低很多。在此情况下,如果在品饮之前能用热水激发茶叶唤醒其活性,然后再泡而饮之,其品质体现定会更加优良。就如人们每天起床之前,当闹铃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稍等片刻再起床,起来之后头脑清醒,但如果一醒来马上起床,可能会觉得头晕脑胀了。所以在正式冲泡茶叶之前先用少量热水浸润茶叶,同样对茶叶能起到唤醒作用。但由于此唤醒过程非常像在洗东西,故早期的文字工作者把此过程记载成“洗茶”也就在所难免了。既然此过程有其存在的道理,我们当然不能摈弃,而且还要继承发扬,只是应把此程序命名为“醒茶”,即为“唤醒茶性”之意。这也与前辈所著《中国茶叶大辞典》“洗茶”条解释后半部分相吻合。
      二、“洗茶”的依据不科学。
      《中国茶叶大辞典》“洗茶”条解释:“洗茶即洗去了散茶表面杂质”。 “洗去散茶表面杂质”不能成为“洗茶”(暂且称为“洗茶”)流程存在之依据。在与多位茶客探讨“洗茶”问题时,大家几乎都认为洗茶(这里指把茶叶洗干净)是有必要的,原因一个是茶叶在生长、加工、储运、与销售过程中存在污染,其二是有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所以要加以洗涤,洗干净了才能喝得放心。茶叶生长在山野田间,尤其是在当今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的粉尘、农药、重金属等污染在所难免,我们姑且承认之。那么通过洗茶能否解决这一茶叶污染问题呢?我们在一番大洗特洗之后究竟洗掉了什么呢?
      1、该洗掉的没洗掉。
      我们暂且假设茶叶存在一定的污染,那么污染物的存在形式无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污染物(粉尘等污染)附着于茶叶表面,另一种污染物(农药残留物、重金属等污染)以络合态的形式隐藏于茶叶叶片内。
      从常见的洗茶手法来看,人们洗茶并不像洗衣服那样进行揉搓,其实就是把茶叶用热水涮一遍,在这个涮的过程中即便能除掉污染物也只能涮掉茶叶条索表面的污染物,那么我们看一下,能够被洗掉的污染物究竟能有多少呢?
      通过测量不同叶种、不同外形、不同茶类的干茶与叶底表面积对比发现,成品干茶条索表面积与叶底表面积比基本上是1:10这一比例,既然洗茶只能洗掉茶叶条索表面的东西,但粉尘污染物却存在于叶底的每一个角落,也就是说即使能把茶叶条索表面的污染物全部洗掉,也仅仅是洗掉了茶叶全部污染物的10%,仍然有90%的污染物残留于茶叶内,最后还是要喝到我们的肚子里去。那么,在此问一句,既然90份的脏东西您都喝到肚子里去了,您还在乎再多上10份吗?
      至于农药残留物、重金属等污染物基本上都是以络合态的形式被固化于茶叶叶片细胞内,想仅仅通过轻轻一洗想把它洗出来是绝对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洗茶虽然能洗掉一些所谓的污染物,但意义并不大。该被洗掉的东西我们并没洗掉!
      2、 不该洗掉的反而被洗掉了。
      有人会说,虽然通过洗茶不能彻底的洗掉茶叶存在的污染,但毕竟能洗掉一些,洗掉一些就能减少一些对身体的毒害,干嘛不洗呢?
      如果问题仅仅是洗掉或多或少的污染物就不会在此讨论此事了,问题关键是在通过“洗茶”并没能洗掉多少污染物的情况下,我们这简简单单的一洗却洗掉了大量的营养。
      


      4楼2012-04-19 10:21
      回复
        茶叶在由鲜叶制成成品茶的过程中,几乎全部都要经过一个揉捻或是理条塑形的工续,在这一流程中,茶鲜叶内的部分营养物质会随着茶叶的汁液外溢而暴露于茶条表面,当茶叶加工进入干燥工序,水分因受热而蒸发,但先前随茶汁外溢出来的蛋白质、氨基酸、多酚类等营养物质却以结晶态的形式附着于茶条表面,这些物质大多都属水溶性物质,一旦与热水接触,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便会大量溶解于水。在对西湖龙井茶、铁观音、陈年宫廷普洱、日照绿茶做了瞬间冲泡实验,发现陈年宫廷普洱与100℃的热水接触仅仅1秒钟即有相当量的内含物析出,日照绿茶用100℃热水浸润2秒钟、西湖龙井茶、铁观音浸润3秒钟,其滤出的茶汤即具有相当明显的香气与滋味。由此可见,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辄5-10秒钟之久甚至更长时间的“洗茶”洗去了多少营养!
        台北陆羽茶艺中心李佩芳专门做了是否“洗茶” (按:现称为“温润泡”是指在冲第一道茶之前,先将茶叶用开水淋湿后即将水倒干,茶叶浸泡在水的时间约10秒钟左右)对茶汤品质影响的感官对照实验。其选择五种不同类型(冻顶乌龙、重焙火铁观音、陈年铁观音、陈年普洱茶、新鲜碧螺春绿茶)的茶叶,分成A、B两组(即有“洗茶”、无“洗茶”)进行感官审评对照实验,历经三个回合,综核评茶师们的记录,一致认为有“洗茶”程序(即有“温润泡”)的茶汤品质总体水平明显差于无“洗茶”(即无“温润泡”)的茶叶,并得出结论性的共识,就是经过洗茶程序损失了部分可溶物的茶叶,其茶汤品质便降低了,尤其是溶解速度较快的茶叶影响更甚。
        所以说:在“洗茶”过程中,该被洗掉的东西(污染物)我们并没洗掉多少,不该被洗掉的(营养物质)却被大量的洗掉了,可谓是洗的得不偿失!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理论依据与试验结果,以茶叶不洁为借口从而树立“洗茶”有理之观点实为不妥,更难以算得上科学了!
        三、“洗茶”的方法不科学。
        从多年来了解的民间饮茶情况看,即便是仅仅把“洗茶”一词改为“醒茶”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将“醒茶”或是暂且先叫“洗茶”的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适。那么,应该如何完成这一“洗茶”过程呢?
        在多年的茶文化宣教工作中,一直在努力推广“免洗饮茶”理念,几乎每期培训、每一场公益讲座中都要把“洗茶问题”作为一个重点课题来讲。结果发现几乎100%的听众都能理解并能接受新观点,但同时也对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的矛盾心态,那就是在明明知道洗茶不科学的情况下,如果不洗茶喝起来仍然觉得心里别扭的慌,老感觉茶叶不够干净,心里不爽。由此看来,欲想一时半会儿改变历经了长达7个世纪的陋习并非易事,当大家都明白了“洗茶”实无道理之后,可能“洗茶”能否把茶叶洗干净已经变得不太重要,关键在于在品茶之前能否洗净我们的心态了。
        基于“洗茶”这一陋习还有着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因为不洗心里感觉不干净,喝着心里不爽,洗后再喝就放心了),所以我们不能一下子就不洗了,对于此问题建议人们把“洗茶”这一过程加以合理的调适,从而做到既能洗净饮茶人的心态,又不会白白流失茶叶的营养。经过总结多年的泡茶经验,推出一套能够充分迎合现实需求的洗茶方式—-“快速洗茶法”。
        “快速洗茶法”分两种手法,一为适应不同人的饮茶习惯,二亦为适应于不同的茶类。
        1、浸润洗茶法:
        浸润洗茶法就是在品茶之前,先将适量茶叶投入泡茶器具,然后注入开水,但对开水的注入量应有着严格的控制,以刚刚能够浸湿干茶为宜,然后迅速将水分倒掉,这样我们不妨心里告诉自己“我已经把茶洗干净了”(洗净心态),这也与专业上所讲的温润泡相吻合,而且如此操作还非常适合我们嗅闻干茶被热水浸润后所散发的鲜灵的“温润香”,尤其是在品饮高档名优茶时,“温润香”是非常高雅清幽的一种香气,其亦是茶叶价值的一项重要构成部分。待享受完“温润香”,再进入正常的冲泡程序。浸润洗茶法既能温润了茶叶,使茶叶能够充分的发挥优良茶性品质,又起到“洗净心态”之功,可谓一举两得!
        


        5楼2012-04-19 10:21
        回复
          2、刮沫洗茶法:
          刮沫洗茶法就是在冲泡茶叶时,先将适量茶叶投入泡茶器具,注水时采用悬壶高冲的手法,一次性将开水注满泡茶器具,这时茶汤会有丰富的泡沫产生并漂浮在茶汤表面,我们习惯上往往认为泡沫就是茶叶中的脏东西(其实茶汤中的泡沫并非全是因为茶叶中有脏东西而产生的,恰恰相反,茶汤中的泡沫主要是因茶叶中所含有的一种叫茶皂素的物质而产生),然后只需把浮沫刮掉(一般会认为脏东西已经被洗去了)就可以放心的饮用了。这样既可以洗净心态,又不会流失多少茶叶的营养,在“四君子茶艺”中即是采用的此种洗茶方式。
          通过对以上两种变通的洗茶手法的讲解,想是喜欢喝茶的人大多都能够驾轻就熟的来完成这一快速“洗茶”过程。当然,“洗茶”这一听之不雅、弃之难为的“经典名词”,希望待我们慢慢适应了新的“洗茶”方式之后还是改称为“醒茶”为宜。
          以上三个方面的阐述,都是在假设茶叶存在污染的前提下展开的,那么茶叶真的像我们假设的那样存在着如此严重的污染吗?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制茶时期,茶叶生产主要靠纯手工制作,除了自然污染之外,加工环节的污染的确也实实在在的存在。尤其是脚揉茶,这种功效低又不卫生的加工方法也曾经被外国人在报章上配以“中国茶农用脚揉茶的照片”登出来,显示“饮中国茶不卫生”。但时至今日,随着生产力的跨越式提高,各种先进的制茶机械被规模化应用,茶叶生产早已脱离了纯手工制作时期,进入工厂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时期,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地建立了多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与有机茶生产示范园,茶叶质量更是得到空前的提高。从制茶工艺上来讲,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炒青、揉捻、烘培、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质、品级,而且达到了国家要求的卫生标准。加之国家职能部门亦于2007年已把茶叶质量监控纳入QS认证管理,大大加强了对茶叶卫生状况的检测与监管。
          所以说,今天我们所饮用的茶叶质量基本上都是非常卫生的,大家大可不必为茶叶的卫生状况而担惊受怕,在洗与不洗、如何去洗等问题上伤太多的脑筋。
          当然,在此讨论“洗茶”问题,不仅仅是要讨论“洗茶”的科学性与否,目的亦不是讨论如何洗茶的问题,其意义和目的是提醒人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更多的考虑现实的东西,要用一种挑剔的眼光、验证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当继承者继承之,当完善者完善之,当发扬者发扬进而光大之。不要把传统文化神化,而是要讲究科学、灵活传承,敢于验证、勇于改革求新,以利于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6楼2012-04-19 10:21
          回复
            泡茶三要素



            7楼2012-04-19 10:26
            回复
              泡茶用水



              8楼2012-04-19 10: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