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韩寒代笔的一方,始终没有事实证据(否则此事早就定论了),最多只是逻辑分析。我之所以用“逻辑分析”一词,而不用“逻辑证据”一词,因为质疑方始终没有给出真正的逻辑证据(就更别说事实证据了)。
那么什么是“逻辑证据”?只有当命题“如果A,那么B”成立的时候,A的存在,才是发生B的逻辑证据。反之,如果A的存在,其结果可能是B1,可能是B2,可能是B3....那么A的存在,只是表明B1可能会发生,因而只代表一种逻辑上的可能性,而不是逻辑证据。例如,张三被人杀害,且张三被杀害的时候,只有李四在现场,那么“李四在现场”将成为“李四杀害张三”的一条逻辑证据;但是,如果张三被杀害的时候,同时有多人都有在现场的嫌疑,李四只是其中的一位,或者李四有同时在几个不同地方的可能性,那么此时“李四在现场”只是“李四杀害张三”的一个逻辑上的可能性,而不是逻辑证据。同理,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他的每一样分析,都可以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因此他的所有分析,都只是代表一种逻辑上的可能性,而不是逻辑证据。
那么,什么是“逻辑证据链”呢?只有当命题“如果A1,那么B”、“如果A2,那么B”、“如果A3,那么B”.....同时成立的时候,A1、A2、A3...的存在才形成证明B的逻辑证据链。反之,如果A1的存在,其结果可能是B、D1、D2、D3...;A2的存在,其结果可能是B、F1、F2、F3...;A3的存在,其结果可能是B、G1、G2、G3...;如此类推,那么A1、A2、A3...的存在,就不是证明B的逻辑证据链,因为此时B始终是多种可能性之一。而且,此时用A1、A2、A3...的存在来证明B,其可能性远远小于用A1、A2、A3...的存在来证明不是B。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利用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的那些种所谓“证据链”,同理可证方舟子现在打假,一切只因为跟锤子过不去。如果用方舟子的“证据链”说法,我们可以任意给出要多荒谬就有多荒谬的结论来。
那么什么是“逻辑证据”?只有当命题“如果A,那么B”成立的时候,A的存在,才是发生B的逻辑证据。反之,如果A的存在,其结果可能是B1,可能是B2,可能是B3....那么A的存在,只是表明B1可能会发生,因而只代表一种逻辑上的可能性,而不是逻辑证据。例如,张三被人杀害,且张三被杀害的时候,只有李四在现场,那么“李四在现场”将成为“李四杀害张三”的一条逻辑证据;但是,如果张三被杀害的时候,同时有多人都有在现场的嫌疑,李四只是其中的一位,或者李四有同时在几个不同地方的可能性,那么此时“李四在现场”只是“李四杀害张三”的一个逻辑上的可能性,而不是逻辑证据。同理,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他的每一样分析,都可以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因此他的所有分析,都只是代表一种逻辑上的可能性,而不是逻辑证据。
那么,什么是“逻辑证据链”呢?只有当命题“如果A1,那么B”、“如果A2,那么B”、“如果A3,那么B”.....同时成立的时候,A1、A2、A3...的存在才形成证明B的逻辑证据链。反之,如果A1的存在,其结果可能是B、D1、D2、D3...;A2的存在,其结果可能是B、F1、F2、F3...;A3的存在,其结果可能是B、G1、G2、G3...;如此类推,那么A1、A2、A3...的存在,就不是证明B的逻辑证据链,因为此时B始终是多种可能性之一。而且,此时用A1、A2、A3...的存在来证明B,其可能性远远小于用A1、A2、A3...的存在来证明不是B。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利用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的那些种所谓“证据链”,同理可证方舟子现在打假,一切只因为跟锤子过不去。如果用方舟子的“证据链”说法,我们可以任意给出要多荒谬就有多荒谬的结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