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吧 关注:39,285贴子:513,578
  • 4回复贴,共1
http://beijingww.qianlong.com/
2012-04-17 10:21:25
来源:北京日报


1楼2012-04-17 18:03回复
    或许是久居楼房有些厌倦了,或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念旧,我常常想起小时候的胡同生活。终有一日按捺不住,跑到东四去了,想实地回味一番童年情趣。没承想,我家原来住过的后炒面胡同居然没有了!那里建成了好大一片楼房,新则新矣,却与我毫无干系了,弄得我又一次扫兴而归。
    说“又一次扫兴”,是因为十几年前我也曾回来过一次,那时胡同还在,我家住过的四合院也在,变化是,门口的石狮子已经和门道里的春凳一样荡然无存了,门道也已成了各家堆放杂物的场所。昔日宽敞、明亮的院子被各户画地为牢,盖满了小屋,只留下一条自行车通道,曲曲折折,拥挤不堪,连阳光都遮蔽了。儿时的美好记忆一下子破坏无遗,我扫兴而去。但即使如此,我也没有想到,短短十几年的时间,竟连胡同都消失了。那胡同至少应该存在百年以上了。
    北京的胡同举世闻名,不仅在于它构成了北京城的基本格局,更在于它孕育了北京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它不仅有豪门深宅,更有百姓大院;既可见达官显贵出没其间,更可察引车卖浆者流生存图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胡同里的大小四合院还很多,我家住的院子就十分规范、标准:门墩、门道、影壁、鱼缸、葡萄架、南北房、东西厢房、跨院厨厕一应俱全。整个院子只住了两家人,既宽敞,又安静。平日里,除了偶尔有街坊的孩子跑来找我们玩,很少有人来打扰。
    四合院的设计、构造,闹中取静,科学、宜居。可惜,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越来越少了,到处高楼林立,尽管很现代,很雄伟,但知其乐,对北京胡同百姓生活真正有所认知,还是在上学以后。那时,我家已经搬到南城,住进了楼房。但我所在的学校却在胡同里,叫蜡烛芯小学。我的同学,绝大部分来自周围各条小胡同、大杂院的市民家庭。
    按照老北京“东富西贵,南贫北贱”的说法,居住在城南的市民有钱的不多。以珠市口大街、骡马市、果子巷、菜市口为界,往南都是小胡同、贫民区,很少看到东、西城胡同里那种规整的四合院,连胡同都是曲里拐弯的,不仅狭窄,而且坑洼,坡坡坎坎不少,两侧多是不规则的大杂院,有的院子和房子比胡同路面还低。我的许多同学就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家五六口,一间屋子半间炕,写作业都是趴在床上。某同学家里的逼仄和酸腐味道,某同学补丁摞补丁的衣衫,某同学用碎花布拼做的书包……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楼2012-04-17 18:05
    回复
      2025-08-24 00:25: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但是,我们学校学习比较好,或者担任班、校干部的同学,很多都来自大杂院,他们不仅学习刻苦,而且为人厚道。现在想想,那些在贫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真是不容易。他们成人后,无论是否“出人头地”,大多都会是吃苦耐劳,肯于担当的。平民百姓是构成北京风土人情的重要元素。
        北京胡同生活所有的一切,无论雅俗、悲喜,乃至贫富关系,几乎都是住楼房的人无法体验,也无福“享受”的。对许多老北京人来说,置身胡同才是“接地气”的活法儿,个中韵味,唯有体验过的人才能咂摸出来。
        我也曾回到蜡烛芯小学去寻梦,那条胡同还在,我的学校还在,甚至连格局都没有改变。只是,小学变成了职校,我的同学们早已星散……真的很怀念胡同生活,那里不仅有我的童年之乐,更有我对百姓生活的最初认知。


      3楼2012-04-17 18:06
      回复
        读过,喜欢这篇文章。


        4楼2012-04-18 08:45
        回复
          不错,学习


          5楼2012-04-18 15: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