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贼吧 关注:20,448贴子:729,500
  • 11回复贴,共1

转:刘禅新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新网成都8月15日电(记者杨杰)“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等成语典故,对三国蜀后主刘禅作了无情嘲弄。不过,在提交15日举行的纪念刘备入蜀1800周年暨诸葛亮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中,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文化专家罗开玉和谢辉所著《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认为,从帝业上看,刘禅不失为中常之君;从帝品上看,刘禅是中国历史上肚量大的、节俭的、真正爱民、宁愿自己蒙怨,又确被后人误解千年的仁德之君。
《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 作者认为,刘禅为帝41年,大体可分三阶段:诸葛亮时期(223-234年),刘禅“以父事之”;蒋琬、费祎执政时期,无为而治时期(234-253年);帝权失控期(253-263年)。
作者认为,诸葛亮对刘禅评价较高,如赞其“知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而在诸葛亮时期,刘禅对诸葛亮“以父事之”,始终如一,凡事谦让,表现出大气的特点。刘禅对诸葛亮大小权独揽的代政方式,虽有不满,但以大局为重,始终克制。
在无为而治时期,从蒋琬执政开始,刘禅便基本掌握了帝权,实际上控制着蜀汉,这主要表现在刘禅实际上掌握着最高大臣的任命权。
费祎死后,姜维执政,蜀汉进入最后十年的急剧衰亡阶段,日趋没落。蜀汉猝亡之时,国势并没耗尽,本还可能苟延,但这种可能之所以没成为现实,作者认为主要与后主帝权失控和他的仁德有关。后主帝权失控表现在不能很好地控制姜维,而姜维北伐多以失败告终,极大耗损国力;帝权失控还表现在宦官黄皓干政上,黄皓的无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蜀汉的猝亡。
关于后主的评价,历史上主要有可次齐桓、中常之君、昏弱之君三种。《三国志》作者陈寿持中常之君的观点,评论“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而持刘禅是昏弱之君看法的,则占了绝大多数。
《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认为,对刘禅的评价是一个综合课题,不可一概而论。从帝业来看,诸葛亮南征北伐都是刘禅为帝之后的事,不能说与刘禅完全无关。刘禅营造了一个安定的大后方,本身就是巨大贡献。在蒋琬、费祎时期,刘禅无为而治,维持了国家正常发展。故帝业上不能完全否认刘禅,应该说其不失为中常之君。
至于帝品,综观其为帝四十多年的生涯,肚量大为其显著特征。期间主要首辅换了一批又一批,与同期魏吴相比,最大特征是完全避免了朝廷要员之间的内部倾轧,执政班子相当平稳。刘禅能够大胆用人,无为而治,唯一的问题是晚节不保,放纵了宦官黄皓。
在生活作风方面,刘禅应属简朴型君王。同时,他也是一个爱民的君王,除了善待土著、不大兴土木之外,更表现在面临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之间二者只能选一的难题时,他选择了百姓的安危,听从谯周之劝说,在前线尚未败亡之时决定降魏。
蜀汉是否该降,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有史家认为,刘禅选择不战而降,主要是从减少当地战祸角度着眼。这与当年刘备在败走长坂时的选择异曲同工。真正爱民的刘禅损害了自己的名誉而让人民多得实惠。正因如此,成都人民是怀念刘禅的,如成都武侯祠在北宋庆历之前,一直有刘禅的专祠。庆历年间蒋堂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下令拆毁刘禅祠,曾引起蜀人的普遍不满。
对刘禅亡国后“乐不思蜀”的丢人表演,《新论》的作者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1楼2012-04-14 15:58回复
    打酱油的不屑发表看法,回贴拿分转身走人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2-04-14 16:05
    回复
      2025-11-26 16:38: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刘禅也累了,有本事的不听话,听话的没本事.降了吧!!!!!


      IP属地:北京5楼2012-04-14 18:36
      回复
        建武十年(公元34年)冬,刘秀制定好了攻蜀战略,总的说来是分水陆两军先后攻蜀。待水路军有望后,陆路再发兵。
        水路各军,开始向南郡汇集。大司马吴汉于十二月,征调南阳军士三万人,乘船溯江而上,先期直抵荆门。又征调桂阳、零陵、长沙等地熟悉水性的“委输卓卒”[5],及武陵、南郡兵士共六万余人,战马五千余匹,汇于荆门。稍事训练后,即发动攻击。开始几次进攻,皆失败而归。水路的主要征蜀将领是吴汉与岑彭。他二人间本有一些矛盾,几次攻蜀失利后,又有所发展。这时,汉军军粮运输发生困难,为节约粮草,吴汉欲遣归三郡卓卒,但善水战的岑彭却不同意。二人争执不下,告到刘秀那里。刘秀只好撤下吴汉,由岑彭一人全权负责水路攻蜀。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闰三月,岑彭水军“敢死队”逆流而上,直冲蜀军浮桥,火烧桥楼。蜀军大乱,被溺死者多达数千人。“成家”将领王政斩任满头降汉,成家南郡太守程汛被俘。岑彭挥军直入江关(今奉节),又发布军令,严禁兵士骚扰百姓。汉军一路所过,百姓多宰牛奉酒慰劳。岑彭沿途宣传汉政府的威德,并严令军中不许接受百姓的慰劳等,一路秋毫无犯。沿途山寨都欢迎汉军到来,争先恐后地开门投降。岑彭率军追田戎至江州,一面佯攻江州,一面率大军乘胜取垫江(今忠县〕,破平曲(今合川县南),收取粮草数十万石。
        公孙述忙令延岑、吕鲔、王元、公孙恢率大军集结在广汉 (今射洪)、资中(今资阳)二地,以防汉军逆沈水、湔水(今沱江)而上。又令将军侯丹,率二万余人守黄石。《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说:“八月,岑彭破公孙述将侯丹于黄石。”注:“即黄石滩也。《水经注》曰:‘江水自涪陵东出百里而届于黄石。’在今涪州涪陵县。”岑彭又多张疑兵,命护军杨翕、偏将军臧宫带兵拖住延岑等,他自己则带大军顺江而下,回到江州,逆江上至僰道(今宜宾),再逆都江(今岷江)而上[6]。八月,军至黄石,袭取侯丹,再败蜀军。然后弃舟登岸,挥军奇袭成都平原。
        自岑彭袭荆门得手后,光武帝刘秀即命来歙在北路发动攻击。来歙在当地氐人的配合下,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元月,先后攻下河池、下辨(今成县北)。沿途县城守将多降,王元等很快败至平阳乡(今三台西北)一带。蜀大将王元从武都败退后,带军驻守平阳。延岑败逃后,汉军乘胜追击,水军逆涪水而上,直逼平阳。王元见大势已去,只好举城投降。
        汉军攻下平曲后,延岑便带一军守在涪水中游。他把大军驻在涪水支流沈水(今射洪羊溪河)两岸,以控涪水江道。岑彭令臧宫等留在涪水下游,与蜀军相持,他自己则率主力绕道都江攻成都。岑
        岑彭留给臧宫的部队,是五万刚投降的蜀军。臧宫挥军进击,大破蜀军。此一战,蜀军被斩首、淹死者多达一万余人,涪水竟成红色。延岑丢下大军,逃奔成都,其部下全部投降,汉军又获得大量兵员和物质补充。臧宫又挥师进军,拔涪城(今绵阳),斩杀公孙述弟公孙恢。公孙述忙派妹夫延牙前往绵竹(今德阳黄浒镇),抵挡臧宫。不料延牙“连战辄北”,被汉军攻破绵竹。汉军又乘胜攻下繁县(今彭县东南)、郫县(今郫县北),逼近成都城四十余里的地方。臧宫沿途收缴公孙述政府发给的五个节、一千八百多颗印绶,沿途官吏、军队,望风而降[7]。
        田戎于建武十一年三月退守江州。汉威虏将军冯骏率部分汉军和大量降军围攻江州,在长达十七个月的时间里,汉军主要训练降卒,几乎没有大规模地攻城。城内守将斗志渐懈。建武十二年七月,冯骏终于攻下江州,生俘田戎,不久斩之。这就完全扫除了蜀中汉军与外面水路联系的障碍。
        建武十一年八月,岑彭大破侯丹之后,率军昼夜兼程,急行军二千余里,沿途守将不战而降,直到武阳(今彭山)城下。武阳守将公孙永是公孙述的从弟,官至卫尉,官位虽高,却不懂守城之术。武阳被岑彭一举拿下。接着,岑彭又命轻骑部队,直取广都(今双流)。
        这在这时,刘秀又展开了攻心战术:修书一封,陈言祸福,劝述投降。公孙述看书后忍不住叹息。太常常少、光禄勋张隆劝述投降,公孙述却说:兴废乃是天命,岂有降天子哉!常少、张隆二人愤慨忧死[8]。
        


        8楼2012-04-14 19:11
        回复
          公孙述得知武阳失守,广都被攻的消息后,甚为惊恐,以杖击地:“是何神也!”忙派出一名刺客。刺客诈称为逃亡奴隶,归降汉军。当夜刺杀了岑彭[9]。蜀军趁此机会,迅速组织反攻,夺回武阳、南安等县城。岑彭被刺,刘秀命吴汉接替其职。当初,岑彭率军攻进荆门关入蜀后,吴汉留在夷陵(今宜昌),负责外线造船转运等事务。接着,他又带兵三万,逆江而上,入蜀增援。十二月,他接到诏令后,便星夜兼程,在僰道附近遇上撤下来的汉军。他立刻重整军队,组织反攻。
          建武十二年春,吴汉率军与蜀军争夺南安(今乐山)鱼涪津。津,即渡口。大败蜀将魏觉、公孙永,接着又攻取南安,兵围武阳。
          公孙述派女婿史兴带兵五千前来救援。吴汉即命一军前去迎击。双方在广都(今双流)遭遇。一场厮杀,史兴被斩于马下。蜀军大部被杀,余者作鸟兽散。汉军乘胜复下广都,又遣轻骑骚扰成都,烧毁成都城少城南门外郫江上的市桥。这时,武阳以东的县城、乡镇、村寨争先恐后地开门降汉。成都城内,百姓惊慌,将帅恐惧,时有逾城出降者。公孙述诛灭降者家属,降风依然不止。
          刘秀仍希望公孙述出降,再次给公孙述书:往年给你的诏书很多,都是为了开示恩信。你不必因刺杀了来歙、岑彭,怕受连累,有所疑虑;你现在抓紧时机出降,家族尚可保全;若继续迷惑不喻,委肉虎口,我虽感痛哉,亦莫奈何!将帅疲倦,吏士思归,不乐久相屯守;诏书手记,不可多得;朕不食言!公孙述仍无降意。九月,刘秀又发诏书给吴汉:成都尚有十余万军队,不可轻敌;你要坚守广都,待其来攻?不与争锋;若蜀军不敢来攻,你应移营诱迫之,待其力疲,方可击之。但在诏书未到之前,吴汉早巳自带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在成都城西门外十余里检江(今锦江)北岸驻营(今苏坡桥至黄田坝一带)。令人在检江上建浮桥,以沟通与广都的联系。又令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带万余人驻兵检江南岸(成都城南门外),相距二十余里。刘秀得知此部署后,十分着急,命其火速撤回广都。但诏书未至,战事已发。
          公孙述派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带兵十余万,分为二十多营,一起从城里杀出,从不同方向猛攻吴汉;又别派一万多人攻刘尚,使其相互不能救援。吴汉率军与蜀军混战一日,大败回营。谢丰率军围住吴汉。吴汉感到形势危急,忙召集诸将动员道“成败之机,在此一举”。又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然后在营中多树幡旗,烟火不绝,于半夜率兵渡河,与刘尚合营。谢丰等竟未察觉,天亮后仍分一支军队去江北阻击,他自己带兵去江南攻刘尚。汉军齐出迎战。从早晨一直杀到黄昏。蜀军大败,被杀者五千余人,谢丰、袁吉皆被斩首。然后吴汉率军退回广都,留刘尚坚守江南,监视成都。
          建武十二年九、十月间,蜀、汉两军大战于成都与广都之间,反复八次,争夺惨烈,蜀军多败。两军都外出掠抢百姓。战乱一起,当地百姓多夺命外逃。凡留下不走者,或被抢杀、或因饿病等,死亡甚多。百姓、军人尸体,弃在原野,四处皆有,无人掩埋,野狗争吃。
          吴汉再次驻营成都城下。公孙述又采用延牙建议,广散金帛,招募敢死队五千多人交给延牙。延牙与汉军下战书,约定时间交战。届时,蜀军以部分人马擂鼓吹角,手举各种旗帜出市桥,宛若演戏。接着,蜀军又以大队奇兵出击,汉军一时大乱。吴汉在混战之中也掉进水里,全靠拖住马尾,从盎底探(成都西门外郫江渡口)逃出[10]。这次汉军损失不少,加之军粮供应不上,只剩七日粮草。另外,自吴汉攻下广都后,原岑彭的部将臧宫一直驻兵郫县,按兵不动,有坐山观虎斗的趋势。吴汉显然也有些气恼,开始准备船只,打算撤军。这时,刘秀委派的蜀郡太守张堪前来劝说吴汉,认为不宜退师。吴汉这才决心最后一战[11]。他只好硬着头皮去通知臧宫,共攻成都。十一月,臧宫驻军成都北门,对成都城形成南北钳攻之势。在此形势下,公孙述仍寄希望于天命。他让人占卜抽签,占书曰:“虏死城下”。他竟“大喜”,认为吴汉等当死。他亲自带数万人出城南攻吴汉,令延岑带军出城北拒臧宫。延岑在城北三战三胜,士气高昂。城南吴汉亲自擂鼓指挥,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双方士兵饥不得食,倦不得息。到下午,吴汉突然调预备队突击,蜀军一时大乱。汉护军高午刺公孙述下马。公孙述身受重伤,被左右救回。当晚,公孙述把兵权交给延岑,然后死去。次日天亮,延岑开城出降。
          


          9楼2012-04-14 19:11
          回复
            理据详实,论述充分,很受启发啊,楼主高见!


            IP属地:上海14楼2012-04-14 19:35
            回复
              一直觉得我们大多数人未必会做的比阿斗好。阿斗虽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才能,但感觉上确实是一个“好人”。可惜,纯粹的“好人”是不适合做政治家的。


              IP属地:江苏16楼2012-04-14 21:38
              回复


                17楼2012-04-15 02:47
                回复
                  2025-11-26 16:32: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对刘禅亡国后“乐不思蜀”的丢人表演,《新论》的作者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18楼2012-04-15 08:53
                  回复
                    好人


                    IP属地:广东19楼2012-04-15 09:08
                    回复
                      当时阿斗怎么想,只有他自己知道。不管你觉得他有多么的英明神武,那是你觉得而已。永远也不可能拿出铁证。说他投降是英明的论调一直存在,但是都不提他在晋之后,身边之人全死光,断子绝孙的事情。最近投降英明论又在大涨,为向美国爹投降找历史论据在么?


                      IP属地:湖北23楼2012-04-18 17: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