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禹 提起东汉的开国将领们,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云台28将的第一位,中兴功臣之首的邓禹邓仲华。邓禹在13岁时去长安,在那里认识了在长安游学的汉光武帝刘秀。他们相识,并交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更始皇帝刘玄消灭王莽后,派刘秀安抚河北。此时的邓禹拒绝了更始政权的征召,杖策北渡,在邺城追上了光武。这对未来的君臣一番对话很有趣。光武说,你来找我是不是为了当官。邓禹说,我只希望能借明公的威名,能在青史留名啊。光武于是留邓禹在自己的帐篷里住宿,在这段时期,光武和邓禹一起谋划,邓禹对光武提出了不少建议,并分析了大势。针对邓禹知人这个特点,光武每次用人都和邓商量。寇询和吴汉的任用都得力于邓禹的推荐。 光武鹜趵傻氖屏螅淄炒缶テ蕉ê颖钡呐┟裎渥埃址直酵蚋擞恚盟髀怨刂小5擞砺时鹘赝厩锖廖薹福艿搅税傩盏幕队5擞硪泊蛄思父鍪ふ蹋靼芨季印U馐保刂械厍嗝季透嫉木釉诨鸩ⅰ5擞泶τ诟舭豆刍鸬牡匚弧5背嗝季靼芨嫉木雍螅擞砣匀徊幌虢ァV钡讲拷墓糖爰肮馕渲噶睢5瞬啪龆ń刂小:统嗝季慕皇种校┞冻隽说擞斫圆蛔愕娜醯恪O仁ず蟀芎笥至园苷獭5擞硪惨虼吮还馕涞骰亍?br> 光武统一中国后,邓禹和其他那些去自己封国养老的功臣相反,他成为光武朝仅有的几个继续受任用的功臣。邓禹曾说,吾将百万之众,未尝妄杀一人,其后世必有兴者。”后来他第六子邓训的女儿就是和熹邓皇后,嫁给了光武的曾孙和帝(邓禹的孙女和光武的曾孙,有点。。。)南阳邓氏和袁氏,杨氏是东汉的三个大族。 后人对邓禹的评价,三国时孙权曾经将自己手下的鲁肃比成邓禹,唐太宗也说房玄龄是我之邓禹。 有人认为邓禹的战功不如冯异,岑彭,吴汉等人。所以对他排在云台第一位表示不解。但至少有两个理由,使邓应该排在第一。其一就是,在取河内以及之前的很多大的决策都出自邓禹,邓禹功不可没。其二就是,邓是支持光武为帝的河南集团的老大。邓之对光武,就象长孙无忌对唐太宗,李善长对明太祖。都是地域性的代表人物,类似于旗手。就以为人来说,邓也远好于长孙和李。 2吴汉 云台28将的真正排位,除了邓禹是第一位外其他的排位顺序就没流传下来。但我个人看法认为够资格排第二位的就是吴子颜。 吴子颜和高祖的出身相似,他开始也当了个小亭长,后来因为自己的宾客犯事跑到了渔阳,机缘巧合,他在渔阳太守彭宠手下为官。光武出定河北,王郎叛乱,彭宠和手下官员们都想听命于王郎。独吴汉不同意且力争。吴汉还找了一位儒生伪造了呀封光武给彭的信,信里说王郎是假冒的宗室。彭宠听了儒生的话,决定支持光武。渔阳的骑兵支持光武,全是吴汉之力。王船山说,光武之处彭宠,不谓之刻薄而寡恩。我对此不以为然。光武不可能不知道,吴汉才是这件事的决策人物。所以彭后来耻于在吴汉官位下而造反,最后被光武消灭,只能说是彭自己心理不平衡。而不是光武之刻薄寡恩。 光武平定河北,吴汉的功劳很大。东汉建国后,吴汉同志长期担任东汉国防部长兼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南征北战,剿灭了多路河北的农民武装,又参与了灭隗嚣的战役。岑彭在进攻巴蜀公孙述政权时,被公孙述派遣的刺客暗杀。光武于是派吴汉继任。光武帝对远在四川的吴汉进行遥控指挥,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但久惊战阵的吴汉求胜心切,却没有按照光武的指令做,结果大败。失败后的吴汉重新按照汉光武的部署,最后攻下了成都。破成都后,吴汉屠城,在后汉书上光武军队有记载的屠城事件只有两次,全都是吴汉干的。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虽然在后汉书中吴汉给人的感觉并非一个残暴的人。 善于驭下的光武帝也曾经对吴汉旁敲侧击,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吴汉知道光武对自己背后的评价后,也非常谨慎,恪守为臣之道。而光武帝也终其一生对吴汉信任有加,全国统一后,吴汉是为数不多的几位还掌握兵权的功臣,在和匈奴作战中也屡有战功。 英勇善战的吴汉死在了光武帝的前面,他身后的葬礼规模如霍光事,风风光光。 3寇询 寇子翼是云台28将中为数不多的非河南系。他是河北上谷人,光武出定河北时,他说动上谷太守耿况支持光武,加入了光武集团。 光武平定河内后,准备进剿河北的农民武装,但苦于河内留守的人选。邓禹向光武推荐了寇询。光武委派寇询,全权负责后方。当时河内四战之地,更始政权的李轶和朱鲔两支军队都对河内虎视眈眈。用兵有方的寇询击退了朱鲔的进攻,巩固了光武的后方,并且为光武输送了大量的粮草和战马。光武帝将寇询比成自己的萧何。在我看来,寇询的行军作战能力又岂是萧何所能做到的。 光武定关东后,因为陇西的隗器不肯归命,光武亲征隗器。没想到后院着火,颍川发生叛乱。光武班师,平灭了颍川。光武鉴于颍川的位置重要性,于是又派寇询重镇颍川(此前寇询在颍川当太守多年),颍川又重新恢复安定。寇询功不可没。 寇询为人执法严明,不徇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