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斗吧 关注:20,183贴子:322,844

【普及】关于谥法的专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国学吧


1楼2012-04-08 09:06回复
    中国的谥法,产生的年代有许多的看法:有三皇五帝说,周公制谥说,西周中期说和战国说。前两种是老的说法,后两种是近代的说法。王国维主张西周中期产生了谥法,依据是出土材料和文物。郭沫若主张战国说举铭文否定王国维的说法。
    三皇五帝说从一开始就被人驳倒了,周公制谥说占据了上风。辛亥以后,学术之风大盛,又起了对谥法的新的探讨。汪受宽教授在《谥法研究》里面,主张谥法在周孝王时正式形成了制度。在周孝王以前的周代诸王,王号都是生称,尤如水浒里的绰号,是做王的为了表明自己的功绩所加的美名。只因为上流社会的提倡,这种做法才形成了制度。并流传了下来。因为人是喜欢虚名的,即使是死了也需要。
    谥法在刚兴起的时候,没太严密的规定,一般只是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没有恶谥。谥号的善恶,是在周召共和时产生的,如当时的厉王。春秋时代,谥法逐渐制度化,出现了所谓的“子议父,臣议君”。这时的谥法,由于国家的众多,各国的标准也不同,有宽有严,不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谥号的善恶,根据诸侯的形迹来定。在时间上说,各国一般都是前期给谥号时候严,后期逐渐放宽了标准,也许是因为权力下移的原因吧。
    从孔子时候起,儒家有意识地把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调整人际关系的手段。在《论语》上面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孟子又对这一点加以发扬光大。和孟子同时产生了伪托周公做的被编入《逸周书》的《谥法解》,这本书是谥法在后来的重要依据。
    秦时,秦始皇不打算让后人议论自己,废除了谥法。汉朝的时候又重新兴起,并且十分的严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谥法逐渐向平民化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谥法发展到了极致。到了明清时期,谥法成了皇帝一个人的工具。
    士大夫好名,不论是生前死后,都需要。作为统治者,为了笼络人才,采取了两种手段,一是在生前给士大夫以高官厚禄,再就是给士大夫死后一个谥号。
    汉时的谥号,一般只有一个字,在后面加侯字。也有两个字的,不过比较少。例如诸葛亮,谥为忠武侯。因为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忠武成了士大夫追求的目标。
    赵云因为有大功于阿斗,谥为顺平侯。
    一般来说,汉时的谥号给得比较晚,一般在士大夫死后几年,蜀国只有诸葛亮和赵云是例外,死时就给了。
    谥号的授予,也要根据士大夫的地位,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给的。
    晋时的最好谥号是文献,因为王导得到了。
    唐时是文贞,唐时的几个名臣基本上都是这个谥号。
    宋时因为避讳,改为文正。
    范仲淹死后,谥为文正,因为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和影响,文正成为此后士大夫的追求。
    在这以后,文正就成了大臣们最好的谥号,不再轻易授人,宋以后,得到文正谥号的人很少,好像只有十几人,例如曾国藩。


    2楼2012-04-08 09:06
    回复
      2025-09-05 06:15: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谥字集(5画)
      正:内外宾服曰正。能以众正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外内用情曰正。清白寿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息邪讵诐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世:承命不迁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贻庥奕叶曰世。
      世德:同文王之聿修曰世德。
      札:轻爵守节曰札。
      厉:杀戮无辜曰厉。致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暴慢无亲曰厉。愎狠遂过曰厉。暴慢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
      出:失国谓之出。
      由:勇而知义曰由。
      冉:有德疾忧曰冉。
      仪:善行足法曰仪。
      伋:知德中庸曰伋。
      白:外内贞复曰白。涅而不淄曰白。致虑忘机曰白。
      立德:睿哲钦明,光宅天下曰立德。
      玄:含和无欲曰玄。应真主神曰玄。
      宁:裕以安民曰宁。渊衷湛一曰宁。端重自毖曰宁。
      让:推功尚善曰让。德性宽柔曰让。
      礼:奉义顺则曰礼。恭俭庄敬曰礼。善自防间曰礼。躬俭中节曰礼。审节而和曰礼。著诚去伪曰礼。纳民轨物曰礼。恭俭合度曰礼。内则克修曰礼。
      弘基:收齐舆图,四海会同曰弘基。
      发:刚克为发。
      尼:神化无方曰尼。


      4楼2012-04-08 09:06
      回复
        谥字集(6画)
        向:简易多闻曰向。
        危:取其危,所以待覆亡也。
        庄: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睿通克服曰庄。屡行征伐曰庄。胜敌克乱曰庄。共圉克服曰庄。真心大度曰庄。好勇致力曰庄。敌国克服曰庄。威而不猛曰庄。严敬临民曰庄。履正志和曰庄。维德端严曰庄。恭敬端肃曰庄。端恪临民曰庄。端一克诚曰庄。齐敬中礼曰庄。执德不矜曰庄。胜敌制强曰庄。德盛礼恭曰庄。严恭自律曰庄。严格有仪曰庄。
        庆:积善有余曰庆。
        齐: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辅轻供就曰齐。轻輶供就曰齐。执正克庄曰齐。
        妄:取其妄,所以待奸回也。
        冲:幼少在位曰冲。幼少短折曰冲。
        汤:去残除虐曰汤。云行雨施曰汤。
        壮:通庄。赫威克服曰壮。威德刚武曰壮。武德刚毅曰壮。非礼弗履曰壮。
        安:好和不争曰安。兆民宁赖曰安。宽容平和曰安。宽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贤曰安。兆民赖庆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宁民曰安。务德不争曰安。庄敬尽礼曰安。敬而有礼曰安。貌肃辞定曰安。止于义理曰安。恭德不劳曰安。静正不迁曰安。懿恭中礼曰安。凝重合礼曰安。
        兴运:肇启皇图,传序正统,谓之兴运。
        祁:治典不杀曰祁。经典不易曰祁。治定不陂曰祁。
        军:治典不杀曰军。
        纣:残义损善曰纣。
        奸:取其奸,所以待奸回也。
        


        6楼2012-04-08 09:07
        回复




          


          7楼2012-04-08 09:09
          回复
            古时帝王贵族、高官显宦死后,朝廷按其生前事迹,加以褒贬,给予一个称号,叫做“谥法”。如《谥法解》称“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辟地有德曰襄”、“好内怠政曰炀”、“杀戮无辜曰厉”、“壅遏不通曰幽”等。那么,古代社会长期延用的谥法,究竟始于何时?
            一说始于西周中后期。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指出,西周铜器通敦的铭文,三次提到“穆王”都是“生称”,是“穆 I”在世时已有的称号,不是死后的谥。而且,王氏进一步阐述文、武、成、康、昭、穆都是古代的美名,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皆号非谥”。于是,他断定谥法之作,应在西周“共、懿诸王以后”。现代学者唐兰依据他对西周铜器铭文的研究,进一步提出:“周王的生称,最后一个是懿王。”因而推测,“谥法兴起,可能在孝王以后。”
            一说春秋中叶以后至战国时期。郭沫若在王国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谥法的起源》一文,进一步列举和考释西周、春秋时的铜器铭文,由此推断:“谥法之兴,当在战国时代。,’其主要理由是,那时学者“惯喜托古作伪”,《逸周书》就是战国时学者“伪托之结晶”,而《谥法解》乃“其结晶之一分子也”。
            一说西周初期。此说认为,春秋时期有关谥法的记载相当多,不但谥法施行普遍,而且十分认真。西周时谥法的施行情况亦不乏记载,在《国语·鲁语下》、《世本》等古文献中都有明载,从而把谥法之兴,推到西周初期。
            一说殷商时代。持论者认为,商代一些帝王已加上文、武、成、康等美称,如武丁、康丁、武乙、文丁等,商汤也称为汤或武王,这是周代谥号的滥觞。通常看法,“周因于殷礼”,谥法也当如此。若说有所不同,那就是周代凡王皆有谥,谥号概括其一生行事善恶,前后王的谥号不能重复,而这些都是在商代谥法基础上所作的进一步完善。
            谥法的起源,真是一个非常有趣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8楼2012-04-08 09:09
            回复
              威强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觽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睿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伤。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
              在国逢傦曰愍。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
              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无私,唯义所在。
              果虑果远曰明。自任多,近于专。
              啬于赐与曰爱。言贪□。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礼曰魏。虽威不逆礼。
              教诲不倦曰长。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远继位曰绍。非其弟过得之。
              好廉自克曰节。自胜其情欲。
              好更改旧曰易。变故改常。
              爱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齐之以法。
              除残去虐曰汤。
              一德不懈曰简。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简。不信訾毁。
              尊贤贵义曰恭。尊事贤人,宠贵义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12楼2012-04-08 09:11
              回复
                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
                既过能改曰恭。言自知。
                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
                爱民长弟曰恭。顺长接弟。
                执礼御宾曰恭。迎待宾也。
                芘亲之阙曰恭。修德以盖之。
                尊贤让善曰恭。不专己善,推于人。
                威仪悉备曰钦。威则可畏,仪则可象。
                大虑静民曰定。思树惠。
                纯行不爽曰定。行一不伤。
                安民大虑曰定。以虑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旧意。
                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
                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当忌。
                质渊受谏曰厘。深故能受。
                有罚而还曰厘。知难而退。
                温柔贤善曰懿。性纯淑。
                心能制义曰度。制事得宜。
                聪明睿哲曰献。有通知之聪。
                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爱亲曰孝。周爱族亲。
                秉德不回曰孝。顺于德而不违。
                协时肇享曰孝。协合肇始。
                执心克庄曰齐。能自严。
                资辅共就曰齐。资辅佐而共成。
                甄心动惧曰顷。甄精。
                敏以敬慎曰顷。疾于所慎敬。
                柔德安觽曰靖。成觽使安。
                恭己鲜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以善自终。
                威德刚武曰圉。御乱患。
                弥年寿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补前过曰刚。勤善以补过。
                猛以刚果曰威。猛则少宽。果,敢行。
                猛以强果曰威。强甚于刚。
                强义执正曰威。问正言无邪。
                治典不杀曰祁。秉常不衰。
                大虑行节曰考。言成其节。
                治民克尽曰使。克尽无恩惠。
                好和不争曰安。生而少断。
                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
                行见中外曰悫。表里如一。
                状古述今曰誉。立言之称。
                昭功宁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杀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贤。
                安心好静曰夷。不爽政。
                执义扬善曰怀。称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怀。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义不克曰丁。不能成义。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业曰烈。


                13楼2012-04-08 09:11
                回复
                  2025-09-05 06:09: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刚克为伐曰翼。伐功也。
                  思虑深远曰翼。小心翼翼。
                  外内贞复曰白。正而复,终始一。
                  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
                  死而志成曰灵。志事不□命。
                  死见神能曰灵。有鬼不为厉。
                  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
                  好祭鬼怪曰灵。渎鬼神不致远。
                  极知鬼神曰灵。其智能聪彻。
                  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刺。去谏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爱曰刺。忘其爱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
                  好变动民曰躁。数移徙。
                  不悔前过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损不凌。
                  蚤孤铺位曰幽。铺位即位而卒。
                  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质受谏曰慧。以虚受人。
                  名实不爽曰质。不爽言相应。
                  温良好乐曰良。言其人可好可乐。
                  慈和篃服曰顺。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闻多能曰宪。虽多能,不至于大道。
                  满志多穷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虑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
                  去礼远觽曰炀。不率礼,不亲长。
                  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义揜过曰坚。明义以盖前过。
                  华言无实曰夸。恢诞。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
                  择善而从曰比。比方善而从之。
                  隐,哀也。景,武也。
                  施德为文。除恶为武。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僖。
                  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乱而不损为灵。由义而济为景。
                  余皆象也。以其所为谥象其事行。
                  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
                  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
                  秉,顺也。就,会也。锡,与也。典,常也。
                  肆,放也。康,虚也。睿,圣也。惠,爱也。
                  绥,安也。坚,长也。耆,强也。考,成也。
                  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
                  敏,疾也,速也。载,事也。弥,久也。


                  14楼2012-04-08 09:11
                  回复
                    看着苏万之的溢号帖和楼主的溢号帖,突然内牛满面


                    IP属地:广西来自掌上百度15楼2012-04-08 09:11
                    回复
                      作家柏杨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四大无聊,“谥号”是其一(另三大无聊是“年号”、“正统”和“避讳”)。从总体上看,站在终点看谥号,可谓无聊,而又不仅仅是无聊。
                        纵向地看,它开始有些积极意义:促使帝王大臣少作恶多为国为民立功,后来才演变成无聊、可笑,保护没落的封建制度。正如那句名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16楼2012-04-08 09:11
                      回复
                        ● 始皇倨傲废谥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17楼2012-04-08 09:12
                        回复
                          ● 曹操求“文”反得“武”
                            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谥法大体上还公正,甚至连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他梦寐以求的“文”表示具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后”、“勤学好问”的品德。但后人偏偏谥之为魏武帝。根据谥法,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为武。
                            曹操这个谥号是在儿子做江山的时候定下来的。儿子即使想给老子涂脂抹粉也做不到。到后来就变成对死者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曹操想到做不到,后来的皇帝真是心想事成了。正常情况下,一个制度建立以后,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完善。随着中国封建制度一步步走向没落,一些好的制度如加谥,也变质了。


                          18楼2012-04-08 09:12
                          回复
                            关羽所得壮缪,实在不能说是个好谥号,有人说是武而不遂曰壮,这是一个讹误,武而不遂曰庄才是正确的谥法。也有人说壮通庄,是为了避汉明帝刘庄之讳而改用此字,汉明帝是东汉的第二个皇帝,但在西汉初年,就有壮这个谥号,击杀项羽的五位将官死后都谥为壮,此说是有点站不住脚的,壮字当有另解,下面慢慢分析。魏国有很多大将被谥为壮,查三国志共有张郃、徐晃、文聘、许褚、庞德、桓阶、邓艾、曹休8人,由于只是在我所认为可能是武将的传中查找,可能会有错漏。现在就这几个人的情况来分析一下壮字会是什么含义。首先这几人都是当时镇守一方的大员,都有着或者说曾有着不错的领兵作战的战绩,在三国时都有很高的声望;其次这几人都亲历战阵,作战勇敢,用游戏里的话说叫做武力值很高;再有就是基本上都可以算是死于任上。他们的相同点就是这些,当然还有一点是他们的爵位都比较高,但这是得谥的前提,就不算在内了。
                            再来看看他们的结局:死于军事的有张郃、庞德、桓阶,曹休兵败之后惭愤痈发而死,邓艾虽然是在晋朝的时候才得谥,但晋延魏制,也可以把他统计进来,从现在的资料看得善终的有徐晃、文聘、许褚。再看魏国大将,死于军事的除了夏侯渊外,就是上面这几位被谥为壮的将军了。夏侯渊被谥为愍,在国逢难曰愍,这个谥号在谥法里只能算作是平谥,考虑到夏侯渊和曹操的渊源还有他以往的功劳,一旦兵败身死,也不过得了一个平谥,那这几位也都是兵败身死,评价应该是不会高过夏侯渊的,最多也是平谥。这样就又牵扯出来一个问题,徐晃、文聘、许褚都是善终,他们的谥号又该作何解释呢?还是先看一下庞德的谥文:“昔先轸丧元,王蠋绝脰,陨身徇节,前代美之。惟侯戎昭果毅,蹈难成名,声溢当时,义高在昔,寡人愍焉,谥曰壮侯。”从这里看谥文对三位善终的将军并不是非常贴切,那么壮字至少当有两个解释,牺牲于战场的人主要就是取这个“戎昭果毅,蹈难成名,声溢当时,义高在昔”的含义,魏承汉制,蜀汉也以汉朝正统自居,两方的谥法都应当是依据汉代的谥法得出联系到关羽也是死于军事,其含义当和庞德相差不多。当关羽斩杀庞德的时候,也许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和庞德得到一样的谥号吧。这样看来壮字的含义有一种应该是壮烈,也就像现在我们民政部门所说的非正常死亡,悼词里说的牺牲,关羽的谥号应该是这个意思,再加上名与实爽曰缪,意思是有武力但是没干成什么大事反而功败身死、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原先人们认为,蜀之名将唯羽,关羽的声望是很高的,但是他冲锋陷阵是一把好手,领兵打仗就一般了,好容易带领几万人马将魏国几千守军打得喘不过气来,后路却被东吴给抄了,不但落得功败身死,还丢掉了蜀国一大块重要的地盘,给他这样的谥号也就不奇怪了。还有的专家考证说谬通穆,是布德执义的意思,是个很好的谥号,这也是站在维护武圣的立场上用后世的名声来反推当时的评价了,蜀国刘备的吴皇后就被谥为穆,在同一时期两个谥号是并存的,谥法一字千金,说成互通有点勉强。
                            张飞所得谥号为桓,辟屠服远曰桓,辟土兼国曰桓,不但说他攻城略地有功,还暗示他性情凶暴,从张飞的结局上看,这个谥号也是恰如其分的。
                            马超得谥威,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
                            黄忠得谥刚,强毅果敢曰刚。这两个无论用哪一个解释都是不错的谥号。
                            问题比较大的是赵云的谥号,大家都知道原先追谥时是没有赵云的,但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追谥,这里面就说明在姜维等大臣心目中赵云是不配得谥的,但后来不知道是由于赵云后人的争取还是后主感念赵云在长坂坡没有将他丢给曹兵,总之赵云被照顾了一个谥号,叫做“顺平”,姜维还对后主解释说:“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好像是个不错的谥号,这完全是在欺负后主不读书。按照谥法:慈和便服曰顺,也就是说是一个没有什么威仪的老好人,这对一个文官可能还算不错,但一个武将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讽刺;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眚是过失的意思,从这里看这几个解释虽然都只是说赵云没有什么过失,还不算太坏的谥号,但关键是还有一条:惠无内德为平,这条可就很严厉了,总之一句话,赵云就是不配得谥,可是又拗不过领导,于是就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在这里“克定祸乱曰平”是在糊弄人,“克定祸乱曰武”才是谥法。


                            19楼2012-04-08 09:12
                            回复
                              2025-09-05 06:03: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淡定


                              20楼2012-04-08 09: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