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技巧吧 关注:1,293贴子:20,214
  • 12回复贴,共1

【转帖】谈谈古代战争的战略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春秋战国社区


IP属地:上海1楼2012-03-19 19:28回复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战争无疑是最复杂的了,因为这是两大群人为了剥夺对方的生命并保护自己的生命不被对方剥夺,而进行的激烈的暴力对抗。影响到战争胜负的因素,有装备、士气、体能、技巧、将才、统帅能力、政治军事体制、政治的修明与否、战争意志、人心向背、情报能力、经济实力、地理与自然条件、最后还有运气等等。要说明这些因素中哪一个或哪几个决定了战争的胜负,看来是不可能的。历史上常有这样的例子:在许多方面都居于不利地位的一方因为少数优势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所有的战争,胜方的胜因又彼此不同。因此,大概只有这样两条规律是亘古不变的:1.有利因素多的一方胜算较大。2.在重要因素上居于优势地位的一方胜算较大。而何为重要因素,将在下面讲到。
    首先介绍古代战争的一般流程。


    IP属地:上海2楼2012-03-19 19:28
    回复
      2025-08-22 11:03: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如果大规模的战争旷日持久,那对于人民来说是非常悲惨的。战国后期,华夏国家的军役制度居然要求征发妇女。战争打到这种地步,可以说只能用“疯狂”来形容了。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已经谈不上什么改善装备和提高待遇了,士兵完全成了消耗品;由于长期战争造成经济力枯竭,人民贫困到了极点,农业生产也大受打击(所谓“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人口流动和卫生条件的恶劣,往往造成瘟疫盛行;由于军队后勤情况恶化,劫掠更加无情;仇恨也不断积累,达到丧失理智的地步。。。总之,是一幅人间地狱的情景。在中国历代的改朝换代战争中,往往要损失千万以上的人口,而在三十年战争中,德意志的一千六百万人口中损失了六百万。 战争的结果,除了前面提到的单纯的反侵略战争外,不外乎修订和约和消灭敌国。因为国力底子厚薄程度不同,较小的国家不能坚持长期和严重的战争,在重大会战胜利后一般会见好就收,签订和约,如中世纪欧洲国家;较大的国家往往会坚持到消灭敌国为止,如古代中国。战胜,一般意味着屠圌杀。 战术篇中讲过,古代是把劫掠视为正常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国际法。印度列国时代,曾经有过优待俘虏和禁止使用诈器的规定;周朝的权威还比较高的时候,华夏国家曾有过若干人道主义的战争法,如“不重伤”、“不鼓不成列”、“不禽二毛”等。但比较系统的战争法,出现于阿拉伯崛起时代,《古兰经》规定,不准使用燃烧性投掷物、不准砍伐敌方树木、不准切断敌方水源或在其中投毒、严禁杀害妇女、儿童和精神不正常的人、严禁残害俘虏、必须向俘虏提供饮食、不得对其施以酷刑、尽量不要掠夺敌方牲畜、若进行决斗,他人不得帮忙等。阿拉伯正是在伊圌斯圌兰精神的感召下,从人人看不起的小游牧民圌族,变成了庞大的,建立了辉煌文明的民圌族,创造了游牧民圌族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无疑的,这其中超乎其敌手之上的战争法,也是胜利的原因。与此同时,东罗马也创立了若干战争法,其中重要的原则有“有约必守”、“善待俘虏”等。基督教欧洲也有若干战争法,但只调整基督徒之间的战争,欧洲基督徒对异教徒是非常凶残的——历史常常有这种规律,越是先进就越仁慈,越是落后的就越凶残——遗憾的是中国不适用这种定律。 当然,就跟现代的情况一样,这些人道的战争法,也是常常遭到违反的。尤其是长期战争后,往往成为具文。 以上就是古代战争的一般情况。


      IP属地:上海5楼2012-03-19 19:31
      回复
        天时(历史大势)
        这一节可以写得比较简单。
        历史大势不能违反,这一点现在谁都知道了,不过在生产力和科技发展都很缓慢,人们视野有限的古代,什么是历史大势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在徒劳无功的做一些逆潮流而行的事。如姬哙的禅让、韦格蒂乌斯的复古主张、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出征等等,其实,在那些腐朽的朝代灭亡的时候,极力挽救它的人,又何尝不是不识大体的人呢?
        就军事而论,“大势”就是武器和战术的适用年代。在步兵时代坚持以战车为主力、在骑兵时代坚持三列阵、在火器时代坚持骑射为本,都是蠢举。而在政治方面,一个铁的规律是衰落下去的民族决不会再复兴。古埃及消失了、巴比伦消失了、古印度消失了、罗马消失了、希腊虽然还在,但是它再也没有恢复过去的荣耀。民族跟人一样,有生、老、病、死的过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生。在军事上,一个民族衰落下去的征兆是它老打败仗,老是被人征服。古埃及就是这样,先被亚述征服、后被波斯征服、再被马其顿占领、然后是罗马。最终,古埃及人消失了。而政权的寿命,一般比民族短促得多。因此如果一个建立了超过一百年的政权开始腐败的时候,基本上它就是无药可救了,唯一的问题是何时灭亡——但同样的,没有一个政权可以不亡。据我所知,只有罗马在社会风气腐化堕落以后很久还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可以说,要挽救一个已经衰落了的民族的,和要挽救一个已经腐烂了的政权的,都是徒劳。这样做的人,也许是道德高尚的,也许是悲剧英雄,但决不会是胜利者。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当它没有过去的时候,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就真的透彻的了解了它的发展趋势。历史上有很多的名人,对未来作了详细的预测,一时也言之成理,但是到了后来,很多成了过时的谬说。即使是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这样的大家,也不能免俗(前者对火药兵器对军事发展的影响估计不足,后者轻视后勤)。从史实看,腐朽的政权恢复生机,有罗马做例子。“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有阿拉伯作为反例。从这样的事实看来,想要“看透未来”,在我看来是很难的,以至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这篇帖子中,不能提供某些公式,来预测未来。至于以“大势不能违背”作为借口做坏事,如抗日战争期间汪精卫的投降,在我看来,是不能作为正当理由的。
        关于天时就谈到这里。如果有哪位朋友对此有自己的理论,欢迎提出。因为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大有讨论的价值的。


        IP属地:上海8楼2012-03-19 19:35
        回复
          人和(政治因素、体制和人的因素) 在前面的地利一节已经谈到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毫无疑问,地理和自然条件对人的体能、技巧和胆量的影响是很大的。但作为军人的人的战斗力,归根结底要由政治制度、军事体制所决定。先贤对此多有论述,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政治制度决定了统治者的作为,而不是统治者的作为决定政治制度。这点在今天已经是公认的了。在古代条件下的政治制度,跟今天一样,分为民龘主制、共和制和独裁制三种。民龘主制,指由公民及其选出的国家机关行使统治权力的政治制度,在古代很少,雅典为其典型;共和制,指由贵族集团共同行使权力的政治制度,在古代比民龘主制多些,罗马共和国为其典型;独裁制,即在正常条件下,由独裁者一人掌握权力的政治制度,是古代最普遍的政治制度,又可分为在共和制国家中存在的僭主制和作为主流的君主制(因此以下的独裁制出特别指明,都指君主制)。 以上三种政治制度,在古代的经济和交通条件下,毫无疑问的是以独裁制效率最高。尤其是大国,更是非独裁不可——没有一个反例。古代是没有电报和无线电的,如果在大国中实行民龘主制,单论一般的行政对策,如抗洪救灾,中央辩论数天,下发到地方,地方辩论数天,再下发,这样,整个政治就瘫痪了矣。更要命的是地方中央分权问题,若实行民龘主制,必然推导出极大的地方自主龘权,但是自主龘权过大导致的必然是地方分离倾向。而大国要存在,地方的绝对效忠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民龘主制不可能在大国中实行(其实现代国家中,大部分大国实行的是联邦制,这需要电报和无线电才能维持。如果是单一制国家,则必须限制地方权力,在这些国家中地方和中央的关系遂成为棘手的问题,如法国的巴黎与地方的关系,甚至被称为“两个法国”)。罗马共和国是绝无仅有的实行共和制的大国,但它的共和制也随着国土的扩大而无法稳定,最终走向君主制。


          IP属地:上海9楼2012-03-19 19:59
          回复
            然而,最有效率的制度,不一定是最能保证军事威力的制度。我们能够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当一个国家是民龘主国或者共和国,依靠自己的公民作战的时候,它的威力是惊人的,当它变成了君主国的时候,就变得软弱了。马其顿就是例子,当它的兵源主要是本国公民的时候,征服了广大的领土,而当它变成了一个君主国的时候,却是不堪罗马一击了;罗马本身也是例子,当它还是共和国,和还披着共和外衣的时候,凭借很少的一点军队,就可以打败敌人。而到了变成帝国的时候(这里是指戴克里先之后),百万大军都不能阻止敌人的进攻了。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说明。 从军人方面,毫无疑问,勇敢是军人最有力的武器,历史上有很多例子,除了勇敢外一无所有的军队战胜了除了勇敢什么都有的军队。而勇敢从哪里来,就决定了它是否坚定,是否持久。而从历史的经验看,公民兵是最勇敢和最坚定的。公民,在古代可以定义为具有以选举权为中心的若干政治和人身权利的自由民。公民由于具有政治权利,因此为统治者所重视(罗马帝国初期,尽管公民的选举权早已成为摆设,但元首还要通过广发礼物,举办角斗来取悦他们),也相对不易遭到暴政侵害(《新约》中保罗的经历就是证明),而且,公民具有人身自由和因以上有利条件带来的思想自由。凡此种种,使公民对国家具有归属感,将为国家而战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和光荣。由于自由生活带来的广播见识和开放的头脑,使他们具有非公民所不具有的智慧。坚定持久的勇气和高度智慧相结合,构成古代最出色的士兵。 从军事决策方面说,民龘主制和共和制避免了独裁制下君主一人的见识、品德、好恶决定国家命运的弊病,也避免了佞人通过取悦君主获得权力这种可怕情况的出现。不过民龘主制也有效率低下,职责混乱的弊病。所以从历史的经验看,共和制是最有利于军事的制度。它既避免了君主制的弊端,又避免了民龘主制的弊端——贵族的人数少,决策政事时效率高,但又能够实现群策群力,而且他们的素质较高,所以成为最有利于军事的古代政制。其实,现代的民龘主制,固然有类似于古代民龘主制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跟古代共和制相似性更大,像雅典那样的大民龘主体制,即使在现代,也是很少能够行得通的。限于本贴主题和篇幅,这里就不详细论证了。


            IP属地:上海10楼2012-03-19 19:59
            回复
              官和将领只是战争爆发时才率领军队,战争结束即解任),成为内战和独裁的根源。经过长期内战,到前30年,屋大维消灭安东尼,成为罗马唯一统治者,也是罗马事实上的第一个皇帝,但是他保持了共和的外衣,自任元老院首席公民、大元帅、大祭司。公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保民官仍按旧例产生,但已形同虚设,因为这是一个“剑把子里出政权”的时代。在军事上,屋大维有选拔将领、招募兵员、调动军队、乃至宣战媾和的全权。当时的罗马有37万大军,其中16、7万为正规军团,也就是重装步兵。罗马的主要统治集团是元老和骑士(实际上是富人),但皇帝必须常常给平民和贫民以恩惠(公民制的好处之一,统治者不敢轻视人民),罗马城内领救济粮款的贫民有20万,贫民成为主要的兵源。从屋大维时代开始,罗马的大规模扩张已经结束。此后,除在东方和北方时有战争外,帝国大部保证了和平。 就像君主制的正常情况一样,独裁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主要的问题出在禁卫军上,禁卫军本来是保卫皇帝安全的绝对可靠的军队,但侍斯宠而骄,渐渐骄横不法,成为对皇帝的最大威胁,许多皇帝都是被禁卫军所轼。到了塞维鲁时代,解散了意大利人构成的禁卫军,改由行省军团中选拔禁卫军。到加里耶努斯时代又以军队中选拔出来的亲卫队保卫皇帝,且元老不得再担任军团长官。但此后亲卫队又渐渐跋扈,轼君现象仍不断发生。


              IP属地:上海13楼2012-03-19 20:01
              回复
                贵族兵:其实很多贵族是专门打仗的,只是他们多半还要承担政治职务,所以才没有把他们列入职业兵。贵族兵对本国政权有归属感,高贵的出身又带来极强荣誉感,如果战败失去的最多,加上长期训练和装备良好,所以士气和战斗力都是极出色的。恩格斯说过:“重骑兵只要能把对方重骑兵逐出战场,通常足以对付任何数量的步兵。”但贵族兵的问题是数量少——很简单,贵族必然是人群的少数。 依附农奴兵和农民兵:烂得厉害,基本上不值一提。欧洲中世纪农奴为主的步兵甚至认为不算是兵了。部曲盛行的东汉到南北朝汉族军队也同样武力不振。 独龘裁政权有一种倾向:维持庞大的军队。其实军队过于庞大,指挥非常不便,后勤补给也很困难。但独龘裁政权往往乐于此道。其原因还要归结为兵不可用,所以只好用庞大的数量来压倒对手,但是面对真正精锐的敌军时,再庞大的乌合之众,往往也只有死路一条。 说完兵,就说到将。大体上政治清明的国家,将才就多。在民龘主制、共和制〕独裁制三种政制中,民龘主制因为其效率低下,职责不清,不适合良将的成长,雅典人在马拉松之战中的表现和对亚西比德的所作所为就证明了这点。独裁制下,如果君主贤明,显然是良将的福音—只是要提防兔死狗烹的事情,如果君主昏庸,那么良将多半就没有出头之日了。最适合良将成长的还是共和制。不过如果政治军事体制良好,即使是庸才也可以取胜,良将就没有扭转乾坤的大作用了。 将领的提升有四种途径:世袭、从士兵中上升、军官提升和军事学家带兵。大体上世袭将领是不可靠的(楚国是明证);真正从士兵中上升到将领的很少(死亡率大,知识和官场技巧都不足);军事学家带兵很少见(中国却不少,孙武和孙膑是典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从各种途径上升的军官为主(如武举)。 在将才的培养方面,如果让军官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显然是不行的。光靠口口相传的经验,显然也不可靠。那么,从书籍中学习指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有用的书籍又有两种:军事史书和兵法书。对前者的要求很高,要求作者熟悉军事,描写详细而准确。《波罗奔尼撒战争史》和阿庇安《罗马史》显然是这方面的佼佼者。而在军事方面不可靠的史书(指作者对军事不了解,描写战争简单或者错误多),如司马迁《史记》,显然是不成的。与史书相比,专业的兵法书显然要有用得多。在这方面,有两本古代杰出的著作可以做为范例:《孙子兵法》和《兵法简述》,前一本书的作者孙武有作战经验,著作除了军事价值,还有文学价值和哲学价值。但由于过于抽象和“玄虚”,不大适合初学者阅读,倒更适合已经有了军事经验的人阅读,提高自身素质。而《兵法简述》正相反,比较详细,而且非常实用。古斯塔夫大王有一句讽刺的话:“有的人。。。读了一遍韦格蒂乌斯的著作就以为自己已经是个军事家了。”这正说明了该书的实用性,确实能给人以极大的安全感,尤其适合初学者阅读。至于两本书的好坏,很难说。不过如果从我的角度出发,观点是如果是要学习军事,还是《兵法简述》比较实用。 关于涉及到人和的各项因素,我就写到这里。


                IP属地:上海16楼2012-03-19 20:01
                回复
                  2025-08-22 10:57: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8楼2012-03-19 20:31
                  回复


                    IP属地:河北20楼2012-03-19 22:12
                    回复
                      有些论据不够充实,但是总体很不错的一篇。目前为止本吧最有分量的一篇帖子了。其他帖子只是从单独角度的,这篇帖子论述的很全面。


                      21楼2012-03-19 22:55
                      回复
                        论述的在全面也会有漏洞


                        22楼2014-01-17 14:51
                        回复
                          战争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但不会再“外表”维护人道主义的前提下展开的战争遭遇失败的因素往往是失败的几率比胜利的几率大很多。现在战争人道主义很重要。


                          23楼2014-01-17 14: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