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兵:其实很多贵族是专门打仗的,只是他们多半还要承担政治职务,所以才没有把他们列入职业兵。贵族兵对本国政权有归属感,高贵的出身又带来极强荣誉感,如果战败失去的最多,加上长期训练和装备良好,所以士气和战斗力都是极出色的。恩格斯说过:“重骑兵只要能把对方重骑兵逐出战场,通常足以对付任何数量的步兵。”但贵族兵的问题是数量少——很简单,贵族必然是人群的少数。
依附农奴兵和农民兵:烂得厉害,基本上不值一提。欧洲中世纪农奴为主的步兵甚至认为不算是兵了。部曲盛行的东汉到南北朝汉族军队也同样武力不振。
独龘裁政权有一种倾向:维持庞大的军队。其实军队过于庞大,指挥非常不便,后勤补给也很困难。但独龘裁政权往往乐于此道。其原因还要归结为兵不可用,所以只好用庞大的数量来压倒对手,但是面对真正精锐的敌军时,再庞大的乌合之众,往往也只有死路一条。
说完兵,就说到将。大体上政治清明的国家,将才就多。在民龘主制、共和制〕独裁制三种政制中,民龘主制因为其效率低下,职责不清,不适合良将的成长,雅典人在马拉松之战中的表现和对亚西比德的所作所为就证明了这点。独裁制下,如果君主贤明,显然是良将的福音—只是要提防兔死狗烹的事情,如果君主昏庸,那么良将多半就没有出头之日了。最适合良将成长的还是共和制。不过如果政治军事体制良好,即使是庸才也可以取胜,良将就没有扭转乾坤的大作用了。
将领的提升有四种途径:世袭、从士兵中上升、军官提升和军事学家带兵。大体上世袭将领是不可靠的(楚国是明证);真正从士兵中上升到将领的很少(死亡率大,知识和官场技巧都不足);军事学家带兵很少见(中国却不少,孙武和孙膑是典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从各种途径上升的军官为主(如武举)。
在将才的培养方面,如果让军官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显然是不行的。光靠口口相传的经验,显然也不可靠。那么,从书籍中学习指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有用的书籍又有两种:军事史书和兵法书。对前者的要求很高,要求作者熟悉军事,描写详细而准确。《波罗奔尼撒战争史》和阿庇安《罗马史》显然是这方面的佼佼者。而在军事方面不可靠的史书(指作者对军事不了解,描写战争简单或者错误多),如司马迁《史记》,显然是不成的。与史书相比,专业的兵法书显然要有用得多。在这方面,有两本古代杰出的著作可以做为范例:《孙子兵法》和《兵法简述》,前一本书的作者孙武有作战经验,著作除了军事价值,还有文学价值和哲学价值。但由于过于抽象和“玄虚”,不大适合初学者阅读,倒更适合已经有了军事经验的人阅读,提高自身素质。而《兵法简述》正相反,比较详细,而且非常实用。古斯塔夫大王有一句讽刺的话:“有的人。。。读了一遍韦格蒂乌斯的著作就以为自己已经是个军事家了。”这正说明了该书的实用性,确实能给人以极大的安全感,尤其适合初学者阅读。至于两本书的好坏,很难说。不过如果从我的角度出发,观点是如果是要学习军事,还是《兵法简述》比较实用。
关于涉及到人和的各项因素,我就写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