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内大都市经济圈相关理论探讨
1983 年,于洪俊等人在《城市地理概论》一书中首次以“巨大都市带”的译名介绍了戈特曼的思想, 此后关于都市圈的研究才逐步开展起来。1986 年,周一星提出与Megalopolis 对应的中国概念——都市连绵区,即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围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其后, 姚士谋等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出发,提出城市群的概念,并将其内涵表述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二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体。在此基础上,陈立人等对城市群体演进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指出城市密集带与大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群体向高级化发展的二个不同阶段,并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处于这二个阶段的过渡时期,尚属准都市连绵区,最终将迈向大都市连绵区阶段。宗传宏认为大都市圈和大都市带是二个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大都市圈是单个特大城市集聚作用的结果,大都市带则是若干个大都市圈相互扩散、对接、重叠、整合作用的结果。徐琴认为城市带主要强调城市密度及空间组合,可以由若干中小城市组合而成,并不一定有特别突出的中心城市,可视作都市圈发展的早期阶段。近年来,随着国内都市圈研究进一步走向微观与实证,“一小时经济圈”的概念浮出水面,即在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条件下,从中心城市到外围地1小时车程、100 km 左右地理半径的地域范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西安经济圈、南京都市圈、兰州大城市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