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宫殿重重叠进,名目众多,可谓各有各的显赫之处。但钦安殿还是不同的。
这座大殿位于御花园正北,建筑严谨,雕刻艺术精绝。其汉白玉的台基和栏板,是整个故宫里雕刻最精美的一部分。故宫里的建筑经过诸多变故,大部分已不再是楠木,但钦安殿的梁架完全是楠木制造。
钦安殿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的屋顶上有一个非常大的近似葫芦状的宝顶。宝顶铜制,外面鎏金,十分沉重。为了加强屋顶承重力,当初的建筑工人采用了约二十厘米高的厚木头作顶板,排满了整个屋顶。这种大木头方子,如果用在普通房间做大梁,一根就已绰绰有余。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外表完整无损的钦安殿也会被“卷入”故宫大修计划,而且会在它的宝顶内发现大量经卷。
事情的开始有些偶然。大修开始后,维修人员对每个殿进行勘察。轮到钦安殿时,发现房顶的木头缝里有一些渣子。维修人员怀疑里面进了虫子,于是用手钻试探性打了一个眼儿。结果手钻一下子就钻了进去,证明这根木头的里头已经空了。
勘察进一步进行,维修工人吃惊地发现,不但这根木头整个已经朽成木炭状,它旁边的木板同样腐朽到只剩下七八厘米、仅相当于一层薄板!
提及当时的景象,还有些后怕,如果不是这次大修,根本没人会怀疑钦安殿“有问题”。在那些薄板之下的,可是明代的塑像、壁画、楠木藻井……如果遇到一场地震或者外力,谁敢想钦安殿会怎样?
维修钦安殿时,由于发现的腐朽顶板范围越来越大,涉及到了宝顶部分。
原计划根本没准备拆宝顶。等拆宝顶的时候才发现有经卷。于是,施工人员赶紧找来文物处的工作人员,把经卷一卷卷取出收起。修缮完成后,除留少量收藏外,经卷均按原状回藏于宝顶内。
经卷是纸制印刷品,大部分属藏传佛教。从当时拍摄的其中一卷经卷的照片可以看到,其印刷字体十分清晰,藏文之外,旁边还有楷书竖体字为“律师戒行经第十二卷上二十七”字样。据专家推测,这些经卷应该是乾隆时期或是清代修缮钦安殿时放进去的。
有意思的是,钦安殿原是明代皇室因为崇信道教而修建的宫殿。据资料记载,明代皇室非常崇信钦安殿。在崇祯时期,皇帝曾下令将宫中的许多神像、佛像集中处理,却保留了钦安殿没有动。至于清代皇室为什么会将藏传佛教经卷放入宝顶,还是一个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