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寸吧 关注:85贴子:5,829
  • 3回复贴,共1

小说的艺术任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小说的根本任务是人的建构和表现
1.性格与心理作为人的建构
性格和心理都是很宽泛的概念,固然有属于自己的本质规定,但是仍然可以作宽松理解.比如《荷花淀》,它的情节是写一个普通妇女在丈夫参加游击队前后的心理过程,反映平原人民投入保家卫国战争的一个自觉过程.但它既生动地描写了平原妇女的内心世界,也表现了她们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不断得到磨炼的真诚坚贞的性格.在这里,复杂细腻的心理融于柔婉含蓄的性格.比如《装在套里的人》,写一个叫做别里科夫的小人物他的种种怪僻行径,着力表现的是一种封闭落时的守旧心理,但其性格中卑微怯懦,凶险阴狠的没落人格也得到相当充分的体现.这里,孤僻的性格又融于阴暗的心理.而《祝福》则反映中国劳动妇女在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统治下的呻吟和战栗,那种生命被残酷虐杀而不觉悟的愚昧和麻木就充分地体现为祥林嫂木讷不争的性格和善良无知的心理.总而言之,性格与心理作为人的建构的两个重要关切方面,就成为小说的根本创造目标.
2.人物性格的解构
新时期小说的探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吸收外国文艺理论,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过程中,小说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作一个高度的,艺术形式角度的简约,那么这种变化根本地说来只有一点:那就是人物性格的解构.当代小说不论是新写实主义的原生态的自然展露,还是先锋派的向壁虚构,抑或是性向小说的欲望展播,无不体现为一种趣向,那就是人类心理的无限延展和深度开掘.这里的哲学理路在于:人,正在由建构向解构颓堕.当然这种颓堕不仅是从道德旨趣上实行的,但道德解构是一个重要任务;更重要的人性目标则是重新建构人的存在.换言之,小说所承担的不再是社会生活情景的现实主义表现,而是在此基础上的人性价值建构.卫慧和棉棉的小说至少把人的都市欲望和堕落体验呈现为一种属人的价值——即使那真是一种人的堕落,但它终究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灰色调的,色情迷乱的,甚至是丑陋的存在状态.从艺术形式的角度看,小说从情节和性格的虚构向着人的心理及其价值的真实迈进.先锋派以来小说逐渐从性格和心理移开,在走向更宽泛自然的人性议题上呈现了这样的旨趣:由虚构走向象征.
值得提到的是以王朔为代表的市民小说的兴起,在这一历史蜕变中起到不可低估的解构作用.这类小说以亵渎文革话语为己任,努力开创一种超越历史和社会的现代人性格局,虽然最终沦陷于市场色情读物的泛滥,但是它的确最早地成为市场经济刺激下人性自然本能的滥觞.由此开启的色情展播现实地成为当代中国人与金钱梦同床而卧的心灵填充物.
正是在这种气候下,莫言阿城以下带有浓郁寻根情结的乡土作品为中国当代小说注入了深刻的文化自救意识,这一流派与主流意识形态下的现实主义社会政治小说形成呼应之势,共同面对了中国F·B不堪的社会现实和虚弱不经的文化状态,成为艺术疗救世道的经典现实主义的当代回归.事实上也只有这一派小说真实地保留着作为艺术的小说的文化命脉,我们把它认证为鲁迅先生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及其新文学传统继孙犁之后的全新开拓.与之相比,刘心武蒋子龙的启蒙以及改主题的创作,由于太紧贴地趋奉于社会政治的呓语性设计,反倒显得虚伪苍白.


1楼2012-03-18 14:24回复
    3.意识流
    (1)意识流小说的艺术任务
    意识流小说在表现人物这一原始命题上走得更远一些:那就是从塑造人物性格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不是这样,它是以人物复杂疏放的心理现实和独默茫远的现代情怀为表现对象,使之外化为整个生命的恣肆汪洋,外化为现代人与整个工业文明对峙的,某种不堪而又无奈的生存处境和心理状态.意识流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一种纯然的创作方法,而是一个现代哲学文化思潮和文学创作流派,虽然它没有一定的组织纲领和行动原则.它是西方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灵魂无处安顿,生命深刻异化时节的一种内心独白.但是,它与传统小说的血肉联系在于:它依然保持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和自然,它折射着人物所处环境的全部关系和现实需求,映现着人物的生命自然本能以及世界人生感受,其本质是矛盾性和处境性的.捕捉矛盾,还原情节,把握人物心理及性格,关怀人的存在状态,关切存在的历史社会现实,尤其是将意识本身流程化,形式化,从而达到对于整体人生世界的体悟,依旧是意识流小说的艺术任务.所以,意识流小说的发生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对自己处境和状态的认识更加清醒,也更加无可奈何.
    这种对于意识流小说的文化背景和艺术本质的确认,并不意味着它不可以作为一种技巧或模式为我们所借鉴;相反,我们完全可以也已经有人在尝试着运用并取得某种成果,比如王蒙的《春之声》以来的一系列意识流小说.我们在研究和运用这一技巧或模式时,或者是淘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只剩下纯粹技巧或模式;或者以全新的文化和话语对它重新解构,形成一种我们自己的意识流观点.这里所做的正是这样.
    (2)意识流的特点
    意识流就是意识之流,就是一个一个的意念组成自然流程.它有三个特点:一,它超越现实时空,以意识的自然活动为线索形成心理时空;从这个意义讲,意识流属于心理范畴,当然要遵循心理规律,呈现心理的自然状况和复杂情形.二,人物的心理作为载体,它仍旧可以表现或反映一定的客观内容;而且由于它充分地遵循意识流动的心理法则,因而毋宁说它更真实,更充分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灵世界;这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是同一于意识本身的.三,意识流中,不存在意识主体之外的第二个叙述主体,叙述和描写,抒情乃至议论同一为意识心理的自然呈现,因而作者和读者都必须在意识这一点上形成交流和沟通,互相进入.唯其如此,读者才能介入创造,读懂其间的意蕴.
    (3)作为叙述模式的意识流
    作为一种叙述模式,意识流超越情节,人物,环境等题材范畴的分别,使之同一为心理;整个文本的建构正是意识流动的过程.第一,它有一个心理的过程,大致可以看出意识流动的走向和趋势;第二,它有主要的内容,但它远不像心理描写那样单一清晰,一般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自然芜杂状态;第三,它充分遵循心理法则,并以流动不居的心理形式将客观事物同一,形成一种新的形式.
    (三)西方现代小说的根本特征:象征和心理
    现代小说更是一个宽泛得无法界定的概念.任何哲学文化思潮意义上的,涉及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演变的界定,在这里都没有意义.我们只是探讨一种形式,探讨一种艺术体裁其内部机制和外部特征,其艺术构成意义上的构成形态和思维方式.我们抓住两个东西:一是象征;一是心理.这是现代小说的两个根本要素.
    1.象征和心理
    同样,一般意义上的象征的概念与现代小说中的象征关联不大.就现代小说言,象征是指一种结构着,完成着小说体裁的形式构件.即整个情节和人物,内在于情节和人物的矛盾及其发展变化,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都作为一个充分象征化的完整结构实现着小说话语的陈述.简单地讲,现代小说是一个象征体,一个寓言,在抽象理式的意义上与现实主义小说所执持的现实生活题材根本脱节.它根本地形式化了.
    心理也是这样.现代小说基本是一种心理表述,一种心理对于现实社会历史形态的超越,一种对于人的存在状态和生存方式的抽象概括,一种个我终极绝对意义上的价值解读和人性解读.这种解读是扭曲变态的,是荒诞离奇的,是魔幻惊惧的.换言之,现代小说本身就是现代社会下人性扭曲变态,存在荒幻离奇,心理恐怖莫明的展布.这与现实主义意义上基于更高意义的批判性表现是毫无关系的.
    


    3楼2012-03-18 14:37
    回复
      2025-08-30 10:20: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符号化及模具化
      就形式建构言,现代小说是一种抽象,其表现就是寓言化,符号化,模具化;就其思维方式言它又是一种意象,其表现就是梦幻化,荒诞化,丑陋化.传统审美体系对于现代小说的概括已经苍白无力.有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现实主义(包括浪漫主义以及古典主义之前的神话,史诗等)关切的社会历史内容其作为题材,已经失去小说艺术主体的地位;它们只是作为象征或心理的素材,作为一种边角边料在听命于象征体式或心理构式的需要,成为形式和符号的物质材料,其自身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已经死亡.
      但是,作为人类艺术的现代形态之一,在人及其存在这个"灵魂"上并未走远;它只是为此换了一副病体,一副倒错的肢体而已.这种灵魂——对于人及其存在的关切——的依旧执持,使得现代小说在其艺术建构的形式因素中不免残留某些断筋朽骨,残留一点余温剩热,那具已经死亡的传统躯体在寓言或象征的意义上鬼气游尸. 我们无法将现代小说的理念讲得通俗易懂.我们只能在具体例证的描述中作一点浅近的分析.而且只能推出两个初步体式稍示印证:这就是象征式小说和心理化小说.
      3.象征式
      象征式小说已经完全与现实情景的逻辑规定脱离,变成某种理式或意义的形式抽象.它是要概括某种现实或某种意义,但本质地讲它又只是一个形式,一种建构:情节本身是喻体,人物只是整个象征体系中的一个象征符号.当然,人物及其关系也就可以超越现实时空,在象征或影射的意义上重新结构,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意义结构.
      张抗抗的《第四世界》有一个超现实的故事:一个教授被劫持到一辆破旧的汽车上,由一个司机统治着去追赶一团神秘的蓝光.一路上围绕方向,路线,修车,吃饭诸如此类非常乏味无聊的问题发生着矛盾,最后司机一意孤行,驱车撞毁在悬崖下.这个故事在全部情节和细节的描写上,都有着与现实生活酷似的,浓郁的现实主义意味,但肯定不是一个典型化的或者真实性的现实题材,而是一个象征:它象征了中国知识分子与极左政治和愚昧落后的现实之间的关系状况,故事本身获得超越性,成为具有深刻意旨和概括力度的象征体系.
      4.心理式
      心理小说亦复如此.要而言之,心理小说不是人物心理的现实性描述,而是作者心理和梦幻的符号性表述.情节也好人物也罢,包括环境,都充分心理化和梦幻化了.显然,这里的心理化不是生物意义的心理科学分析,而是寓意和感觉的符号系谱.变形,意象,图式,幻觉,梦呓成为常用的符号,整体看来又是一个心理实体,是意象和图式的体系化和系谱化.大致的情节或隐约的人物,或者逼真的故事和环境,都是这一系谱的构件和谱文.
      韩少功的《爸爸爸》写一个名叫丙崽的类人在一个村族变迁中的符号性存在.他是男性,弱智却神秘,荒谬却灵异.他从出生到老只会说两句话而且是亵渎起码伦理规约的.他既是全村上下人人皆知的白痴,又是族长和村民不得不依恃的神物.当他手指着一角亭子的飞翼时,人们并没有理解他的手语的含义;只有到械斗大祸降临时节,人们才理会那可能是指示人们应该迁徙.然而,人们还是把他作白痴看,而且把他纳入减负除劣的行列,与其他妇孺病残一样地给他服了毒药.然而,他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没有死.他成为那个村族世界的永恒.这个小说是韩少功心理世界中某种存在状态和文化状态的真实图景,是关于此种存在状态和文化状态的个我解读,并不具有客观本质的现实意义.简言之,只是一个梦呓或幻觉.


      4楼2012-03-18 14:37
      回复
        您是自由写手还是寸寸的同事???


        5楼2012-03-18 20: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