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吧 关注:4,922贴子:109,226
  • 4回复贴,共1

《中国民族史》西南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喂海之特


1楼2012-03-15 22:04回复

    公元前3世纪以降,在中原逐步趋向于统一时,西南的各民族亦处在各地进行自身经济文化和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开创和发展之中,并纷纷走上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历史舞台,以各种族称出现在历史文献中,总称为“西南夷”,包括今四川省西部和西南部,贵州、云南两省以及滇、黔、桂交界的地区。西南夷是对巴蜀以西以南地区各民族的总称,其中包括众多不同的氏族、部落和民族,他们或聚居或相互杂居在一起,各自发展着自己的社会经济文化,默默无闻地为开发祖国的西南地区做出贡献。西南夷各民族远在公元前4世纪就与祖国内地的蜀、楚有了联系和交往,到公元前3世纪以来交往更加密切起来,此时,中原民族在进行统一多民族国家活动时,西南夷各民族与内地的联系亦在不断加强,因而在中原大一统局面形成之后,仰慕内地的西南夷各民族便纷纷接受了中原统一政权的管辖,将西南地区正式纳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之内。此后西南夷各民族就在统一国家之下,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开创了西南夷各民族历史的新的一页。
    一、西南夷的分布和族属
    “西南夷”一名最早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继而《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均有专篇,且内容更加丰富。从中看出,西南夷的分布地域广大,族系繁杂。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嶲、昆明,地方可数千里。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⑤。《史记》,《后汉书》《华阳国志》还提到了僰、句町、漏卧、且兰,哀牢、濮、滇越、摩沙夷等。上述名称有的即是民族名称,如嶲、昆明、摩沙、滇越等;有的则显其部落名称而实则隐其民族名称,如夜郎、滇、邛都等。他们的大体分布区域和方位是:
    夜郎,主要地域在郁江上游北盘江流域,其南与南粤(越)相接,即今贵州省黄平县以西至云南省东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连接地带。
    滇,当为楚顷襄王庄王滇的地区,“楚威王(应为顷襄王)⑥时,使将军庄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⑦。可见滇的中心地应在今云南省滇池周围,包括云南省曲靖市往南至红河北岸,往西至楚雄彝族自治州一带。
    劳浸、靡莫,《史记·西南夷列传》云:“其(夜郎)西靡莫之属以什数”,又云:“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浸、靡莫。”劳浸、靡莫之地,当在滇之东北,即今之昆明市以北寻甸、东川、昭通、镇雄市县地。
    邛都,在滇以北,“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①,又《汉纪》云,“靡漠(莫)之数以什数,自靡莫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②。邛都在滇以北,又在靡莫以北,《史记》又云以邛都为“越嶲郡”,邛都之地应在今四川省西昌市一带。
    


    2楼2012-03-15 22:05
    回复
      2025-08-25 13:06: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嶲、昆明,据《史记》载,“自同(桐)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桐师即古之永昌,今之保山,叶榆即今之洱海地区,嶲、昆明应在今楚雄(古滇之西)、保山东北和大理洱海地区。
      徙、笮都,《史记》载滇以北为邛都,邛都以北为笮都①。《史记集解》徐广云“徙在汉嘉”,索隐韦昭云“徙县属蜀”②,《括地志》云:“笮州本西蜀徼外”③。据此,知徙、笮都均在邛都蜀郡以西的汉嘉郡,当在今之西昌市以北至雅安市以南的广大地区。
      冉駹,在笮都东北,《史记·括地志》云:“蜀西徼外羌,茂州、冉州本冉駹国地也”④,汉时在冉駹地设汶山郡。冉駹地应在今四川省西北部的茂县、汶川、松潘等县地。
      白马,在冉駹以北,“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氐”⑤,“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⑥。可见白马种又称为武都羌,白马之称武都羌,皆因汉武帝刘彻时在白马地区设武都郡之故。汉时武都郡在今之四川省西北至甘肃省南部武都县一带地区,即是白马的分布区域。
      句町、漏卧,初见于《汉书·西南夷传》:“汉成帝(刘骜)河平中(公元前28—前25年),夜郎王兴与句町王禹、漏卧侯俞更举兵相攻。”50000016_290_10⑦句町、漏卧与夜郎是近邻,故知句町分布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的西林、隆林、田林与云南省接界的广南、富宁等县地;漏卧的分布在今贵州省兴义县往西至云南省的沪西、丘北、广南等县地。
      且兰,首见于《汉书》:“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乃与其众反。”(11)且兰在唐蒙出兵南粤(越)所经之地,离牂牁江较近,,其分布地应在今贵州省黄平县以西都匀市以北至贵阳市附近。
      僰,《史记》中曾经提到僰僮,《史记索隐》韦昭云“僰属犍为”,《正义》:“今益州南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⑨又“唐蒙略夜郎西僰”,“南夷之君,西僰之长”。⑩。刘琳《华阳国志·蜀志》:“僰道县(今宜宾市)有僰人,故《秦纪》言“僰僮之富”(。可见僰人分布在夜郎以西的朱提郡,即今云南省昭通市之地。
      哀牢、濮,《后汉书,哀牢传》云:“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哀牢山。”①《后汉书》及《华阳国志》有时又将哀牢夷称之为濮。哀牢夷的区域甚广,哀牢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②,当包括今之保山、德宏地区,西抵伊洛瓦底江流域上游,南至凤庆、临沧、西双版纳及其以南地带。
      滇越,据《史记·大宛列传》载,汉使求通身毒国道,其使“南方闭嶲、昆明……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③汉时的嶲、昆明族分布在今大理洱海地区,洱海以西千余里之地,应是今之德宏、腾冲等地,即滇越的居住地。
      摩沙夷,《华阳国志·蜀志》定笮县(今四川省盐源县)载:“渡沪水(今雅砻江)宾刚徼,曰摩沙夷,有盐池。”④靡沙夷的居地在今四川省盐源县以西至云南省宁蒗、丽江等县。
      由于西南夷分布区域极广,民族成份众多而又相互杂处,加上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故其族属和来源纷繁难辩。根据多学科研究的结果,西南夷大体可以分为:氐羌(藏缅语族)、百越(壮侗语族)、百濮(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3个族系。
      属于氐羌族系的族部有:滇、靡莫、劳浸、僰、嶲(叟),昆明、邛都、徙、筰都、冉駹、白马、摩沙等,他们是今天西南地区属于藏缅语族的彝、白、纳西、拉枯、哈尼、傈僳、基诺、羌、普米、景颇、阿昌、独龙、怒等民族的先民;属于百越族系的族部有:夜郎、且兰、句町、漏卧、滇越,他们是今天壮侗语族的仡佬、布依、傣、壮等民族的先民;属于百濮族系的族部有哀牢、濮,他们是今天孟高棉语族的佤、布朗、德昂等民族的先民。
      将西南夷分属3大族系,是基本符合西南各少数民族历史的发展规律,凡属同一族系的民族都有相近的语言、历史传说、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相近的经济生活,而且共同的特点越往上溯,相同之处越明显。


      3楼2012-03-15 22:05
      回复

        三、西南夷各族社会发展状况
        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西南夷社会发展状况,因史料匮乏不得而详,只能从当时蜀身毒道(西南丝绸之路)已经开通来作为佐证。蜀身毒道的开通是经过西南地区的,是在这个地区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而且是这些地区的居民开发的。这是因为西南各部落要求与邻境进行生产品的交换,相互往返频繁,最终开辟了商业道路。交通线的开辟,说明西南地区各民圌族社会、经济、文化已发展到一定阶段④。西南夷社会状况较为具体可信的记载始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数十百个族部的社会发展极为复杂,极不平衡,情况各异,正如《后汉书》所云:“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
        据《史记》、《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的记载,西南夷中较大的族部有:夜郎(僚、濮)、滇(僰)、邛都、笮都(叟、摩沙)、嶲、昆明、哀牢(苞满、闽濮)、滇越、掸等。其中夜郎、滇僰),邛都是“耕田有邑聚”的定居农耕族部;嶲、昆明是“随畜迁徙”的游牧族部;笮都是“或土著或移徙”的半农半牧族部。
        夜郎社会:夜郎区域广大,境内的民圌族为僚、濮,各族部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其中发展较快的是夜郎王、句町侯,漏卧侯等部分。远在战国时楚经巴而夜郎至滇之间就有着商业上的交往,“楚顷襄王时,遣将庄豪()从沅水伐夜郎……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⑤。庄即循楚贾人入滇之道而来。商业交往到汉初有了发展,前135年(汉建元六年)唐蒙使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⑥可见夜郎与蜀和南越两地紧密的商业交往的情景。蜀地商贾亦久慕夜郎的“竹木之器”和内地所需人力一奴圌隶,乃以铁器交易夜郎,“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⑦。铁器的输入,对夜郎社会生产发展有突出的作用,因此汉初圌夜郎就是一个“耕田,有邑聚”的族部,当时耕作是“畲山为田”⑧的刀耕火种方式。
        夜郎、句町、漏卧等地区的社会生产关系。约在公元前2世纪夜郎酋长已是世袭,“夜郎侯……使其子为令”①。夜郎“有精兵,可得十余万”②,“汉孰与我大”③的故事反映了夜郎酋长已经掌握了相当大的兵力,可以对周围的小部落及其人民施加一定的权力。因此,西汉建牂牁郡以后封之为夜郎王,并作为大长,令联络周围族部建置行政组织。夜郎及其周围较强的且兰君、句町王、漏卧侯、同并侯等内部的奴圌隶生产也在发展,诸部之间不断发生掠夺人口、财物的兼并战争。且兰君“旁国虏其老弱”,“成帝河平中(公元前28—前25),夜郎王兴与句町王禹、漏卧侯俞更举兵相攻”④。频繁地进行劫掠战争表明族部均企图进一步发展其奴圌隶制,要求从邻近的其它族部中掠夺人口(奴圌隶)、财物,增加其奴圌隶生产,扩大自己的统圌治权力,但独立发展的奴圌隶制的企图受到了汉王朝的限制。汉王朝先是派官吏进行调解,兴等不从命,最后汉王朝出兵镇圌压了夜郎王兴等,遏制了奴圌隶制生产关系在以上族部中的发展。
        


        7楼2012-03-15 22:07
        回复

          哀牢社会:哀牢地为古永昌郡⑥。哀牢之地极广,《华阳国志》载:“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
          四千六百里。”哀牢各部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水平均较高。《后汉书·哀牢传》云:哀牢“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于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先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其竹节相去一丈,名曰濮竹。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虎魄、水精、琉璃、轲虫、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貊兽”⑦。反映了哀牢各部的农业已是种五谷蚕桑。手工业尤为发达,能纺织帛叠、兰干细布、桐华布多种,且知染色、刺绣,已知开采冶炼金属和制造装饰品。商业上哀牢处于蜀身毒道的要道上,哀牢各部用多余的桐华布进行交换,蜀商还将哀牢所产的帛叠、桐华布贩运内地和身毒等国,并将身毒等国的琉璃、光珠、蚌珠等装饰品带回哀牢地区。哀牢的中心永昌以后成为“金银宝货之地”,哀牢各部经济之发展可见一斑了。
          鉴于哀牢各部经济的发展,其生产关系已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李贤注《哀牢传》云哀牢始祖“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传至贤栗共9代,贤栗于公元51年(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内属,以此推知禁高年代约在公元前2世中叶,哀牢已出现世袭的“君长。”哀牢酋长已掌握了一定的权力,过着豪奢的生活,“哀牢王出入射猎,骑马金银鞍勒”①。哀牢酋长还不断对外进行战争,贤栗在对汉王朝的鹿■部落的战争失败后说:“我曹入边塞,自古有之。”说明哀牢经常对周围各部进行战争。即使在内属汉王朝以后,哀牢王类牢仍发动反抗汉王朝的战争。频繁的战争说明哀牢社会已在向阶级社会的门槛跨进了。
          滇越、掸社会:有关滇越社会文献记载很少,只在《史记·大宛列传》有一段保留迄今的唯一珍贵史料的记载,说在昆明之属旁边,“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清人认为滇越即腾越(今腾冲县),“腾越者,古滇越也,亦曰越赕,其来久矣,在西汉时为张骞所称之为滇越”②。当然滇越还包括了今德宏地区。但对其社会经济不得而知,不过从滇越名“乘象国”说明滇越已经驯象为人类服务了,与唐代傣族用象耕田,元明清以来用象作战等役象之举是一脉相承的。从“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滇越义是蜀身毒道的必经之地,滇越各部肯定与蜀商甚至缅、印商人有商业交往。在腾冲城西八里宝峰山下汉墓中,曾出土汉五铢钱千余枚③,这是蜀商到此的明证,近年来又在德宏地区发掘、出土了琉璃等舶来品,可作滇越与缅、印商业贸易往来的佐证。
          公元1—2世纪时,掸人社会无论在经济、政治方面均有较快的发展。掸人和滇越有着承继关系,是同一地区同一民圌族的不同称呼。掸人与四周的国内外各族部的联系很频繁,“掸国南通大秦”④,掸人经伊洛瓦底江与东罗马等国的交往,促进了掸人社会的发展,时掸人已建立起第一个政治组织一“掸国。”《后汉书》本纪曾记载了掸人在公元97年(东汉永元九年)、120圌年(东汉永宁元年)、131年(东汉永建六年)3次派遣使团到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朝贡,并奉献了珍宝和在宫廷演出了精湛的文艺节目。特别是第2次,“永宁元年(公元120圌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十)。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明年元会,安帝(刘佑)作乐于庭,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赐印缓、金银、彩缯各有差也”⑤。这是一个拥有乐队和罗马幻人的大使团,使团配备着多种语言的译员,行程万里,可见不是一个涣散的集团或原始部落所能做到的。雍由调做了30余年的“掸国王”,内部还有“小君长”、“大君长”之分,知掸人已经跨入了初期阶级社会。
          上述是西南夷中发展较快、势力较强的几个部分,其它各部发展缓慢,或居住在“峭危峻险,百倍歧道”的闭塞山区,或处于“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食肉衣皮,不见盐谷”⑥的状态。


          10楼2012-03-15 2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