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醒来,照例关注各大网站关于CBA的各种新闻评论,居然发现山西日报发表《"闹他"一词粗鄙 球迷以丑为美令人费解》一文,作者署名侯红武,遂查知其为山西日报科教部主任。阅其文章数遍,仍感震撼,乃至心中无限悲愤,故此想以贻笑大方之愚陋小文试驳侯主任之大作,窃望以微微莹莹之火对灼灼日月之光。
侯主任全文中心乍一看来在说“闹他”口号的丑美问题,而其文中所言远不尽于此,诸君看我一一道来:
其文第一段大致文意认为“闹他”一词地域性极强,仅见于省城太原,其他地市不多见,且其词义多含争斗之意,多为贬义,使用者多为文化与社会层次很低的人群。
其文第二段文意则谈及“闹他”二字之所以成为口号无外乎太原地处内陆偏僻小地,不与外世互通消息,民众大多无对“美”“丑”之正确认识,情趣低俗,言行举止衣着打扮粗陋不堪。且太原不过山间一较大村庄,生于斯长于斯者不外乎三种人:自谋生路的打工仔、一时无虑的“官家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均不具备终身学习和社会实践之能力。由此太原民众语言贫乏,言语粗鄙,遂取“闹他”一词做口号,实为于无可选中之选。
其文三段言道:“物质上竭尽心力,再辅以真情实感,必然会赢得尊重;物质上付出多,如果情感寡淡,甚至表现出烦躁、轻慢、敌对,一切努力都会付诸流水。 ”其认为“闹他”一词有傲慢不敬之意,或引起他人侧目与不快。
其文最后将“闹他”一词的选取归于教育欠缺。原文全部如下,省却之后“断章取义”之嫌。“比如教育欠缺问题。在现场观看比赛并以张扬“闹他”为荣的,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没念过几天书、斗大字不识几个的也就罢了,为什么他们始终在学习,十几二十几年寒窗苦读,一样随波逐流,不辨好坏、是非呢?是教育出了大问题。国家培养青少年,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应该说很全面,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从幼儿园到大学,除了智育培养,其他有同于无,一切尽废。而即使智育训练,也是多数时候、相当程度存在大而不当、百无一用的弊病。成长期培养不起正确的价值观、有效的社交能力、基本的审美原则、开放的游戏心态、起码的是非观念,长大后必然平庸乃至变态,为正常人讥笑。缘于此,笔者甘冒龙城之大不韪,疾呼:“闹他”NOT ”
述其文之大要,学生试一一分辨。其一,“闹他”一词虽多见于太原地区,然全省人民对其皆不陌生,“闹他”成为口号皆因全省人民之认同,盖关注山西汾酒篮球之球迷覆盖全省,而不仅为太原一地,侯主任此言颇有武断之嫌。且论“闹他”一词之贬义,窃不敢苟同,此词正如主任所言,多有争斗之意,然其含贬义从何而来?词典中有云“赋予词语什么样的感情色彩,跟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关,道德观念变了,词的感情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个词带不带感情色彩,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可见,词汇本身没有任何色彩,在于道德观念与语言环境,从道德观念上看,球迷呼喊“闹他”绝无攻击对手之任何意义,仅仅希望用此激励球员球场努力之意,况且,就语言环境上看,在篮球场之竞争激烈之地,用含争斗之意的词汇,有何不可?窃以为侯主任之语大谬!!!难道侯主任在说“闹他”一词的时候自己道德水准大降,导致认为此词有贬义?学生不才对侯主任用“闹他”时的心境和语境深感兴趣,不知侯主任可否分享一二?至于对太原人的分类,学生更为不解,上古时期已有“士农工商”之四业,后又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说,如何太原仅有三种人供主任评论?
其二,太原为我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之省会,早在明清时期晋商便已西赴欧洲、南下诸夷,“汇通天下”匾额犹在,何言未曾与国际相联系?即使目下,网络之发达,交通之便利,媒体之快捷,世间大事无一不第一时间为山西人所了解,何谓不与世界接轨?柳巷步行街穿梭人群中时尚高雅之太原女性与其他地区之女性穿着打扮有何不同?在下家资不丰,未至多地,然京津、沪广乃至海外多有涉足,未尝发现有何特异之处。所不同者,盖因山西人民风淳朴,不惯豪奢,导致衣着紧随潮流者相对较少而已,但其他地域紧随潮流者亦非主体,仅比例不同而已,何来无美感韵味而言?难道侯主任期盼省城街道成模特之T台否?侯主任之兴趣所在让人不敢臆测。且山西为中华文明之发祥所在,华夏语言之文明可以说出于山西,古中国语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在之普通话,仅有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惟晋语保留入声,且我晋曾有王勃、王之涣、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罗贯中、傅山等古代文学大家,即使现当代也名家辈出,赵树理其人故里何方侯主任不会不知吧?如此何言语言贫乏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侯主任日常所接之人层次之高下令人倍感疑惑。学生恳求侯主任不知可否多与山西大多数人多多接触,正所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侯主任自甘处于下层,虽谓亲民,然井底之蛙之态跃然,观侯主任文笔颇佳,窃以为如此自甘沦落,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