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魄天地吧 关注:10贴子:528

【子部】六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和成书时间
   《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所以叫做《六韬》。由于该书是以周文王、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所以相传为姜太公吕望所著。经历代学者考证,都认为无论就书中内容及文字结构而论,都不是殷周之际的作品,而是后人所依托。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有:“《周史六韬》六篇。”下注:“惠襄之间,或曰周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唐人颜师古注,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 军旅之事,弢字与韬字同也。”但有人认为:《六韬》书中有“纵横捭阖,阴谋权术”的内容,与儒家“格格不入”,从而否定颜师古注。我们认为:《六韬》中固 然有“纵横捭阖,阴谋权术”,但它们集中表现于《文伐》一篇中,其他各篇则不多见。相反,其反复陈述的主要观点倒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归 之。”这些思想都导源于《尚书》,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归仁焉”等儒家思想,并没有什么“格格不入”的地方。而且《六韬》一书在兵书中 比较起来,谈政治较多,以治国为治兵之本,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归入儒家,也是不足为怪的。汉书·艺文志》中把兵书列入其它各家的,并不少见,兵书 《司马法》不是列入“礼部”,《尉缭子》不是列入杂家了吗?《六韬》和其它兵书一样,是军事学,它是以战争为研究对象的。它不可能囿于一种学派,其中掺杂 一些法家、道家等观点也是很自然的,说它是“杂家”也许可以,但不足以此来否定颜师古之说。况且,《庄子·徐无鬼》:“纵之则以金版六弢”,注中引司马崔 说,“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或曰秘谶也。本又作《六韬》谓太公六招:文、武、虎、豹、龙、犬也。这里《周书》是否《周史》,《秘谶》指什么书都不明确,相 反,“本又作六韬……”却很明确,其意思与颜师古注完全相同。
   《六韬》的成书年代,据《汉书·艺文志》所载:“惠襄之间(公元前676-前619年),或曰显王时(公元前368-前321年),或曰孔子间焉(公元前 551-前479年)”。这三种说法,我们认为周显王时较为接近。因为《六韬》中《均兵》、《武骑士》都谈到了骑兵的使用问题,而据史籍所载,骑兵作为一 个兵种大量出现于战场,是在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胡服骑射之后,周显王和赵武灵王差不多是同一时代的人物。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 出土的竹简《六韬》,其内容虽然不全,但已有《文韬》、《武韬》、《龙韬》等。(见《文物》1974年第二期罗福颐著《临沂汉简概述》)由此,我们基本可 以断定《六韬》的成书年代,上限不早于周显王时,下限不晚于秦末汉初。
   《六韬》一书虽非姜太公所著,但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兵书。《后汉书,何进传》有:“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压四方。”《三国志·蜀志·先主 传·注》引先主遗诏:“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志。闻巫相为写《申》、《辕》、《管子》、《六韬》一通已毕。”说明刘备、诸葛亮都十分 重视《六韬》。宋元丰年间把《六韬》列入《武经七书》,定为武学必读之书,颇受重视。书中一些一般军事规律,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尤其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军 事思想的发展更有重要的价值。



IP属地:上海1楼2012-03-13 20:50回复
    卷第一 文韬


    IP属地:上海2楼2012-03-13 20:50
    回复
      2025-08-23 01:38: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文韬·文师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也?”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重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 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 次,而树敛焉。”
         文王曰:“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 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 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IP属地:上海3楼2012-03-13 20:51
      回复
        文韬·盈虚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橼、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 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粮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 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 家。其自奉也甚薄,共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
        


        IP属地:上海4楼2012-03-13 20:52
        回复
          文韬·大礼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惟临,为下惟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陷。为上惟周,为下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
          


          IP属地:上海6楼2012-03-13 20:57
          回复
            文韬·守土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慧,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 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__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 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于世。”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IP属地:上海9楼2012-03-13 20:58
            回复
              文韬·守国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物盈;冬道藏,万物寻。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 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 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IP属地:上海10楼2012-03-13 20:58
              回复
                文韬·举贤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
                


                IP属地:上海12楼2012-03-13 20:59
                回复
                  2025-08-23 01:32: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文韬·赏罚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IP属地:上海13楼2012-03-13 20:59
                  回复
                    文韬·兵道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IP属地:上海14楼2012-03-13 21:00
                    回复
                      卷第二 武韬


                      IP属地:上海15楼2012-03-13 21:01
                      回复
                        武韬·发启
                           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
                           “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 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 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营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IP属地:上海16楼2012-03-13 21:01
                        回复
                          武韬·文启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
                             太公曰:“何忧何啬,万物皆得。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而游之,展转求之;求 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 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
                             “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变于形容;万国不通,各乐其所;人爱其 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文王曰:“静之奈何?”
                             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
                          


                          IP属地:上海17楼2012-03-13 21:39
                          回复
                            武韬·顺启
                               文王问太公曰:“何如而可为天下?”
                               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
                            


                            IP属地:上海19楼2012-03-13 21:40
                            回复
                              2025-08-23 01:26: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武韬·三疑
                                 武王问太公曰:“予欲立功,有三疑;恐力不能攻强、离亲、散众,为之奈何?”太公曰:“因之,慎谋,用财。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攻强必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设之以事,玩之以利,争心必起。
                                 “欲离其亲,因其所爱,与其宠人,与之所予,示之所利,因以疏之,无使得志。彼贪利甚喜,遗疑乃止。
                                 “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后攻其强,毁其大,除民之害。淫之以色,_之以利,养之以味,娱之以乐。既离其亲,必使远民,勿使知谋,扶而纳之,莫觉其意,然后可成。
                                 “惠施于民,必无爱财。民如牛马,数喂食之,从而爱之。
                                 “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
                              


                              IP属地:上海20楼2012-03-13 21: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