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杲,我确定以及肯定一定是脑子进水了,顺便还掺了点面粉。不过可以理解,井底的癞蛤蟆永远只知道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王杲幻想着幻想着就不老实了,不停的跑去抢掠大明边境的人口牲畜,明朝也没放在心上,实际也没有必要放在心上,一只小丑蹦跶两下是不会造成大的危害的,但天天蹦跶是明朝很不清净也很不耐烦,那就安抚一下吧。明朝就在抚顺开市贸易,王杲供应的贡马不是得了小儿麻癖就是先天性营养不良,反正清一色的亚健康,明朝也都照单全收了。这位老兄可真是不要脸,到了明朝的扶夷厅还要闹事,闹事不说完了还要率众掳掠。
王杲以为自己算是个东西,可他真不是个东西。
土地和人口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人口被掳走了,不能不管吧,大明朝廷派裴承祖去建州和王杲索要,裴大人可真背,三言两语不和王杲的胃口,被残忍的剖腹自杀,连同带去的几十个随从也让杀了,真比窦娥还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王杲也太不讲道义了,但别忘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王杲的残暴狂虐,手下人受不了就逃入扶顺投降了大明,王杲本来就愁没由头狂妄一把呢,机会来了,王杲以此为由打破扶顺大肆抢掠,后来又以明朝停止互市为由,纠集土墨特等女真部落大举进犯辽阳、沈阳。
狂妄是需要资本的。
以前王杲的种种不轨,明朝总是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处处忍让,可王杲是那种给点颜色就要开染坊的主,这次,王杲的行为以严重的触及到了明朝的底线,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如果再姑息放纵,必致养虎为患,更何况如此一来,堂堂天朝上邦,威仪何在?
终于,大明王朝出招了。
明将李成梁
大明的辽东总兵李成梁警告王杲,赶快投降,否则就把你绑到草船上去借箭。王杲表示没有任何压力。
这里有必要对李成梁做一个详细的介绍,他对整个女真的崛起和满清的建立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请注意,他是明将。说道戚继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响当当的民族英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言壮语音犹在耳。明万历朝张居正最依仗的两位大将,东南戚继光,东北李成梁。朝野上下,李成梁的威名远在戚继光之上。师出必捷,威震绝域,连修明史的清人也不得不承认“然边帅武功之盛,两百年来所未有”。《明史*李成梁传》基本上就是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的战功史。
戚继光和李成梁总是被拿来比较。戚继光把小日本赶回老家后,就被派到北方戍卫边疆,以抵御蒙古的袭扰。戚继光无愧于不世出之名将,够猛。不过有可能是太懒了(开个玩笑),总想着一劳永逸,力求对敌人进行毁灭性肃清,把你打怕了,也就不敢再生事挑衅了,下次冲动的时候得想想伤口愈合了没有。另一方面,大修长城,研发各种兵器和军事战术,把自己家打造成铜墙铁壁,外围再扎许多铁刺。这下好了,打得蒙古人蒙了,北部边境竟十多年不见烽烟。与国来讲,这是好事,与个人来讲,却绝不是好事。军人,必须在战场上去证明自己,建功立业。边疆无战事,戚继光便无仗可打,无功可立。老戚渐渐被人忽视,一望、、、、、、
李成梁,四十岁还是个秀才,在这个割了就能当公务员的年代,混的真不怎么样。直到后来袭父军职,在于蒙古部落的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混了个辽东总兵。老李可比老戚勤快多了,以夷制夷,拉一个打一个,他最擅长捣巢战术,直取黄龙,却不赶尽杀绝。他也比老戚聪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把敌人都消灭了,养寇自重,这世界没有坏人了还要**干什么。有仗可打,且能每战必捷,最后爵至最高。老李要把前四十年没享受的现在都补回来,自然没有了刚开始的锐意进取,贵极而骄,奢侈无度。
王杲的死亡
老李的光辉事迹就先写到这儿,先说王杲,王杲的发展壮大,实际上也要归功与老李,建州女真本来被蒙古部落压制,并且与海西女真也是连年战争。来自北方的蒙古是大明最严重的边患,经常大举进犯边境,动辄数万骑,甚或十万骑。李成梁把主要的战略力量和心思都投入到了对付蒙古部落的战争中,并且又对海西女真分化瓦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就便宜了王杲。不过王杲相较于李成梁这位大虾,他连菜鸟也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