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吧 关注:286,563贴子:202,063
  • 8回复贴,共1

【营销工具……解读4P系列版……2】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产品打天下
从营销理念上,我是无可救药的“产品派”,只是还没有达到“近视”的程度而已——有一种观点,将对产品的过分关注,称为“营销的近视”。 所以如此,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任何创意或者对顾客需求的理解,最终都必须物化在产品上。可以说,无论是企业的能力,还是企业的智慧,最终都必须落实在产品上,才具有真正的营销意义。
简而言之,营销就是创造和实现价值。企业通过研究顾客价值,发现顾客价值,最终通过产品为顾客创造价值,产品/服务其实就是企业为满足顾客需要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产品出来后,余下的就是推广和销售。
不断会出现这样的辩论:营销和销售哪个更重要?其实,这都是没事找事,故弄玄虚。把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立起来,哪里去找真理?
第二,企业的竞争力,首先是产品力。一个企业的发展历史,从一方面看,是研究需求、满足需求、应对竞争的历史;从另一方面看,是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打造产品力的历史。
支撑强大品牌的是无与伦比的产品。中国企业干不过跨国公司,根本原因就在于产品不争气。受技术、创意和资本实力的限制,我们整体上还只能模仿。即使是建设性、创造性模仿,本质上仍然是模仿,比起原创来,依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郎咸平们”喜欢拿芭比娃娃说事,也许他们真不知道,也许他们揣着明白装糊涂——中国企业不是不会卖芭比娃娃,而是我们研发不出诸如此类的产品。在你能研发之前,你除了替别人代工之外,还能如何?拒绝制造?那不也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义和团?
市场是由需求构成的。顾客最终关注的是产品,而非技术、企业形象、品牌。技术是决定产品的因素,相反,企业形象、品牌反倒是顾客对企业产品长期评价的结果。
产品打天下的两层含义
1.打造出让竞争对手望而生畏、只能模仿无法超越的产品。
美国汽车曾经称霸世界,随后,德国制造与日本制造让美国产品相形见绌。于是,曾经让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已经成为鸡肋。虽然产业链上拥有700多万个就业岗位,美国国会还是拿不定主意:到底是救还是不救?
韩国汽车近年异军突起。由于基本上是模仿日本汽车,虽然畅销,但仍然无法进入汽车强国之列。
德国注定要称霸世界。这有什么办法?谁用谁知道。
许多企业所谓的产品创意,无非是拼凑,而缺乏创意,就谈不上什么创造、创新。我认为,创意一个成功的产品,须过三关:产品概念关、商品概念关和沟通概念关。
首先,通过对顾客需求的透彻理解和竞争需要,形成产品概念,并有效实现产品化。道理很简单,没有鲜明的产品概念,产品研发就无法实现超越。同时,也只有将产品概念最终落实在产品上,才有现实意义。猫人提出时尚、性感内衣的产品概念,毫无疑问,这是它走向成功的关键。但它能够获得成功,则在于它最终研发出了让消费者认同的时尚、性感内衣。
许多企业因策划部与研发部无法有效沟通,使得产品创新的努力出现“画虎类犬”的结果——策划的是龙种,制造出来的是跳蚤。主要原因是没有根据企业和行业提供的可能,将产品概念转化为更为切实可行的产品开发目标。
在产品化方面,涉及功能与品质决定、色彩选定、式样选定、规格选定、分量选定和原材料选定。所有这些都与需求和竞争有关系,都不是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必须由策划者确定。最低限度,需要策划者与研发方面的专家共同确定。
其次,形成商品概念,并有效实现商品化。
事实上,无论企业多么努力,最终出来的产品,由于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与产品开发目标总会有一定差距。因此,产品样品制造出来后,创意工作仍然需要继续下去,那就是根据样品创意商品概念。在现实中,策划人员往往倾向于一厢情愿地直接将产品概念转化为商品概念。
商品化大致包括下列因素:目标顾客、产品/品牌定位,以及与之匹配的价格策略、广告促销策略、通路策略。一个产品可能所有人都喜欢,但只有与目标顾客关联起来,才能去谈相应的营销策略。我们经常讲产品力,事实上是一个极容易迷惑人的概念。宝马车谁都喜欢,产品力极强,但价格让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如果企业根据产品受欢迎程度确定营销目标,岂有不出问题的?
再次,形成沟通概念,并有效实现信息化。
大规模营销的前提是实现商品的信息化,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大规模沟通。商品的信息大致包括下列工作:命名、诉求、文案、包装、设计风格、媒体选择等。这些问题都策划到位了,你的产品就有可能真正成为会说话的产品,更进一步,还有可能成为“让推销成为多余”的产品。
2.成功完成面对目标顾客的大规模推广。
超级企业,比如跨国公司的产品推广,相对简单。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品牌忠诚度和完善的销售网络。这也是当它们进入新市场,需要进行长时间市场培育的原因。当然,在正常情况下,它们的产品推广较为简单。因为它们基本上掌握着全球范围内的话语权。它们对市场的教育和引导,已经日常化。
而即使是最优秀的中国企业,情形也要复杂得多。我们处于产业链的相对低端。所以,我们必须随着产品的升级,不断教育新的顾客,需要从认知开始,到接受,到满意,再到建立忠诚,这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人家是卖产品,而我们需要“卖”一系列的东西。更具挑战性的是,人家是驾轻就熟,我们还需要不断摸索。
我们即使是在中国市场上,仍然处于劣势,面对全球市场,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更多。我们营销全球市场,甚至比在中国市场上推动产品升级,更为困难——而仅仅如此,我们尚且力不从心。所以,面对全球化这个课题,我们面临两个层次的考验:一是如何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二是如何从世界制造工厂迈向世界营销工厂。


1楼2012-03-07 18:13回复
    价格定乾坤
    企业的营销收入,取决于两个基本变量。一个是销量,一个是价格。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做营销主要是做销量和做价格。不同企业间的区别是,一部分企业是在做销量的基础上做价格,另一部分企业是在做价格的基础上做销量。
    做价格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为行业做价格:因为这些企业的存在,行业的价值提升空间会越来越大。一个是为自己做价格:因为还能够不断地提升价值,企业将不乏增长空间。事实上,如果企业没有能力逐步提升价值,即使业绩仍然能够增长,但它的增长空间已经遭遇天花板。
    我们可以把市场营销者简单地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产品“卖”价格,一种是用价格“卖”产品。前者是真正的营销型,后者是典型的销售型。
    最难也最有价值的营销,就是为行业确定价格。销售型企业总是拉着行业平均价格下行,营销型企业则始终抬着行业平均价格上行。
    营销型企业对行业所做出的贡献不仅仅是确定一个新的、更高价格,更大的贡献是教育顾客和培育通路。当然,也只有营销型企业能够最终成为行业领先者。
    所以,一个新的更高价格,意味着一个新的、能够给顾客更大满足的产品,还同时意味着市场教育和通路培育。
    所有的行业领先者,都在价格创造、市场教育和通路培育上,为行业做出过或大或小的贡献。甚至它们的成功程度,是与这些贡献相关联的。这是经验数据。
    如果一个企业想在市场上确立自己独有的价格,而不是随行就市自然生成价格,那么,必须具备四个特征:
    首先,拥有独特的产品。
    无论是纯粹创新或者是建设性模仿,主导产品都会拥有特色,或者说是鲜明的差异。
    而另外的企业,则无论产品多么丰富,多么琳琅满目,都是“别人的”——简单抄袭其他企业的。这些企业的产品即使拥有竞争力,也不会有生命力,很难托起一个企业的持续增长。
    其次,拥有强大的市场推广能力。 好产品自己会说话,但会说话的产品也需要推广。市场推广,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第三,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
    从逻辑上,没有自己的产品,很难拥有自己的市场。产品没有生命力,生存周期就比较短,也就很难进行系统的、完善的、持续的市场运作。客观结果是,企业不得不救产品,救市场,而不是打造市场。即使有一定销量,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也上升不到市场地位的高度。
    第四,拥有强大的团队。
    一个没有能力策划、研发和推广新产品的企业,一个没有能力打造市场地位的企业,是不可能培育出人才的。人才是在成功的前提下,最低限度也是在相对成功的前提下,培育出来的。试想,一个企业在产品上、在市场上没有任何成就可言,怎么可能培育出人才? 据此甚至可以断言,一个企业是让其他企业跟着自己受益还是自己跟着其他企业收益,是区分企业在行业中作用和地位的唯一指标。即使一个企业行业和市场地位很高,但当它已经不能再让其他企业跟着自己受益的时候,它在行业中的作用,就已经在走下坡路。如果不能改观,衰败将不可逆转。
    相反,一个企业如果从跟着其他企业收益上升为让其他企业跟着自己受益,那么,无论其现在地位或者作用如何,就已经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了。
    说到底,一个企业能否异军突起实现业绩突破,取决于是否能够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但一个企业能否取得**性进步,则取决于是否能够在价值创造和价格推广方面取得突破。
    营销就是创造并实现价值。
    中国制造盛行全球,意味着中国企业已经能够“制造价值”。但我们更多地代工,是为人做嫁衣,在产品创新、产品研发上还存在问题。缺乏创造的制造,毫无疑问在全球竞争中是弱势的。
    即使是撇开创造力,我们业已形成的制造能力,也没有同步转化为受益力。原因是我们的企业缺乏面向全球推广价值或者价格的能力。换句话,我们把别人的创意,变成了“中国制造”,别人把“中国制造”推向了全球。在全球经济的微笑曲线中,我们在创意和推广两个最富价值的环节处于弱势。
    价格定乾坤。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具有冲击力的观点,引起中国企业的关注和思考。如何从产品打天下向价格定乾坤转化,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十分紧迫的实践问题。
    当然,在现实中,用产品“卖”价格,用价格“卖”产品,并非截然对立,相反是相辅相成的。
    通用的方式是在价格确立后,根据产品生命周期,通过让利或者促销手段,有节奏地放量。
    诺基亚是这方面的典范。
    它的新机型推出后,价格都很高。完成一级推广后,用一个稍低的价格向更大人群推广,然后再用一个更低的价格向更大人群推广。然后,在一个仍然让中国企业羡慕的价位上,会断然退出,同时,一款新机型开始新一轮推广。
    “价格定乾坤”还蕴含着另外一个战略取向。
    当企业从大众营销中脱颖而出后,就转变为细分市场营销者。这也同时意味着,竞争焦点从价格战转变为价值战。产品,尤其是主导产品的使命,必须从满足需要向满足欲望,从满足生理需要向心理需要,从追求满意向追求忠诚转变。
    只有那些不太在意价格更在意心理满足的顾客,才更具有营销价值;而只有那些具有营销价值的顾客,才能够成就超一流企业。
    跨国公司所以牛,并非它们资本、技术、人才多么雄厚,而在于它们垄断着最具营销价值的顾客和定价权利。
    在营销中,也只有当顾客不太在意价格的时候,企业才真正赢得了顾客的心,企业的营销也才能变得更加简单——研究顾客价值,发现顾客价值,为顾客提供独特价值,并从中获得稳定、丰厚的回报。
    


    2楼2012-03-07 18:14
    回复
      2025-08-20 01:24: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P与品牌
      品牌蕴含在4P之中。也可以说,4P支撑着品牌。
      对此,在长期的营销生涯中,我们曾经提出过若干论断。
      最具争议的是——“不做品牌做销量”,“不是名牌也畅销”
      事实上,只有强大的业绩,才能托起强大的品牌。品牌的作用就是创造更好的业绩,那么,优秀的业绩也就意味着品牌价值。对众多企业来说,品牌本来是不存在的,随着业绩的提升,它慢慢形成了,并反过来促进业绩的持续提升。做业绩,就意味着做品牌。销量托起了品牌,畅销则加快了品牌成熟的步伐。
      同时,只有强大的营销力,才能托起强大的品牌。对企业来说,打造4P的过程,就是提升营销力的过程。企业有什么样的4P,就拥有什么样的营销力,有什么样的营销力,就拥有什么样的4P。
      随着传播的发展和影响力的强大,品牌与4P越来越脱节。于是,仅仅从品牌知名度,也越来越难以客观、真实地评价企业能力,但如果将视角转向企业4P,评价就接近了真理。所有企业的崛起,都能从4P中找到理由,所有品牌的衰败都能从4P中找到原因。
      最不受重视的是——“用产品破解品牌”,“用产品托起品牌”
      迄今为止,中国的家电品牌,无论是从知名度或者是从美誉度,都无法与几乎从中国市场完全退出的国际品牌,譬如松下、日立、三洋相比,但经过几代中国家电企业前赴后继的努力,目前已经成功夺回中国市场。原因几乎简单到,仅仅是我们的产品质量达到了一定水平。当产品大同小异的时候,品牌的作用就不复存在了。
      同时,由于商超的大规模崛起,消费者不再相信自己的耳朵,而是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再好的口碑也抵不上“亲眼目睹”,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而当中国家电产品大行其是,受到消费者欢迎,大规模进入家庭并拥有绝对市场份额时,中国的家电品牌自然产生。
      品牌的第一载体是产品。产品品牌越来越多,品牌产品不但支撑着品牌,同时,其影响力也似乎越来越超越品牌。
      根据这个逻辑,我们提出了“主导产品——声誉产品——品牌产品——产品品牌——强大品牌”的品牌形成路径。试图让品牌从虚无回归现实,让评测更贴近企业的日常营销实践。
      最满意的论断是——“品牌不能当饭吃”
      面对所谓的品牌热,我们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场合推销这个观点。
      那些通过央视“标王”打造的“广告型品牌”,就不再说了,即使是国际知名品牌,如果不能在4P上有良好表现又能如何呢?我们津津乐道于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功时,往往容易忽视更多的国际知名品牌折戟沉沙于中国市场;容易忽视许多曾经在中国市场成功的国际知名品牌,慢慢淡出了中国市场。 即使是仍然在中国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国际知名品牌,由于其4P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其地位也已经远不如曾经。比如摩托罗拉,在中国市场上曾经达到垄断地位,今天却仅仅是若干表现不错的企业之一,而且不再是表现最好的。
      是其品牌出现了什么问题吗?显然不是。
      同样是家电企业。那么多曾经的中国知名品牌并没有走到今天。今天的家电巨头,反倒是曾经的非知名企业或者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似的企业。尽管原因很多,但直接的原因,都与4P有关。
      4P更多地被视为战术。原因无非是人们忽略了战略最终必须通过战术发挥出来。
      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品牌对于4P的影响,往往忽略4P对于品牌的支撑甚至决定作用。
      1.产品。产品对于品牌,是最直接的支撑。不可能是因为有品牌,所以产品优秀,恰恰相反,是因为产品优秀才有了品牌。美国的汽车品牌曾经无与伦比,今天的衰败最直接的证据是产品与德国、日本相比,不够争气。
      2.价格。价格表面看是品牌的产物,但在实践中,则恰恰因为企业具有了价格推广能力,才使得企业获得了品牌称号。同样知名的品牌所以价格相关很大,原因并非品牌本身,而是企业塑造价格的能力不一样,因素在人不在物。品牌只能将企业归类,而在相应的层次里,关键仍然在于企业现实的作为,比如产品品质与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
      3.渠道。渠道是品牌的根基。做市场就是利用产品做渠道。产品、价格、渠道是4P中最稳固的组合,而促销正是为了确立和强化它们的组合。
      多数人认为企业做营销最终得到的是品牌,我则认为最终得到的是渠道。渠道出了问题,比产品出了问题,要命得多。尤其是有形产品,权力正在向商业流通领域转移,各类现代渠道以其更贴近顾客,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现代渠道,品牌的地位本来就弱化,更不用说它们还在强势地推广自己的品牌。
      4.促销。4P所以被战术化,祸首是“促销”。
      我们对促销的理解往往狭义化,过多地使用了“销售促进”。不管是翻译问题还是传播问题,我们把对产品、价格和渠道的推广,过多地集中在对顾客的“促销”。
      也许遍观全球,没有哪个国家的企业能够比中国企业更重视促销,更善于促销。
      同时,由于商业伦理的普遍缺失,即使是那些注重推广(综合运用广告、公关、人员推销、销售促进和直接营销)的企业,也跳不出狭隘的思维。
      恶俗广告和变味的公关也不说了,历届“标王”今何在?为什么如此强势的媒体,成了企业前仆后继的打斗场所?
      促销本来是4P中最灵活、最灵气的部分,但在许多企业那里,却成为最随意、最庸俗部分。假如产品、价格和渠道是品牌建设的硬件的话,那么,促销则是软件。结论是:中国企业的“硬件”有问题,“软件”问题更突出。


      3楼2012-03-07 18:15
      回复
        ……人丹有恒无事不成……
        共勉


        4楼2012-03-07 18:16
        回复
          上次阿叔说的排版软件是什么来的?


          5楼2012-03-10 20:13
          回复
            所谓的营销近视大部分都发生在中小企业里。品牌的价值才是消费者最终的选择,企业如果想赚到更大的利润和双赢,品牌价值是必不可少的。而企业的品牌价值不单与4P相关,而公关方面也占很大比例。


            6楼2012-03-29 11:30
            回复
              楼主人哪里去了?出现……


              8楼2012-04-04 20:58
              回复
                貌似被度娘绑架去了。。。。。。。。。。。。


                IP属地:贵州9楼2012-04-04 21:04
                回复
                  2025-08-20 01:18: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不会吧,楼主也被度娘迷了?


                  10楼2012-04-04 21: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