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垣曲诸冯山是帝舜故里
吕步麟 运城市电力设计院
【摘 要】 笔者以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做数学试题的思路方法,解读了《孟子》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及其“舜之居深山之中”。与《史记》的“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从而得知这两者的论述,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再结合现实的遗迹遗址,民间传说,考古证据和史籍记载,从而得出了“垣曲诸冯山是帝舜故里”这个结论。其实,这个结论早在三百多年前,史学界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已经认定。也已载入国家典籍史册《古今图书集成》了。由于此两书部头大,印刷出版数量很少,一般人很难看到。所以,我们至今还在这里喁喁私语,喋喋不休。这场“风起韵虞弦”,该是到了“云开吐尧日”的时候了。
【关键词】 垣曲;诸冯山;帝舜故里。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摘自唐太宗李世民《元日》[1]
唐太宗李世民诗中所咏所鉴的“前王”,就是出生于垣曲诸冯山的“舜王”[2-7]。“舜王”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三皇五帝”之最后一帝,史称虞舜。舜在“负夏”古城所创建的“兴仁启让”和谐社会,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华夏文明之源头。舜,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
舜,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2世纪末至公元前21世纪初期。那时,刚进入农耕时期,生产工具笨拙、简陋,也很少,生产水平相当低下,生活物资也相当匮乏,仅能维持生命而已。处在低地上的人们,只能架巢栖居;处在高地上的人们,只能靠挖洞穴藏身。人们用瓦器盛水做饭,将原粮砸碎和野菜一起煮着吃。舜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文字,更谈不上有文字实录。舜后约八九百年的商代中期,才有了“甲骨文”。又以过了七八百年,到了战国时期,人们才用“竹简”记事,书写文件。所流传下来的舜的史料,都是来源于民间耆老,口耳相传、代代延流的故事。人们把这些传说,用文字记录在“竹简”上,编辑成册。今天人们对舜的研究,主要靠的是这些纪录在“竹简”上的文字印成的书。对舜出生地的研究考证,还应加上遗迹遗址、民间传说及考古证据,然后综合起来,看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合乎实际?才能加以认定。一、古人对舜出生地的论述。关于舜的出生地以及被举荐前的生活、生产活动地域,典籍中最早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按时间先后序列如下:
1、见于战国时期“亚圣”孟轲(约前372年—前289年)撰写的儒家经典《孟子》[8]。《孟子•离娄下》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尽心上》载:“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且被儒家尊为“亚圣”,还曾历游过齐、宋、滕、魏等国。孟子对舜出生地的记载,是最早、最为详细也是最为权威的。孟子治学严谨,其说必有所据,可信度毋庸置疑。
2、见于西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年—?)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9]。《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司马迁比孟子晚生约230年,出生于官宦之家,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他撰写的《史记》,史料价值大,所记比较可靠,是可信的。
3、见于两汉之际的《孝经援神契》,其文云:“帝舜生于姚墟。”据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浩菲先生在《舜帝出生地考》[10]中说;“《孝经援神契》是两汉之际出现的七纬之一,纬书的大部分内容荒诞不经,但一部分自然科学知识和古史传说还是可用的,有一定参考价值”。在此仅作参考。
吕步麟 运城市电力设计院
【摘 要】 笔者以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做数学试题的思路方法,解读了《孟子》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及其“舜之居深山之中”。与《史记》的“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从而得知这两者的论述,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再结合现实的遗迹遗址,民间传说,考古证据和史籍记载,从而得出了“垣曲诸冯山是帝舜故里”这个结论。其实,这个结论早在三百多年前,史学界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已经认定。也已载入国家典籍史册《古今图书集成》了。由于此两书部头大,印刷出版数量很少,一般人很难看到。所以,我们至今还在这里喁喁私语,喋喋不休。这场“风起韵虞弦”,该是到了“云开吐尧日”的时候了。
【关键词】 垣曲;诸冯山;帝舜故里。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摘自唐太宗李世民《元日》[1]
唐太宗李世民诗中所咏所鉴的“前王”,就是出生于垣曲诸冯山的“舜王”[2-7]。“舜王”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三皇五帝”之最后一帝,史称虞舜。舜在“负夏”古城所创建的“兴仁启让”和谐社会,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华夏文明之源头。舜,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
舜,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2世纪末至公元前21世纪初期。那时,刚进入农耕时期,生产工具笨拙、简陋,也很少,生产水平相当低下,生活物资也相当匮乏,仅能维持生命而已。处在低地上的人们,只能架巢栖居;处在高地上的人们,只能靠挖洞穴藏身。人们用瓦器盛水做饭,将原粮砸碎和野菜一起煮着吃。舜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文字,更谈不上有文字实录。舜后约八九百年的商代中期,才有了“甲骨文”。又以过了七八百年,到了战国时期,人们才用“竹简”记事,书写文件。所流传下来的舜的史料,都是来源于民间耆老,口耳相传、代代延流的故事。人们把这些传说,用文字记录在“竹简”上,编辑成册。今天人们对舜的研究,主要靠的是这些纪录在“竹简”上的文字印成的书。对舜出生地的研究考证,还应加上遗迹遗址、民间传说及考古证据,然后综合起来,看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合乎实际?才能加以认定。一、古人对舜出生地的论述。关于舜的出生地以及被举荐前的生活、生产活动地域,典籍中最早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按时间先后序列如下:
1、见于战国时期“亚圣”孟轲(约前372年—前289年)撰写的儒家经典《孟子》[8]。《孟子•离娄下》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尽心上》载:“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且被儒家尊为“亚圣”,还曾历游过齐、宋、滕、魏等国。孟子对舜出生地的记载,是最早、最为详细也是最为权威的。孟子治学严谨,其说必有所据,可信度毋庸置疑。
2、见于西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年—?)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9]。《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司马迁比孟子晚生约230年,出生于官宦之家,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他撰写的《史记》,史料价值大,所记比较可靠,是可信的。
3、见于两汉之际的《孝经援神契》,其文云:“帝舜生于姚墟。”据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浩菲先生在《舜帝出生地考》[10]中说;“《孝经援神契》是两汉之际出现的七纬之一,纬书的大部分内容荒诞不经,但一部分自然科学知识和古史传说还是可用的,有一定参考价值”。在此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