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吧 关注:385,634贴子:8,992,529
  • 3回复贴,共1

再论垣曲诸冯山是帝舜故里

收藏回复

再论垣曲诸冯山是帝舜故里
吕步麟 运城市电力设计院
【摘 要】 笔者以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做数学试题的思路方法,解读了《孟子》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及其“舜之居深山之中”。与《史记》的“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从而得知这两者的论述,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再结合现实的遗迹遗址,民间传说,考古证据和史籍记载,从而得出了“垣曲诸冯山是帝舜故里”这个结论。其实,这个结论早在三百多年前,史学界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已经认定。也已载入国家典籍史册《古今图书集成》了。由于此两书部头大,印刷出版数量很少,一般人很难看到。所以,我们至今还在这里喁喁私语,喋喋不休。这场“风起韵虞弦”,该是到了“云开吐尧日”的时候了。
【关键词】 垣曲;诸冯山;帝舜故里。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摘自唐太宗李世民《元日》[1]
唐太宗李世民诗中所咏所鉴的“前王”,就是出生于垣曲诸冯山的“舜王”[2-7]。“舜王”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三皇五帝”之最后一帝,史称虞舜。舜在“负夏”古城所创建的“兴仁启让”和谐社会,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华夏文明之源头。舜,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
舜,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2世纪末至公元前21世纪初期。那时,刚进入农耕时期,生产工具笨拙、简陋,也很少,生产水平相当低下,生活物资也相当匮乏,仅能维持生命而已。处在低地上的人们,只能架巢栖居;处在高地上的人们,只能靠挖洞穴藏身。人们用瓦器盛水做饭,将原粮砸碎和野菜一起煮着吃。舜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文字,更谈不上有文字实录。舜后约八九百年的商代中期,才有了“甲骨文”。又以过了七八百年,到了战国时期,人们才用“竹简”记事,书写文件。所流传下来的舜的史料,都是来源于民间耆老,口耳相传、代代延流的故事。人们把这些传说,用文字记录在“竹简”上,编辑成册。今天人们对舜的研究,主要靠的是这些纪录在“竹简”上的文字印成的书。对舜出生地的研究考证,还应加上遗迹遗址、民间传说及考古证据,然后综合起来,看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合乎实际?才能加以认定。一、古人对舜出生地的论述。关于舜的出生地以及被举荐前的生活、生产活动地域,典籍中最早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按时间先后序列如下:
1、见于战国时期“亚圣”孟轲(约前372年—前289年)撰写的儒家经典《孟子》[8]。《孟子•离娄下》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尽心上》载:“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且被儒家尊为“亚圣”,还曾历游过齐、宋、滕、魏等国。孟子对舜出生地的记载,是最早、最为详细也是最为权威的。孟子治学严谨,其说必有所据,可信度毋庸置疑。
2、见于西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年—?)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9]。《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司马迁比孟子晚生约230年,出生于官宦之家,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他撰写的《史记》,史料价值大,所记比较可靠,是可信的。
3、见于两汉之际的《孝经援神契》,其文云:“帝舜生于姚墟。”据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浩菲先生在《舜帝出生地考》[10]中说;“《孝经援神契》是两汉之际出现的七纬之一,纬书的大部分内容荒诞不经,但一部分自然科学知识和古史传说还是可用的,有一定参考价值”。在此仅作参考。



1楼2012-03-06 20:21回复
    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1624--1680),历时三十余年之久,参考二十一史和一百多种地方志,撰成《读史方舆纪要》,共一百三十卷。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专论历史地理的经典名著。他在这部典籍卷四十一《山西垣曲》中,明确指出:“诸冯山在县(即原县治垣曲古城,今已被黄河小浪底水库淹没。笔者注,下同。)东北四十里,《孟子》云:‘舜生于诸冯’,盖即此。”他肯定了垣曲诸冯山,就是《孟子》云“舜生于诸冯”之“诸冯”。
    清•康熙中期陈梦雷编辑,后又经雍正帝命蒋廷锡校订,于雍正四年(1726)出版的皇家大型图书《古今图书集成》,在《职方典》载:“诸冯山,治北四十里,山明水秀,即舜生处。”在〔帝乡泉〕词条下载“县北四十里,在舜生之乡,故名。”在[历山]词条下载:“在诸冯山后,山头平广,俗名舜王坪即舜耕处。山下有舜井及娥皇女英祠。” 在[瞽冢山]词条下载:“县北五十里,一云鸣条山,瞽瞍葬此,今冢墓尚存。”在《草木典》载:“舜井,在垣曲县治北四十里,即舜浚井匿空而出处,旧迹尚存。”还载有“井东北里许,路旁古柏,干大十围,荫覆余亩。世传舜乘凉树下,用手抱转,掩蔽日色,至今横亘数十步,其枝交加如龙蟠凤舞,苍翠可挹,行人多憩息于此。”这里又肯定了舜生于垣曲诸冯山,和县治北四十里处之舜王井,就是舜浚井匿空而出处。
    清代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焦循(1736--1820),在《孟子正义》载:“今青州府有诸城县,大海环其东北,说者以为即《春秋》书‘城诸’者。其地有所谓冯山、冯村,盖相传自古,窃疑近是。由此以推,则知历山、雷泽、河滨与负夏、寿丘、顿臣之皆东土,斑斑可考。”焦氏所言冯山、冯村在今山东诸城市。《春秋》所载“城诸”,曾称“诸邑”。然诸城一带却无“诸冯”地名。他以“有所谓冯山、冯村”,就说“诸冯”在山东之诸城县。
    当代著名学者杨伯峻《孟子释注》谓“诸冯,传说在今山东菏泽县南五十里。”他以“传说”的“诸冯”作了注。
    当代学者张四季责编的《四书•孟子•离娄下》注:“诸冯、负夏、鸣条,古代东方三个地名,确切地点不详。”他不可能没有读过前人对《孟子》的注释,只是这些注释,不能令他信服,未能苟同,而才作了此注。
    当代运城学者王雪樵先生,在《安邑舜迹地名漫考》[11]中云:在安邑“鸣条岗腹地有一大镇曰“冯村”。村以何而名?《运城市志》谓该村‘为夏商时代的古老村落’。……笔者(即王先生)认为‘冯村’很可能是‘诸冯村’之省称。《孟子•离娄》曰:‘舜生于诸冯’,‘诸冯’何在?学界看法见仁见智。有认为在今山西永济(蒲坂),那里有‘姚墟’;有认为在今山西垣曲,那里有‘诸冯山’;有认为在今山东定陶、诸城一带,而‘诸城’即‘诸冯城’之省称,县内除有‘历山’外,尚有‘冯村’、‘冯山’等地名,皆由‘诸冯’之名简化而来。以此比照,可知这里的‘冯村’当是‘诸冯村’之省称不误。亦为传说中舜的又一出生地,与史籍载舜 ‘居于鸣条’、‘卒于鸣条’、‘葬于鸣条’造成系列。”王先生用“很可能”、“比照”与“传说”,又为舜设想了一个新的出生地,即今运城市盐湖区的“冯村”。古人有诗言:“如何至近古,史氏为闲官。但令识字者,窃弄刀笔权。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贻之千万代,疑信相并传。”这就是不攻自破的“安邑说”。因为“冯村”虽为“古老村落”,但王先生没有考证出:此地何时叫“诸冯村”?何代?何因?又“省称”为“冯村”的?只好主观臆断为“很可能”,这是其一。其二,他把“比照”的“标底”弄错了,《辞海•诸城》词条下载:“县名,在山东省东南部,维河上游。汉置东武县,隋改诸城县”。可知孟子那时根本无“诸城”之名称。也说明“诸城”并非是‘诸冯城’之省称。那么,这“冯村”还是“诸冯村”之“省称”吗?其三,何籍?何典?“传说”冯村是“舜的又一出生地”?王先生也没有做进一步考证。王先生在本文中说“传说是历史的影子”。如果没有这历史真迹,这影子自然就是臆造的了。不过这“冯村”却不在深山之中,不符合孟子对舜之居的描述。按照司马迁的论述,在其周围不远处,也没有安排下舜之初年耕稼、渔、陶时的场所及负夏。因此,也混淆不了人们对帝舜故里的考证。
    


    3楼2012-03-06 20:21
    回复
      2025-08-23 03:13: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垣曲是位于中条山东端群山环绕之中的一块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12°04’,北纬34°59’—35°26’。面积约1620平方公里。它东接太行、王屋山;东北是中条山主峰舜王坪及其历山群峰。北面、西面皆属中条山南麓支脉。南临黄河,隔河是河南渑池、新安高耸的黛嵋山,境内土岭起伏,沟壑纵横,山水秀丽,风光旖旎。有西阳河、沇西河、亳清河、板涧河、涧河等五条河流自北而南,蜿蜒注入黄河小浪底水库。小浪底水库在垣曲境内就有140余平方公里港湾交错、山水交融的浩瀚水域,是镶嵌在北国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水波潋滟,烟波浩渺,湖光山色,一幅北国江南的壮丽画卷,又为垣曲增加了几分美丽。这片水下,有自秦建县以来二千余年的县治遗址,有人类远祖的故乡。中美科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在古城寨里考古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距今4000多万年前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被誉为“人类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把人类起源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在县西北还有五十万年前的南海峪猿人居住过的岩洞遗址;在历山大腰有两万三千多年前的细石器文化遗址。县内有旧石器文化遗址、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达120余处。“垣曲处于晋豫两省的交界地带,也是晋南豫西龙山文化分布的中心”。“这里的龙山文化后来继续发展为二里头文化,从垣曲盆地内二里头文化遗址密布的情况看,这里已成为夏人频繁活动的区域。”这都证实了垣曲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2]
      舜出生地诸冯山,在垣曲的深山之中。在清·康熙十一年(1672)的《垣曲县志》中,是这样来记载舜乡的:“北倚太行,南距大河。东有王屋山为左辅,西有中条山为右弼。邵原关扼其左险,横岭关扼其右险。峰峦叠嶂,涧谷凼阻。孟子云舜之居深山之中,即此地也。山河表里,形胜可凭。美景点缀,大地奇观。”诸冯山,位于垣曲古城北四十里,沇西河东畔。是一座丹霞山脉,海拔867米,属于中条山系历山之一峰。这里岩悬赪石,翠柏青松,丹青绮分,风光秀丽。山上有瞽瞍、握登夫妇住过且在此生舜的岩洞口,人称“舜石龛”。山下的古村落就是姚墟村。在姚墟村,至今还有古人住过的石窑洞穴,古人用过的极其笨拙的石臼、石磨、石碾等物。山上还有握登坟茔、舜王泉、舜王庙的遗址,庙前也有供看庙人使用的舜井。这舜王庙建于何代,毁于何时,已无从查考。只能从垣曲的古家谱诗词中,了解一点信息。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垣曲籍文皓,有咏诸冯山《舜井》诗一首:“崎岖山路马骎骎,古庙门前舜井深。寒鸟空调林外语,冻云自结垅头阴。好生本德齐天地,大孝名应越古今。圣迹原来多景物,拜瞻遗像起长吟。”清乾隆八年(1743)任垣曲知县的北直曲周人,乾隆元年进士王今远,有《诸冯山拜舜庙》诗云:“陟巘凌幽磴,苍山古庙开。衣冠俨岁月,栋宇蚀风雷,……”言庙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应加以保护等。这说明在明代初中期时已有此庙。这就是史学界认定的“《孟子》云:‘舜生于诸冯’,盖即此”之地。
      “瞽瞍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就逃到了位于诸冯山北约五公里处的负夏。这里是一块约二三十平方公里山涧淤积盆地,四面皆山,人称“山城”。这就是后来《孟子》云“迁于负夏”、司马迁云“就时于负夏”之“负夏”。古负夏城,是舜初年所建的“兴仁启让”之都,是中华和谐社会之源头、中华文明之根,是“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历史名城。这是一座南北长约一公里,东西宽不足六百米的“版筑”土围墙小城。几乎和“陶寺小城”如出一辙。如今土城墙早已湮没,仅留有明·万历年间重修过的宽约五米,高约三米多的一段残墙和一座青砖砌的北城门楼,亦已破败不堪。但城门洞上镶嵌的“帝舜故里”石匾,依然完好。在南城门洞上,也有一石匾,上书“古负夏”,如今已成了残片。
      历山群峰环抱中的负夏,今有沇西河流过。古之既名舜清河,又名教水,因舜在此施教于象而得名。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适宜耕稼。周围山上,可以采摘,可以狩猎。盆地内河湖,可以捕鱼。教河两岸的台地上,可以制陶、作什器。尤其四面之山,围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可使人们在此安居乐业。人们生活在这里,犹如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舜在这里生活好了,仍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就把父亲、后母及弟妹接来,同住在城北一公里处的神后村,这里的舜井,至今犹存。这就是《孟子》云大舜“浚井”处。建有舜井亭。此外,还建有舜庙、二妃池,井亭两旁有娥皇、女英祠、斋房等,规模宏大。据清·顺治十八年赵氏家谱记载,舜井亭长有一百五十米,宽七十米。井内涌出的水,人称神水,灌溉着几百亩农田,使这里物产丰饶,成为垣曲最富裕的地区之一。现在除井外,其它建筑已毁,仅留有两通重建舜井亭古碑。在神后村东北二公里处的鸣条岭上,有葬舜父瞽瞍的坟墓,人称“瞽瞍冢”。高大如小山,每逢清明时节,常有村里人来此祭奠,长跪不起。
      


      5楼2012-03-06 20:21
      回复
        传说中的舜帝,很多地方都在争,甚至连济南也在争,不过大多公认的说法还是在山西永济。


        8楼2012-03-06 2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