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民族(包括掌权时代离我们最近的满族)基本上使用了汉姓, 这里, 把以下的满族的姓氏的变更作为一个知识介绍一下。
满族并非以血缘、文化而形成的民族,维系满族作为民族而独立于其他民族的是八旗制度。蒙古八旗、汉八旗无论自我认同还是清政府的政策,都将他们划归于满人,如纳兰性德,属于蒙古八旗、但要说他是蒙古人,估计他老哥不干——李四光先生祖上也是蒙古八旗,老先生一直为自己被划为蒙古族颇为不满。
所谓满人一世一姓,是由于满族称名不称姓,如和绅姓钮钴录,但人称和大人,他的儿子丰绅殷德则称为丰绅公子。还有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称“宝二爷”,也是一个道理。
不过, 满人入民国改汉姓,多有随意改的。我的一位朋友老姓富察哈拉,汉姓是冯,据说是当年随口编的,呵呵。
满人 一辈一个姓,如宛如的父亲鄂硕,姓鄂,而宛如就姓董,她被封董鄂妃就是取了父亲家族的姓。像《还*格格》里尔康尔泰都跟他们的爸一样姓福是不可能的。族姓是族姓,每一辈子的人都另有一个姓。《康熙微服私访记》里也让索额图和他的儿子孙子姓一个姓;我记得梁羽生的小说《塞外奇侠传》里,也自做聪明地根据“纳兰容若(是阿济格的嫡亲外孙)这个名字就让他的姑姑明慧和父亲明珠都姓了“纳兰”;一直到解放后,满族都改了姓,才跟汉族一样父姓子传的,如“叶赫那拉”更改为“叶 ”,在那之前一直是一辈人一个姓,有的人家,子孙根庶不发达,某一辈只有一个人,那么就是他一个人姓一个姓。
根据民俗,满人是一辈一个姓,有的甚至一人一个姓。在入关以前,满人是没有姓的,只有族姓,这个从姓氏的功用来分,应该叫“氏”。如多尔衮的额娘乌喇那拉氏*阿巴亥,她是海西女真部落乌喇国的公主,“乌喇那拉”是族姓。到入关以后,才有了姓,因为汉化,弄的很不地道。像爱新觉罗、赫舍里、钮钴禄这些,是大姓,是族姓,是一个部落的称号,可能整个一个旗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都姓那个姓。
爱新觉罗(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普、启),这无疑是最惹人注目的姓,爱新觉罗不是姓氏,爱新才是,觉罗是皇族的意思。爱新翻译成汉文为金。(但是因为袁世凯 登基,发布了将爱新改为金的旨意,所以爱新家的人大抵是不愿意称为金的 )。“爱新”是女真语,作为姓,自金朝就有了,按意译就是“金”,但那时没有“觉罗”这两个字。“觉罗”是根据满语gioro的音译。它原来有独自的意思。按清制:称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大宗,他的直系子孙为“宗室”,束金黄带,俗称“黄带子”,塔克世的父亲觉昌安兄弟共六人,俗称“六祖”,对这些非塔克世———努尔哈赤“大宗”的伯、叔、兄、弟的后裔称“觉罗”,束红带,俗称“红带子”,族籍也由宗人府掌管,政治经济上也享有特权,直到清亡后才废除。清朝时,把这个“觉罗”当作语尾,加到某一姓上,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来姓“舒舒”氏,后来加上“觉罗”,就叫“舒舒觉罗”,而老舍又从“舒舒”中取第一个“舒”字做自己的姓,又把第二个舒字拆成“舍”字和“予”字,做自己的名字,就叫舒舍予。同样,也把“觉罗”这个语尾,加到“爱新”后面,变成了“爱新觉罗”,作为这一氏族的姓。也就是说,本没有这个姓,它是后人加改而成的。再说,觉罗带有宗室的意思,只不过是“大宗”之外的宗室而已,在清朝灭亡之后,再强调这个觉罗,就更没有意义了。
依尔根觉罗(赵)
佟佳(佟),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佟国维,康熙一朝的大员了,他的侄子就是著名的隆克多,也就是雍正的舅舅。好像康熙的母亲也姓佟佳氏。
瓜尔嘉(关、白、汪、鲍),我见这个姓是在后妃的名字上,但是实际上还有更大的名人,如瓜尔佳鳌拜,虽然看上去有点古怪,不太象那个大英雄,力可敌十数人的“大*臣”鳌拜了,还有一位瓜尔佳费英东。
满族并非以血缘、文化而形成的民族,维系满族作为民族而独立于其他民族的是八旗制度。蒙古八旗、汉八旗无论自我认同还是清政府的政策,都将他们划归于满人,如纳兰性德,属于蒙古八旗、但要说他是蒙古人,估计他老哥不干——李四光先生祖上也是蒙古八旗,老先生一直为自己被划为蒙古族颇为不满。
所谓满人一世一姓,是由于满族称名不称姓,如和绅姓钮钴录,但人称和大人,他的儿子丰绅殷德则称为丰绅公子。还有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称“宝二爷”,也是一个道理。
不过, 满人入民国改汉姓,多有随意改的。我的一位朋友老姓富察哈拉,汉姓是冯,据说是当年随口编的,呵呵。
满人 一辈一个姓,如宛如的父亲鄂硕,姓鄂,而宛如就姓董,她被封董鄂妃就是取了父亲家族的姓。像《还*格格》里尔康尔泰都跟他们的爸一样姓福是不可能的。族姓是族姓,每一辈子的人都另有一个姓。《康熙微服私访记》里也让索额图和他的儿子孙子姓一个姓;我记得梁羽生的小说《塞外奇侠传》里,也自做聪明地根据“纳兰容若(是阿济格的嫡亲外孙)这个名字就让他的姑姑明慧和父亲明珠都姓了“纳兰”;一直到解放后,满族都改了姓,才跟汉族一样父姓子传的,如“叶赫那拉”更改为“叶 ”,在那之前一直是一辈人一个姓,有的人家,子孙根庶不发达,某一辈只有一个人,那么就是他一个人姓一个姓。
根据民俗,满人是一辈一个姓,有的甚至一人一个姓。在入关以前,满人是没有姓的,只有族姓,这个从姓氏的功用来分,应该叫“氏”。如多尔衮的额娘乌喇那拉氏*阿巴亥,她是海西女真部落乌喇国的公主,“乌喇那拉”是族姓。到入关以后,才有了姓,因为汉化,弄的很不地道。像爱新觉罗、赫舍里、钮钴禄这些,是大姓,是族姓,是一个部落的称号,可能整个一个旗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都姓那个姓。
爱新觉罗(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普、启),这无疑是最惹人注目的姓,爱新觉罗不是姓氏,爱新才是,觉罗是皇族的意思。爱新翻译成汉文为金。(但是因为袁世凯 登基,发布了将爱新改为金的旨意,所以爱新家的人大抵是不愿意称为金的 )。“爱新”是女真语,作为姓,自金朝就有了,按意译就是“金”,但那时没有“觉罗”这两个字。“觉罗”是根据满语gioro的音译。它原来有独自的意思。按清制:称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大宗,他的直系子孙为“宗室”,束金黄带,俗称“黄带子”,塔克世的父亲觉昌安兄弟共六人,俗称“六祖”,对这些非塔克世———努尔哈赤“大宗”的伯、叔、兄、弟的后裔称“觉罗”,束红带,俗称“红带子”,族籍也由宗人府掌管,政治经济上也享有特权,直到清亡后才废除。清朝时,把这个“觉罗”当作语尾,加到某一姓上,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来姓“舒舒”氏,后来加上“觉罗”,就叫“舒舒觉罗”,而老舍又从“舒舒”中取第一个“舒”字做自己的姓,又把第二个舒字拆成“舍”字和“予”字,做自己的名字,就叫舒舍予。同样,也把“觉罗”这个语尾,加到“爱新”后面,变成了“爱新觉罗”,作为这一氏族的姓。也就是说,本没有这个姓,它是后人加改而成的。再说,觉罗带有宗室的意思,只不过是“大宗”之外的宗室而已,在清朝灭亡之后,再强调这个觉罗,就更没有意义了。
依尔根觉罗(赵)
佟佳(佟),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佟国维,康熙一朝的大员了,他的侄子就是著名的隆克多,也就是雍正的舅舅。好像康熙的母亲也姓佟佳氏。
瓜尔嘉(关、白、汪、鲍),我见这个姓是在后妃的名字上,但是实际上还有更大的名人,如瓜尔佳鳌拜,虽然看上去有点古怪,不太象那个大英雄,力可敌十数人的“大*臣”鳌拜了,还有一位瓜尔佳费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