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受《时装L’OFFICIEL HOMMES》杂志专访,是第一次通过第三方角度观察郑宸,描述郑宸。
他站在那里,挺拔的身躯和有力的握手让第一次接触他的人感到踏实。作为一个近年来无数人谈论的话题人物,他在众人的鼠标下被翻来覆去,从一个人的嘴中传到另外无数人的耳朵里。眼前的这个人**了太多人的疑问,嫉妒和欲念,他的博客是毒药又是众人的解药,他的书叫《尘》,封面晦暗中闪着年轻的血色,内容独到之余却又一次地把自己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初秋的北京,这个背负着许多定义的男孩走过来,用速度不快但伴着坚持的声音说”你好,我叫郑宸”.
“博客里的我,和很多人一样,那是我们希望成为的人,‘尘’看似满不在乎,看似风流倜傥,看似内心开放,看似无比时尚,但是都是‘看似’,当无数个‘看似’汇集久了,爆发了,我看到了保守、并不时尚甚至有些自闭的一个人,我迷失了,不知道哪个是我,但是那是瞬间的事情,现在,保守、不那么时尚对我来说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郑宸

第一次见面按照他的提议去了北京最高的酒吧,我们准时到场后发现郑宸和他的经纪人已经早早去到,并把一瓶红酒醒得恰到好处。宸本人跟照片里的他一样,只是当晚的穿着真的可以用“朴素”来形容:简单的水洗仔裤、衬衫和套头针织衫,胡子也有段时间没刮,但是配合我们的拍照要求可以“随便按你们的要求弄”。言谈话语间给人的感觉是随和伴着点紧张。而当我们共同回忆起他在博客中那些充满着时尚感觉和艺术张力的文字与图像,他却突然看着我说:“我没什么朋友,除了旅行没什么娱乐,留英大部分时间是孤独的,写博客是缓解孤独的手段,我突然觉得有人陪我了。”
在靠游戏外在去宣泄一些情绪的年龄过后,他发现自己原来始终都不曾是个喜欢被任意转述的角色,许多始料未及的关注度让他不安。“突然间许多人都认识了我,有时出去会被人叫住甚至要求合影,我开始质问自己为什么。”而不安的根源来自于他的经历和性格,在别人的评价和所谓的认同中宸觉察到了属于自己的瞬间的迷失,于是许多定义需要被打破,特别当目标是一个难以被定义的人时。

“时间轴的反复折叠,新语体的尝试和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挖掘注定了《尘》这本书是一本实验性很强的自传体小说”——郑宸
2009年郑宸通过他的第一本书《尘》首次以作家的身份走入了国内主流社会的眼中,谈到这本书的写作初衷,宸说是长期以来一直积攒着的情绪让他很想抒发些什么,而书中围绕的主要话题却并不是之前大家关注的祖辈故事和网络经历。
《尘》自传体的叙述方式和书中首次披露的一些从未提及的往事满足了大众的猎奇心理,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书背后带动的另一种文化现象的崛起:一种混合了东、西方的叙述思路的写作手法和一种使文字更有画面感的新语体的尝试。

作为初出茅庐的作家,宸坦言他的炼字功力和叙述故事的手法的确略显青涩,但这也恰好让整本书看起来颇有脑力激荡的快感。仿佛一个锦囊,储存了许多想法,或许以后其中的某个章节会再被他打开,变成另外一本书,或者一幅画,甚至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同时宸也小小抱怨说写书不好玩,过程很累,而且因为基本没有腹稿,所以想哪儿写哪儿,格外费脑,写完后人像骷髅。但同时最让宸激动的是接近收尾后,他觉得后面比前面写得好很多,于是越写越有底气。他还建议我到时候看看台湾版的《尘》因为许多之前被删节的文字会放回去,并且会加入照片,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