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吧 关注:169,083贴子:18,159,188
  • 5回复贴,共1

钟南山:八成患者确染病 精神因素非主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钟南山团队对60名“患者”调查研究个半月后宣布结果——过半检出接吻病 唾液接触可传播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肖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郭晓燕 李斯璐 余亚莲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孟祝斌 “在此次检测的病毒中未发现艾滋病毒及其相关标志物,亦没有证据支持‘阴性艾滋病’的存在。我们目前没有能力做未知病毒检测。我想说的是目前不是想办法找新病毒,而是想解决这个人群中已知的病毒感染的症状。现在所能做到的情况只能说明没有感染艾滋病,多数患者在沟通后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有少数认为我们没有解决问题。——钟南山” 昨日下午5时,经过一个半月时间的调查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携研究团队中多位主要成员首度就“怪病”的调查进展向媒体进行了公布,明确表示:对60名自称有“怪病”的“患者”进行检测后发现,他们非单纯精神因素所致,其中80%的患者患有一种甚至多种疾病,半数以上感染的是可通过唾液传播的EB病毒。但这些病毒均非传说中的未知病毒,而是人体内常见的病毒。钟南山坦承:“由于目前的实验室能力所限,并未做新病毒检测。”是否有新病毒存在?钟南山未正面回答。大部分主述有婚外性接触昨日下午5时,钟南山携主诊医生曾文铤、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周荣博士等多位研究成员出现在会场,公布研究调查一个多月的进展。在其指导下,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了由感染科、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室组成的专题研究小组。研究小组在广医一院皮肤科、心理科、风湿科、妇科、眼科、泌尿科等临床科室及专家的配合下,于3月31日至5月3日期间对60名自述疑似艾滋病毒感染人员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及病原体检测。受检人员来自16个省市,其中50人为自述疑似感染艾滋病患者,其中男性42人,女性8人。另外10人为自述患者家属。他们平均年龄34.2岁。报告指出,大部分患者主述有婚外性接触,并在高危性行为后发病,出现发热、皮疹、肺部结节、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状,且这种症状在3至10多年间总是反复发作,伴有接触性传染。由于这些症状和反应性关节炎相似,以及一些性病的病原体有关,最终选择对淋球菌、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沙眼衣原体、巨细胞病毒、解脲脲原体六种可能形成慢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病原体进行了核酸荧光PCR检测。 “同意卫生部及曾光教授之前的结论,但是否这些病人就没有病?恐怕也不能这样说,并非纯精神因素在非常认真的全面检测过程中发现,这些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疾病。”钟南山称,除检出病毒外,在24例进行的影像学膝关节检测后,异常的占40%。“虽然无法进行平行对照,但从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岁来看,膝关节出现病变有可能存在异常”。尽管否认了纯精神因素致病说,但钟南山的态度也显示,精神因素在患者的病程进展中起过作用。经过12例心理检测,心理有异常的占7例,过半数存在心理问题,疑病症5例,焦虑1例,轻度抑郁1例。 16人检出三种以上病原体钟南山说道,检测结果亦显示,在上文提及的六种病原体的检测中,总检出病原体阳性患者为48人,占80%。这证明患者大多感染了以上六种病原体。其中以EB病毒的检出率最高,32人查出EB病毒阳性,占68.75%。此外,有16人更检出三种以上病原体。这显示,患者的多重感染比较普遍。但这种情况既可能是患者得到一种感染以后抵抗力变低引发多重感染,也可能由于是多次接触史造成的。钟南山总结检测结果时明确表示,在此次检测的病毒中未发现艾滋病毒及其相关标志物,亦没有证据支持“阴性艾滋病”的存在。但上述病原体会通过性接触或亲密接触感染,可以发展为慢性病,也可能跑到白细胞里潜伏存在,这就导致部分主诉症状的产生,如反应性关节炎。是否“恐艾”尚不能定论就是否能定论为“恐艾症”?钟南山称,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国外已经有“恐艾症”的提法,它的一些症状与目前患者所诉的情况有点像。“尽管HIV检测呈阴性,但仍有负罪感,普遍发于20—40岁人群间,男性多,女性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皮疹、淋巴结肿大、口腔溃疡等。”最终未给出明确答案。“他们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怀疑,可以理解为与艾滋病相似的某种病毒感染。但是,在研究里头我们不仅做抗体,还做病人细胞抗原,都是阴性,我们只能说不是艾滋病。” 但钟南山认为国家对于疑似艾滋病或阴性艾滋病的说法有一个非常认真的追踪过程。2010年5月,还把59名患者的血样标本送到外国检测,“我前天询问了曾光教授,目前没有结果。” 见面会最后,患者林军向研究团队抛出疑问:“曾光教授以及很多专家认为我们没有传染性,我想知道我们是不是传染病?”对此,周荣进行了回答:“有些疾病原来是经过性行为或者有传染性的疾病感染的,但慢性化后是否还具传染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发布会三大争议点争议点1 是否存在未知病毒?虽然就目前的检测情况来看,80%的病友都检测出患有已知的疾病,但这是否就能说明没有“未知病毒”存在呢?对此,钟南山解释道,“我们目前没有能力做未知病毒检测,但曾光教授说,在美国找了很长时间并未找到未知病毒。我想说的是目前不是想办法找新病毒,而是想解决这个人群中已知的病毒感染的症状。” 周荣则补充道,“目前我们国家有检测未知病毒的能力,但一般针对局部暴发或集中暴发的疾病,对散发疾病做未知病毒检测不太现实。


1楼2012-02-25 09:16回复
    ” 但周荣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说:“虽然并非单纯精神因素,但精神因素的确会加剧症状。” 争议点2 为何常见病毒一直未发现?据钟南山介绍,用荧光PCR对六种病原体进行检测的方法非常规检测,但亦并非其研究团队特有,每家医院都可以进行,但为何像EB病毒这样广泛存在的病原体都一直未被查出来呢?钟南山解释,由于患者都是慢性期来诊治,症状不是很明显,常规检查方法,如:血清抗体等阳性检出率低导致。周荣也说,这可能由于很多患者此前一直认为自己感染所谓的“阴性艾滋病”,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医生。而临床医生则认为,这是现今医生在检验手段上出现“偷懒”,尤其是在对EB病毒的检测上。翁志强分析:“EB病毒典型症状为发热、咽炎,容易和普通感冒混淆,很容易被忽视。EB病毒感染率高,但真正有症状,又能被医生发现的并不多。很多人的EB病毒抗体,都是在感染过后才被发现的,那时体内的EB病毒都已经清除。” 他进一步解释说:“尽管普通感冒不须查EB病毒,但高烧、有较重流感样症状的患者,一定要查血常规。如果检验报告提示‘噬粒细胞异常’,就要进一步做血液涂片,查EB病毒。不过,有部分门诊医生很少要求发高烧病人验末梢血,这对EB病毒感染者来说,有一定危险。加上现今医生有用抗生素‘杀病毒’的习惯,就更加忽视包括EB病毒在内的血液检测了。” 争议点3 未查出异常12人是否没病?在受检的60名患者中有12名患者仍未检出有任何身体异常,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就完全没病呢? “不能这样说,今天和专家们讨论时他们也提出,还有很多检测我们可以做,而且并非全部患者都做了唾液检测。”钟南山说。钟南山肯定新快报“全面关注” “怪病”到底是什么病?结果千呼万唤。原定昨日下午4时30分就“怪病”在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召开的非正式见面会,但下午3时50分,已经陆续有媒体出现在会议室内。数十家媒体苦苦守候,此外,还有特别从北京、上海等远道而来的病友。而这一讨论结果的发布,是多月前新快报促成的。钟南山院士在开场前赞新快报全面关注报道这个怪病群体。“早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已经有自称患有‘怪病’的人联系过我,也有媒体关注到这个人群,如新快报就在今年3月底全面报道了这个人群的状况(见右图)。”钟南山开场道。发布之前,钟南山还最后召集研究团队,和中国CDC的专家,以及全国各地的传染学专家召开了一个“秘密”的学术研讨会。


    2楼2012-02-25 09:16
    回复
      2025-09-02 21:41: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都有那些症状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2-04-03 13:44
      回复
        想知道你最后怎么样了, 如果恢复了请教良方。如果去世了,缅怀悼念 。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9-20 14: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