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有“伪贵族”的心态
现在文化界对于刘老根大舞台这样一个如火如荼的声势有各种的评价,这是我觉得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但是,我是一个中国戏剧史的研究者,到现在为止,20几年了,我写的《中国戏剧史》这本书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当作教科书的,这是很多年以前我写的,已经出了好多版了,就是这个戏剧史里,我在第一章到第三章当中就讲了,中国的戏剧艺术,在非常长的时间之内,其实都是有一种滑稽小戏和一些才艺表演的组合的,直到元代才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之前,比如说汉代,我们中国戏剧是百戏,一百的百,其实带有很多很多的技能表演组合,需要在街头,在城市里吸引广大的观众。到了唐代也是以歌舞小戏这样的一种小剧目的组合作为基本方式。到了宋代,在勾栏、在瓦舍里边的表演也都是如此。我们不要小看我们的祖先,好像他们的戏剧怎么那么不成熟,我们不能认为这是一个幼稚状态,这是一个低级状态,不是这样的,正好反映了中国人上千年的审美方式的定式,是这种组合方式。
那么这点是我们来认识现在的民间曲艺和民间戏剧状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入口。我们实际上是对我们这个民族心底里边的文化审美定式的换写,这种重修换写,不能说好像他们突然冒出来这种样式,其实全国各地都有这种样式,只不过在现在这个时代,由于方言的方式,才艺表演的方式,他们现在比较突出,如此而已。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当中,这是极正常的现象,这是第一。
第二点我想告诉大家,后来我们确实出现了一个非常典雅的,非常文人化的戏剧,像宋杂剧,像明清传奇,但是这些戏剧一直忘不了从民间戏剧来吸收自己的养料,这个我觉得鲁迅先生曾经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我们所有的雅的艺术都是从俗艺术当中来汲取它们的营养,但是文人有一点讨厌,就是汲取了营养以后,就把它放在玻璃罩里,在城市里展览,说它多么的经典,结果眼看着它们在玻璃罩里枯萎、枯萎,于是再去抢别的东西,再放到玻璃罩里,再看着它枯萎、枯萎。鲁迅先生的这个比喻讲得非常生动,他直接就讲出来一个特征,就是没有天生的雅,这个雅都是从俗中来,而这个雅时间不要太长,很快它就可以中断,中断它的生命,于是又要向俗来汲取苍天大地的生命力,它必须如此的,这个我们千万不要迷惑了,因为我们都是雅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这完全是一种叫“伪贵族”的心态,完全搞错了的。
现在文化界对于刘老根大舞台这样一个如火如荼的声势有各种的评价,这是我觉得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但是,我是一个中国戏剧史的研究者,到现在为止,20几年了,我写的《中国戏剧史》这本书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当作教科书的,这是很多年以前我写的,已经出了好多版了,就是这个戏剧史里,我在第一章到第三章当中就讲了,中国的戏剧艺术,在非常长的时间之内,其实都是有一种滑稽小戏和一些才艺表演的组合的,直到元代才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之前,比如说汉代,我们中国戏剧是百戏,一百的百,其实带有很多很多的技能表演组合,需要在街头,在城市里吸引广大的观众。到了唐代也是以歌舞小戏这样的一种小剧目的组合作为基本方式。到了宋代,在勾栏、在瓦舍里边的表演也都是如此。我们不要小看我们的祖先,好像他们的戏剧怎么那么不成熟,我们不能认为这是一个幼稚状态,这是一个低级状态,不是这样的,正好反映了中国人上千年的审美方式的定式,是这种组合方式。
那么这点是我们来认识现在的民间曲艺和民间戏剧状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入口。我们实际上是对我们这个民族心底里边的文化审美定式的换写,这种重修换写,不能说好像他们突然冒出来这种样式,其实全国各地都有这种样式,只不过在现在这个时代,由于方言的方式,才艺表演的方式,他们现在比较突出,如此而已。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当中,这是极正常的现象,这是第一。
第二点我想告诉大家,后来我们确实出现了一个非常典雅的,非常文人化的戏剧,像宋杂剧,像明清传奇,但是这些戏剧一直忘不了从民间戏剧来吸收自己的养料,这个我觉得鲁迅先生曾经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我们所有的雅的艺术都是从俗艺术当中来汲取它们的营养,但是文人有一点讨厌,就是汲取了营养以后,就把它放在玻璃罩里,在城市里展览,说它多么的经典,结果眼看着它们在玻璃罩里枯萎、枯萎,于是再去抢别的东西,再放到玻璃罩里,再看着它枯萎、枯萎。鲁迅先生的这个比喻讲得非常生动,他直接就讲出来一个特征,就是没有天生的雅,这个雅都是从俗中来,而这个雅时间不要太长,很快它就可以中断,中断它的生命,于是又要向俗来汲取苍天大地的生命力,它必须如此的,这个我们千万不要迷惑了,因为我们都是雅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这完全是一种叫“伪贵族”的心态,完全搞错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