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过来另一则报道,和上面一则略有不同。。提到新戏了,新戏了。。。。。我手一哆嗦。。。。。
茅威涛为浙江小百花一整年的演出设计了一个全新的主题“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越剧”
作者:潘纾

在不断接受西方戏剧的视觉、美学冲击和渗透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加固来自传统的养分。
每次改革,都不是为‘先锋’而‘先锋’,而是为了传统戏曲在当下的生存而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由《东方早报》参与主办的“第五届东方名家名剧月”3月9日开幕在即,今年在东方艺术中心率先登场的是两部大戏《陆游与唐琬》和《藏书之家》,主演都是当代越剧界领军人物茅威涛。
在越剧这一剧种中,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工程的一共只有三台剧目,均出自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而此次带来的正是其中的两部,分别代表了茅威涛在不同阶段的艺术特色,更是中国越剧史上意义非同寻常的当代经典。
自2003年来上海演过《陆游与唐琬》,2006年演过《藏书之家》后,茅威涛的这两部作品都已久违上海观众。此次重返上海参加名家名剧月,茅威涛说两部戏都有了一些调整改动,尤其是《藏书之家》变化更大。
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茅威涛说,她为今年浙江小百花一整年的演出设计了一个全新的主题“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越剧”,除了这两部经典旧作,她还将复排《西厢记》,并计划新创剧目,虽然暂时不想透露剧目主题,但茅威涛表示:“我保证,一定会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茅威涛。”
期许观众重燃热情
东方早报:今年怎么会想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越剧”这个主题?有什么特别的缘由和想法?
茅威涛:用这个主题,是受到一个报纸广告的启发。
年前,我在香港《文汇报》上看到了一个整版的彩色广告,主打就一句话——“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教授”,当时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正好在香港及台湾地区上映,我也恰好刚刚从网上下载看了这个电影。虽然这是一部讲台湾年轻人的爱情故事的电影,但是那种对往事回忆的美好情怀,触动了我。
其实喜欢越剧的人真的很多,这么多年,大家也有很多故事,我们不妨“抄袭”一次,提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越剧”这个演出主题,让大家带着对曾经美好记忆的温馨情愫,感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期许以此燃起人们重新投入的一份热情。
这也可以说是传统艺术与新媒体的一次结合,达到再传播的效果。
东方早报:在这个主题下,今年还会有些什么样的演出计划和活动计划?
茅威涛:
“小百花”今年的演出计划,除了新作品的创排,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外事演出,都会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另外,当然还有重头戏——《西厢记》“原生代”演员的封箱演出。很多朋友是因此剧而爱上越剧,爱上“小百花”的。
东方早报:看到你们这次拍的宣传照很特别,这是谁的创意?拍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趣事?
茅威涛:宣传照和宣传语一样,是我受广告启发而创意的。
1月的时候,我们在(浙江省)黄岩九峰公园一个已有近250年历史的古戏台和江西祠堂古建筑里演出时拍摄了宣传照。这个祠堂大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全木结构的,特别古朴。浙江黄岩一位企业家斥巨资把它从江西搬移至黄岩九峰公园,然后请我们到这个古戏台唱“开台大戏”。遗憾的是,现在这张照片只能看到演出的“观众席”——几十排原木长条凳摆得特别整齐。
拍这组照片的时候,天非常冷。当时我和董柯娣还都病了,为了效果,我们都只穿着衬衣、牛仔裤、单鞋,拍照的时候,都冻得哆哆嗦嗦的,晚上还有演出。但是我们几位老姐妹,都很HIGH,有点儿“人来疯”,拳打脚踢地摆各种POSE,似乎忘了年龄,又回到了以往的青葱岁月。某种意义上,这张照片本身就是一段“尘封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