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考试,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出现“会而不对”的情况,考试以后很多学生的“借口”就多了起来,要不是、、、、、、就怎么、、、、、、等等的话,导致很多家长也相信具有“绝对实力”只是这次没有考好而已,要是把粗心的分数找回来,那么分数肯定可观。很多人指望在下次考试不再出错,事实上一直到高考,绝大部分的学生“笔误”也没有避免。看来,“粗心大意”这几个字虽然简单,造成的后果可是很严重。多数学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原因是他们没有弄明白造成“粗心大意”的根源是什么。 据统计,高考中学生“会而不对”造成的失分人均达30分以上,甚至一些学生涂错答题卡。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还有一些学生把这些“意外失分”人为的加上,觉得不该错,分数就不能被扣掉。离高考还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这个问题也应该引起学生们注意。这几年我分析了上千份学生考卷,如果一个学生不真正从根源上来解读这个问题,那么“下次避免粗心而导致的扣分”就成为幻想。以下文章对这个根源进行剖析: 1。多数学生“粗心大意”源于阅读能力差。 学生审题不细,不能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导致思路混乱,结果答非所问。现实中常常遇见一些学生所谓理科成绩很好,语文和英语成绩一般,但是在考试中由于“粗心”而被扣分的几率加大。很多家长也觉得这个孩子有理科的天赋,知识性格上粗心大意导致扣分,其实学生如果阅读能力差,很难概括性的把题目中所给的信息与自己所掌握得知识进行对比联想。答题的时候仅仅是跟着感觉走,不能从整体上去整合思路构思答案。 每期班第一课我一般都讲语文,都讲阅读,如何静心下去阅读文章,然后精读,特别是现代文阅读方面的文章,讲得很慢,但是我相信效果还是很好的,相信在自主招生还有高考中会体现出优势。因为不仅仅从语文阅读、英语阅读这两个方面来看问题,而是从整体上,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审题这一关就没有什么问题,最起码不会出现“答非所问”这样的现象。我建议对平时那些理科成绩优秀的学生,语文和英语两科成绩一般的学生,一定要注意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肯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