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吧 关注:882,945贴子:9,125,904

【散集】书外法--更新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常说:书外功
书而得法,变成自己的东西,可以说功力或功。
书法之道,客观法度规律,不妨称为法。
此贴尝试搜集书法书写之外的,文字,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好文章,供分享,学习,参考,讨论。
故称书外法~


1楼2012-02-17 10:10回复
    【我们不会在三分钟内成功,但也许只要花一分钟,生命从此不同】
    《第1个故事 小孩的心》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
    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
    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
    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
    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
    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
    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蠋吗?」¬
    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
    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
    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
    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
    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
    「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
    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
    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蠋,
    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
    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
    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2楼2012-02-18 22:59
    回复
      2025-08-04 14:35: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2个故事 纯真的心》
      有一个小镇很久没有下雨了,
      令当地农作物损失惨重,
      于是牧师把大家召集起来,
      准备在教堂里开一个祈求降雨的祷告会。¬
      人群中有一个小女孩,
      因个子太小,
      几乎没有人看得到她,
      但她也来参加祈雨祷告会。¬
      就在这时候,
      牧师注意到小女孩所带来的东西,
      激动地在台上指着她:「那位小妹妹很让我感动!」
      于是大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了过去。¬
      牧师接着说:
      「我们今天来祷告祈求上帝降雨,
      可是整个会堂中,只有她一个人今天带着雨伞!」
      大家仔细一看,
      果然,她的座位旁挂了一把红色的小雨伞; ¬
      这时大家沉静了一下,
      紧接而来的,
      是一阵掌声与泪水交织的美景。¬
      有时我们不得不说:
      小孩子其实一点都不「小」,
      他(她)们其实很「大」!
      他(她)们的爱心很大!
      他 (她)们的信心很大!¬

      


      3楼2012-02-18 23:03
      回复



        4楼2012-02-18 23:04
        回复
          【表面看不透神的旨意】
          大天使和小天使来到了人间,第一天夜晚,他们到一家富人家住宿。富人对他们很差,让他们住马棚。而那一夜,大天使却忙着帮富人家整修马棚地基。
          第二天夜晚,他们到一家穷人家住宿。穷人夫妇盛情招待了他们,拿出自己仅有的食物与天使分享。但那一夜,大天使却施法把穷人夫妇唯一的一头牛弄死了。
          于是,就有人高叫天使不公!
          小天使也很疑惑,于是就问大天使为什么,为什么要帮助为富不仁的人,为什么要害穷却善良的人!
          大天使答道:“哎,你不懂。那家富人马棚底下有以前的人埋的万两黄金,我是看黄金快露出来了,才不让他们看到。还有,那一夜,死神是要召唤穷人的妻子的,是我施法让死神带走了那头牛啊。”

          


          5楼2012-02-18 23:15
          回复
            书法之法怎么能在外呢?在外者,只是借鉴相通而已,曰:共性.而书法之个性,则须深扎到书法之内,非如此是学不好书法的.即使如此也是极少人可以成为真正的书家的.


            6楼2012-02-18 23:18
            回复
              传统文化“和”的精神

              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和”一向是我们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道德,是涵盖自然、社会、内心等层面与各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
              “和为贵”
              “ 和”表达出和睦、和谐、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为贵”和“贵和”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即天人之“和”,指人应怀感恩之心敬畏天地,遵循宇宙规律,尊重与保护自然,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和而不流”之则;治理国家,要明晰“政通人和”之理,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孔子在论“和”时,提出以“亲仁善仁”为基础。《大学》曾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人们要重视修身养性,“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修德之后,才能成为有别于“小人”的君子,才可进入“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境界。《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指出“和为贵”的前提是要“以礼节之”,也就是说要做到制礼守礼,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天下归和”。历史上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安排的“礼”,它的特性有二:其一是“别”,“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以此来避免因无别而造成的利益冲突和社会无序。其二是“和”,“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关键要看它是否体现了道德和正义原则。
              例如古时的舜与人为善,德泽众生。亲贤人,远佞人;广开言路,倾听民众呼声而立诽谤之木(今演变为华表)。他曾耕于历山,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渔于雷泽,把经营好了的渔场让给他人;带动河滨制陶的工匠精心制作,不粗制滥造;推行以和为贵的方略,以德感化三苗,使他们弃恶从善。正因为他谦恭礼让、诚信仁德,百姓都受到感化,人们都自觉的遵守社会道德,以致其“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开创了政治清明、千邦合和的太平盛世。
              “致中和”
              古人有“中和”一词,《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的诚意正心、修齐治平是由内及外、由吾及彼、由人及物、由近及远的进路,强调的是由个人修己,终至天下太平。如果人人都能够不断提高道德水准和完善人格修养,做到“文质彬彬”、“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举止有节,行为有度,进退有矩,那么整个社会必将出现和谐、祥和的局面。
              “致中和”讲的是适度、恰当、平衡与协调。《周易》说“保合大和,乃利贞”,是说要阳阴合德,才能四时协调,万物生长,长治久安。北宋哲学家张载说“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篇》),是说人与人之间要努力做到使冲突化解、斗争解除、战争消弭,表达出和平的愿望。他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大意是说,人是天地所生,藐然介乎天地之中。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构成了人的身体,天地之间的主导便是人的天性。和谐是一种规律,是万物都固有的规律,保持与否,关系着他的成长或变异;和谐是一种境界,不同的人之间,不同的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均衡,从而才能达到和谐统一,自然万物都以和谐为生、为美;和谐建立于道义的基础之上,是一种长久和永恒,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和而不同”
              古人所谓“和”,是“异”中之“ 和”,无“异”就无“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使万物生生不已。而“同而不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这种单一性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
              例如春秋时的齐景公听信梁丘据谄媚之言,对众臣说梁丘据和他最为和谐,晏子说:“臣不是这样看。梁丘据无端夸奖主公,你们之间只是‘同’,而不是‘和’。和谐就象做羹汤一般,用各种调料,经搅拌糅合使味道适中,淡则加料,浓则加水,如此方能食之味佳。君臣之道也该如此,君主正确的,臣子应极力维护。君主不对的地方,臣子也应指出来,以正过失。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政事才没有失误。梁丘据为取主公欢心,不问好坏,始终和主公保持一致,这是‘相同’怎么是‘和谐’呢?这样对主公对国家有什么益处呢?听他之言,如同在水里加水,谈不上什么味道。又好比琴瑟,只弹一个声音,没有人会去听它啊。”晏子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 同”的本质区别。君臣应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各自充份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
              “和而不同 ”的理念是: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互相取长补短,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故和而不同。小人相交,必为共同谋利,依附强权,各怀损他利己之鬼胎,故同而不和,压抑不同意见,排斥异己。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道德原则的人称之为“乡愿”,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指出小人、伪君子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他讲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道德标准为依据”。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妥协的。
              


              8楼2012-02-18 23:25
              回复
                诗词格律 秘笈--武汉大学教授 王兆鹏


                


                9楼2012-02-19 09:22
                回复
                  2025-08-04 14:29: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青藏起冰原
                  天山育雪莲
                  江河腾恶浪
                  西子映尘喧
                  沟下弄淤土
                  池中忘净源
                  法光即灭处
                  化气升云天


                  10楼2012-02-19 09:25
                  回复







                    【说道话德】
                    悠悠中华五千年,道德一线贯穿;芸芸世间万种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德经》)。失道去德,万物皆空;尊道重德,欣欣向荣。道德是如此的重要。
                    何为道?道即是法,是万物之奥,万事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道先天地而存,是阴阳相合、遵自然法则运行不息的规律。何为德?德是物质场,万物存在的基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重积德则无不克” (《道德经》),德者君、臣、富、贵之源也。
                    道与德连在一起就是尊道重德,尊道而积德。尊道即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事物规律行事必然会推动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为事物的前进做出贡献,于己就会树立自己的威德,就会得到好报。相反,逆道而行就会碰得头破血流,遭到报应。
                    道德并非虚幻之物,得道能明事理,同时拥有了一种本领。得自然之道可成学者专家,得社会之道可为官为君,得先天之道可返本归真。重德能不断积德,使人德高望重,众望所归,为处世理事打下良好基础,走遍天下人所敬仰。
                    做人有为人之道,成物有构物之理。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人行事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为人处世应遵循一定的法则,这个法则的具体表述就是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一个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为人的准则,是人成为人的基础。道德也是维系一个社会正常运行的无形力量。没有道德的个人,必然丧尽天良,为社会所不容;没有道德的社会,必然混乱、腐朽、堕落。
                    道德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遵循了这个法则的人就是得道高人,时时处处能得道多助,成为上天相助的有福之人,处理事情能事半功倍,神速至极。若背离这个法则,人失去了为人的道德就空有一个躯壳,与畜生无异,生不如死。


                    11楼2012-02-19 09:56
                    回复



                      《天下第一福》的福字在写法上暗含“子、田、才、寿、福” 五种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从书法角度看,将数个字合为一体却流畅自然,已属罕见,更为珍稀的是,这也是世上惟一的“五福合一”、“福寿合一”之“福”,它又被称为“长寿福”和“天下第一福”。
                      【寓意】
                      俗语称“有福必有寿,有寿必有福。
                      有福无寿是为无福可受”。
                      但是,由于“福”,
                      “寿”二字字形差异太大,
                      因此,自古以来很少有书法家将其合二为一,
                      可康熙所写此“福”,
                      恰恰将福、寿两字形为一体,
                      做到“福中有寿,福寿双全”。
                      有意思的是这个福除了可理解为寿外,
                      还可分解成“才”、“子”、“多”、“田”四个字,
                      有“多子多才多田多福多寿”。
                      五福之寓,巧妙地构成了“福”字的深刻含义,
                      意味深长,是古住今来独一无二的
                      “五福”合一之“福”字,
                      因而被世人公认为“天下第一福”。
                      又因其中的“田”部尚未封口,
                      因此是鸿福无边、无边之福。
                      孝庄太后称其为“福之本源”,
                      民间则称“五福之本、万福之源”。
                      【历史背景】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将至,不料突染沉疴(ke),太医束手无策。百般无奈之时,康熙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意思是真命天子是万福万寿之人,可以向天父为自己“请福续寿”,遂决定为祖母请福,沐浴斋戒三日后,一气呵成了这幅倾注了对祖母挚爱的“福”字,并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   孝庄太后自得到了这“福”字,百病全消,十五年后,以75岁高龄得以善终。民间俱称这是康熙“请福续寿”带来的福缘。事后康熙几番重提御笔,却再也写不出其中的神韵,所以民间盛传此福为“天赐鸿福”。
                      御笔岂可倒置?御“福”加玺后,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得以传世的惟一一枚不可倒挂的“福”字。其次,此“福”的书写不同于民间常用的饱满方正,其字形窄而狭长,为瘦,音谐“寿”,民间称之“长瘦福”,即长寿之福。


                      12楼2012-02-19 10:20
                      回复
                        说到“德”,人就会联想到道德;想到《道德经》,想到德高望重,想到积德、损德。但具体怎么讲,大多数人就很难讲的清楚,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里面。
                        现在人对德的理解,很多与原来的本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能在人面前讲道德的人,人会对这些人升起一颗敬仰的心,会向他学习道德高深的理。现在你对年轻人讲道德,他们会问你:道德多少钱一斤?好像道德也能用经济价值来衡量。好像只有用钱来算的东西,才是人最想追求的东西。过去讲积德行善,人会向他学如何积功德、行善果;现在骂人的时候把积德与败兴合起来讲,好像积功德就是败兴一样,好像与损德的话是一样了。
                        德虽然是无形的,人看不到德的存在,可是人会体会到它的美好。人积功德、行善果的时候,人会生出慈悲的心、激发人善良的本性;因此人会精神焕发、心广体胖。损德的时候,人会沮丧、会痛苦、会悲伤,因此人会精神萎靡,心胸狭窄。
                        其实德与人的身体也是如影随形的。打个比方:人的德就像万能的货币一样。人积的德越多,你就能用它换来更多的东西。你想当官,你就能当官;你想发财,你就会发财;你想事业,事业就会有成;你想儿孙满堂,你就会心想事成;你想长寿,你就会寿比南山;如果你的德很大,你的儿孙、你的家族都会因你的德而兴望。想要什么,只要你有足够的德,你都能够换来人想要得到的一切幸福。
                        相反,你要德小,你的一切聪明、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你劳精费神、苦思冥想,也不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有些成功的人士把他成功的经验写成书,作为经验来推广。但是,你照着他成功的经验去做,你却永远也做不到;别人成功的经验,失败的人也都用过,而且失败的人是多数的,只是因为失败了,许多人不便去讲其失败的教训,也没有人去关注失败者的结果。
                        走过不惑之年的人,你会发现:许多你在年轻时的同龄人、同学、同事、战友,当时的所谓聪明、学识不一定比你好,但走向社会,没有多大的努力,他们走的路好像有些偶然,就那样心想事成的实现了,成了事业的娇子。也是德大的原因所致。
                        德是可以变化的。你通过所谓的努力赚了钱、当了官、享受了人间的美满和幸福,你的德就会减少;如果吃了苦、受了罪、承受了打击,就会增加你的德。
                        德是可以转化的。你得到了别人应该得到的东西,你会用德补偿;你受了别人的气、被别人占有了本应属于你的名利,别人也必须用德来与你交换。别人对你的尊敬、奉承、微笑、歌颂,你都必须用德来给予别人相应的德来补偿;简言之:对人有益的东西,你必须用德交换;对你有害的东西,别人必须用德给偿还。
                        人常说的一句话叫不失不得,得就得失。人要想得到好处,就得付出代价;人在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其实,也就失去了另外一些东西。不过,我觉得把那个“得”换成“德”更能准确的说明问题。不失不德,不失去常人的利益,就不能得到德;德就得失,要想有德,最好的方法就是放下人追求的东西。
                        德是可以带走的。人不是一生一世的就一死了之的。人的一生所有的名利、财产,到你离开人世的时候,你一样都带不走,来时一身光,走时一身光;生不带来,死带不走。但有两样东西是可以带走的。一个是德,一个是业。不管你转生成人、天人;还是动物、植物,它们会陪伴你的永生永世。德多的人走向更高的、更美好的世界,业多的人走向更深不可及的、可怕的深渊。对于不修行的人来讲,德可以换来人所追求的幸福的一切东西:前生吃苦多的人,换来了今生更多的快乐;前生享福多的人,今生就得相应的受罪去还。
                        对于修行的人来讲,有能力指导你修行的师父,可以把你的德转化成功,德越大,功越高;如果德不够,还可以把你的业通过吃苦、转化成德,使你的功德无量。德越多,修的层次也就越高,最后走向功成圆满。


                        13楼2012-02-19 10:33
                        回复
                          *漫画*【圣人败走 神也离去】


                          


                          14楼2012-02-19 22:49
                          回复

                            【无所求而自得】
                            一个岛屿蕴藏着许多珍贵的宝石。人们纷纷乘船到岛屿上来淘金。这些寻找宝石的人总想多找到一些宝石,所以他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不停地挖呀找呀。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整天坐在一个地方,什么也不干,吃、喝、睡全在这个地方。当大家收拾行囊准备返回故里时,他们叫醒了这个人,并且问他道:“你带些什么回家呀?”他顺手从脚下抓起一把土,装进他的袋囊。
                            当大家乘船回到了家乡,这个人从袋囊里掏出他带回来的那把土,从土中捡出一颗宝石。这颗宝石比其他的人带回来的宝石加在一起还贵重。(《托尔斯泰寓言童话故事精选·得来全不费工夫》)
                            旁观者言:
                            贪心的人没有得到多少宝石,而心地淳朴的人却得到了珍贵的宝石。
                            人们以为“努力”,就会有所收获,而这种“努力”往往搀杂着“贪婪”。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得到的很少。
                            恶必有失,善必有获——有时天道酬勤;但更多的时候,天道酬善。


                            15楼2012-02-19 23:32
                            回复
                              2025-08-04 14:23: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很多人相信缘份,也有的不在乎也不信,而轮回,在现代教育体制下,相信的人可能更少了。
                              我把缘分和轮回都看作非逻辑相关的一种
                              从非逻辑联系 (全息论 量子力学 弦论)来分析,先理解什么叫非逻辑联系,这样理解,一个事情总有因果逻辑,但是当一件事情的前因和后果,中间有无数推理关系时,用人的思想就没法达到了,往往这个时候人们就说他们没有关系。这和个人的悟性,角度,阅历,经验等都有关系。就从量子力学,弦论来讲,就是说世界上任何物质都存在着联系。当人的悟性有高低,角度不同等,有的人看到这个联系,有的人没有,有的看到了那种联系,各有不同。
                              下面是一个有关释迦牟尼的故事
                              缘份
                              有一天释迦牟尼给弟子讲经说法,忽然他叫起阿难:“你拿一个桶, 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记住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
                              阿难点点头,拿着空桶,往世尊指示的方向去要水。他想, 这么容易的事,一定轻易就能办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务。
                              阿难到了那村庄,真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在井边洗衣服。
                              阿难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恭敬地作揖,说:“老人家,我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见这年轻人,不由怒从心生,很生气地说:“不行!这口井只能给这村子里的人使用,任何外人,是不被允许的!”
                              阿难苦苦哀求,老妇也不为所动。阿难无奈,只有带着空桶回去。
                              他将他所遭遇的种种情形,告诉世尊和在场的所有弟子。
                              世尊点点头,示意阿难坐下。接着他叫舍利弗去同样的村庄向老妇要一桶水回来。
                              舍利弗走到了那个村庄,同样见到了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妇,她还在井边洗衣服。
                              舍利弗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人说:“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见这年轻人,不由得心花怒放,仿佛看见了自己的一个亲人,她很高兴的说:“行!行!来来,我来帮你打水。”老妇人打好一桶水给舍利弗后,又叫他等一下,匆忙地回家拿一些斋食叫舍利弗带着路上吃。
                              舍利弗带了整桶水回去,将他所遇到的种种情形,告诉世尊和在场所有的弟子。
                              世尊点点头,示意舍利弗坐下。
                              阿难和在场弟子都很纳闷,疑惑地问世尊是何种因缘,造成阿难和舍利弗这两人有这么大的差别?
                              世尊开示道:“在远劫前的一世,这位老妇沦为畜牲道是只老鼠,他死在路边被烈日艳阳暴晒着,阿难那时候是个赶货经商的贾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嫌恶之心,掩鼻而过。舍利弗那时是个正要赴京赶考的读书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怜悯之心,顺手捧把泥土将他掩盖。经久远劫以后,现在他们见了面,产生这样不同的差别待遇,众人可以想像,小小的起心动念,就有如此大的善恶果报,何况是直接加痛苦在人身上呢?”

                              


                              16楼2012-02-20 13: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