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吧 关注:16,846贴子:569,960
  • 10回复贴,共1

分分合合话晋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节选自《不容青史尽成灰》


1楼2012-02-16 18:44回复
    在春秋时代中原的争霸历史中,如果说南方保持强国地位最持久的是楚国,那么长期以来作为楚国对手的,并不是首创霸业的齐国,却是与楚国长期南北对峙的晋国。
      比起偏居东部的齐国,晋国的地理位置,在北方的中原诸侯国中,似乎是更有利的。它所据有的"三晋大地",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部分地区,从地理位置上说,对中原诸侯具有天然的"坐北朝南"优势。晋国境内土地肥沃,生产发达,更兼山川纵横,依托太行山脉,进可攻退可守。比起齐国来,天然的优势是明显的。
      但晋国也同样有自己的问题,一是他们境内华夏族与蛮夷杂居,主体民族是华夏族,却也包括山戎、犬戎等部族,长期以来就是蛮族侵扰的主要对象,特别是晋国北部的地区,更是游牧民族聚集之所。在常年与蛮族的战斗中,晋国人养成了尚武的性格,晋国士兵作战的勇猛顽强,在春秋诸侯里是出了名的。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在春秋的早期,晋国的国君是说了不算的。
      晋国的国君一脉,也是根正苗红的周王室。晋国的第一个国君,就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但是到了春秋初年,晋国国君的权力却很弱,因为晋国立国后,大肆封赏本族的兄弟,导致亲族权力尾大不掉。到了齐桓公称霸的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国的同宗兄弟曲沃武公推翻了晋侯,自立为晋国国君,周天子迫于无奈,也只好承认了这个既定事实,这就是晋国历史上的晋武公。没想到晋武公得国之后,贪心不足,竟然学郑庄公的样,大张旗鼓地攻打周天子,吓得周天子一度逃离洛邑。好在这位晋武公在位两年就去世了,其子晋献公即位,这位国君在位的十六年,是晋国兴起的关键时期,这十六年里,晋国相继兼并了中原北方的虢、魏等小国,"假道伐虢"的成语正出自这一时期。到了晋献公在位的晚年,晋国的西部领土已经与秦国接壤,东部领土也与齐国接壤,俨然中原诸侯的又一大国。
      但晋献公时期,晋国的国家实力,还远远在齐国之下,而晋献公本人,也并非一个能承担霸业的英主。其实他对于晋国最重要的影响是:为了避免其父夺取君位的事情重演,他大肆杀害晋国宗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保证大权集中在国君的手中。这一点既为晋国后来称霸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三家分晋"挖了坑"。晋献公晚年,宠爱美人骊姬,在骊姬的挑唆下赶走太子申生和次子重耳,立小儿子溪齐为太子。晋国发生了内乱,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后,太子溪齐登基,但内乱仍然在继续,大臣们拥立外逃的申生作乱,最后双方杀来杀去,几乎都在内乱中丧生。但大乱之后有大治,当诸位王子为王位打得头破血流时,一个正在流亡的落魄王子,却注定要承担起霸业--重耳。
      一
      晋国的霸业,始于晋文公重耳,这个人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流传已久的"励志故事"。从苦孩子到霸王,他经历了不平凡的人生。
    


    2楼2012-02-16 18:45
    回复
      2025-11-01 11:45: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晋献公末年的内乱中,重耳也踏上了流亡之路,他的母亲是北方狄族家的女子,因此内乱发生后,他就先逃到狄国,在那里住了12年。早在晋国做王子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很有名望的人,以善于礼贤下士著称,因此一群忠诚于他的官员,也自愿跟随他一起流亡,这些人里包括介子推、狐炎、先轸等名臣,如果说齐桓公是凭借管仲的辅佐得以称霸,那么重耳的身边,却有一个当时春秋最强的良臣团队。
        但在早年流亡的时候,这些似乎都没意义,偏偏重耳又成了一个大家都不待见的人。晋国内乱中,重耳的兄弟夷吾得以登基,他害怕重耳回国与他争夺国君位,就派人到狄国行刺他。行刺不成,又通过外交手段向狄国施加压力,要求狄国交出重耳,眼见着狄国待不下去了,重耳只得继续流亡之路。这时候的重耳,虽然是王子,却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一路的颠沛流离,辛苦自不必说,连路边的农民也不待见他,有一次向农夫祈求食物时,甚至被农夫扔泥巴来嘲弄。但重耳很会自嘲,反而说泥巴是土地,高高兴兴地收下了。这个简单的小事,却凸显出重耳一大关键素质,这是一个什么罪都能受的人。这样的人,通常都是了不起的。
        什么罪都能受的重耳,在受了很多罪之后,终于来到了齐国,想请求彼时是霸主的齐桓公为他主持公道。但这时候的齐桓公,已经到了人生的晚年,身体每况愈下不说,更不复当年的壮志满怀。但他对重耳还是很够意思的,赐予了重耳房屋、车马,给了他富足的生活,意图把他在齐国养起来。重耳的生活也就这样暂时安顿下来了。但好景不长,才过了两年,齐桓公就过世了,之后齐国发生动乱,几个王子相互攻杀,和晋国的动乱如出一辙。此时的重耳,已经娶了齐女姜氏为妻,齐国的动乱也暂时伤及不到他。受了这么多罪以后,他真想享两天清福了。但关键时刻,还是他的臣子们有主意。狐炎、赵衰等人密谋要把重耳带走,更得到了重耳妻子姜氏的支持。结果,重耳被妻子灌醉后,被狐炎他们装进了马车里,秘密运出了齐国。醒来后发现上当的重耳,也只能无可奈何。恢复王位的志向,在臣子们心中尚且如此坚定,自己还有什么说的,继续受罪吧!
        之后重耳一行人,流亡于曹国、宋国等国家,然后又受了很多罪,比如曹国的国君,是个势利小人,见重耳是个落难公子,连国境都不让他进。宋襄公倒是个厚道人,但那时候的宋襄公,在中原争霸失败,自己也受了伤,虽然热情接待了重耳,但根本无力帮助他复国。宋襄公虽然在争霸之中,因为愚蠢的军事指挥遭到后人的嘲笑,他看人的眼光却是很准的,在他临终之前就曾嘱咐儿子:"晋国的公子重耳是个了不起的人,你以后如果遇到了事情,找他准没有错。"事情也很快在城濮之战中,被他言中。
        在一路的流亡,经过了无数的青眼冷眼之后,重耳来到了楚国。这时候的楚国,正是楚成王在位时期,对重耳的到来,楚成王很热情,以国君的隆重礼节接待他们。当然这"热情"背后也是打着算盘的,一直企图北上争霸的楚国,此时在外交上还处于孤立阶段,被中原诸侯看做蛮夷,要插手中原事务,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可靠的盟友,当然傀儡就更好不过了。所以楚成王有一次开玩笑问重耳,我对你这么好,你将来怎么回报我?重耳的回答是:"假如我们两国交战,我愿意退兵九十里,作为对您的报答。"这话不卑不亢,却难掩这位落难王子的雄心壮志。虽然落魄,虽然穷困潦倒,但是在他的心中,依然时刻怀着一个伟大的梦想,不是恢复王位,而是称霸诸侯。
      


      3楼2012-02-16 18:46
      回复
        所以楚将成得臣信心很足,以此时楚国的精锐部队,绝对的兵力优势,如果能够一举击败晋国,那么整个中原地区就会成为楚国的囊中之物。公元前632年初夏,战斗正式打响了,楚国率先发动了进攻,企图凭借优势兵力吃掉晋军,然而事与愿违,在攻击受挫后,晋军迅速发动了反攻,700多辆战车,把战马蒙上虎皮,向楚军发起了反扑,楚国的军阵登时大溃,楚军争相逃命,一路遭到晋军追杀,这场楚军绝对优势的战役,却演化成楚军绝对劣势的溃败。1400辆楚国战车几乎全部报废,不是被打烂,就是成了晋军的战利品,战败的成得臣无颜见楚成王,干脆自杀谢罪。晋文公的霸业,经此一战而成。
          说起这一战成败的原因,主流说法是,楚国骄傲轻敌,晋国采取了正确的对策,一面孤立分化瓦解楚军,一面以逸待劳,诱敌深入,最终反戈一击。但决定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却是,这时候的楚军,已经孤军深入到了城濮地带,远离大后方,楚将成得臣更招来了楚成王的不满,不管胜败,回去都是不好交代的。而孤军深入的楚军,经过多日的追击,物资供应早就不畅,而部队疲劳更严重,已经是人困马乏的强弩之末。在楚国人的绝对优势下,晋文公隐忍而后发,最终给了楚国人绝地反击的致命一杀。
          城濮之战的意义,主流的说法是,成就了晋国的霸业,而更重要的意义,却是它使楚国人的北进脚步暂时终止。在城濮之战之前,楚国已然形成了对中原诸侯的绝对优势,如果这时候无人能出头阻挡楚国,他甚至可以一鼓作气,彻底兼并整个中原王朝,恐怕周王室的提前覆灭,也要提前几百年了。城濮之战后,楚国虽然元气大伤,但实力犹存,晋国虽然奠定霸业,却也无法乘胜追击,双方就这样形成了南北的均势。在整个春秋时代里,楚国与中原诸侯的南北对峙,其实是一个恒久不变的战略平衡。
          三
          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只维持了5年,公元前631年他就与世长辞了,但与齐桓公过世后齐国衰弱不同的是,晋国在中原的强势地位,却依然在延续。这其中问题的关键,一是晋国的中央集权改革更加彻底,形成了明确的国君传承制度,以大臣辅助国君,确保了政权交接的稳定。另一点就是晋国长期以来,都在进行着与北方蛮族的战斗,军队时刻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和作战精神,这一点和地处东部,国内承平日久的齐国,是截然相反的。众所周知,如果没有严格的军事管理以及训练制度,一个国家的军队,会因和平生活的延续,战斗力出现退化状态。春秋时代的三大军事强国--晋国、楚国、秦国,都是因为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才保持了他们军事力量的持久强大。所以晋文公去世后,晋国的强势扩张依然在延续。
          晋文公去世后,晋国的战略重点,已经由南方转移到了西方,南方的楚国在经历了城濮之战的打击后,暂时停止了对北方的扩张,而晋国也无力南下灭楚。因此晋楚之间,出现了暂时的"和谐"局面。而西面的秦国,却渐成了晋国的大敌。秦穆公本身就是一个对中原有想法的人,他是晋文公能够登上王位的恩人,在晋文公归国初期,两家关系确实度过了一段蜜月期。秦穆公的妻子,是重耳的大姐。而在重耳归国后,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了他,两家可谓亲上加亲。重耳争霸中原的时候,秦穆公曾经出兵相助,在城濮之战帮助重耳打败了楚国,但在击退了楚国这个共同的敌人后,两家的矛盾开始浮出水面。城濮之战后,晋文公曾和秦穆公合兵攻打郑国,但郑国由大臣烛之武出面劝说,使秦穆公单独和郑国缔结了合约,秦晋两家关系由此出现裂痕。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同样志向远大的秦穆公,是不甘心看到晋文公一家势力独大的,但在晋文公健在时,迫于两家的交情以及晋国强大的实力,秦穆公并没有太多动作。
        


        6楼2012-02-16 18:48
        回复
          秦晋两国的真正交恶,是从晋襄公在位时开始的。晋襄公名欢,是晋文公之妻逼姞的儿子,与雄才大略的父亲比起来,晋襄公性格宽厚,无其父的强势,对其父的各项政策,也多是"萧规曹随",是个不错的守成之主。晋文公虽然过世,但当年辅助他成就霸业的文臣武将们却大都健在,因此这时期晋国的国力,也在蒸蒸日上。但秦穆公显然不这么看,此时楚国实力远缩在长江流域,中原各国,秦国的势力已经仅次于晋国,在强势的晋文公过世后,击败晋国,打通东进道路的机会已经来了。至于晋襄公,在秦穆公眼里,他只不过是个小毛孩子,怎么能和自己相比。
            所以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只过了一年,秦穆公就发动了对晋国的进攻,他的攻击矛头,还是对准了晋国的小盟友郑国,但是秦军大队人马杀过去的时候,却被郑国人用空城计骗了一把,误以为郑国已经做好准备,仓促撤军,在回去的路上,和晋国发生了崤山之战。这一战中,晋国早早在崤山设伏,抢在秦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发动突袭,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秦军全军覆没,三员领军大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全部被俘。后来虽然晋襄公母亲(秦穆公的女儿)说情,晋襄公将三个被俘秦将放了回去。但秦国因为这一战元气大伤,暂时不能和晋国交锋了。
            秦穆公也是个硬气的人,而且同样具有雄才大略,在三员大将被俘之后,他并没有责罚他们,继续信任他们带兵,之后的数年里,秦国先后于公元前625年和624两次出兵,结果,秦国经过浴血奋战,虽然在崤山击败晋军,成功复仇,但晋军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阻遏了秦国的进攻。严峻的局面,也让秦穆公打消了东进的念头。终晋襄公一生,秦国都无力东进。
            秦国之所以在和晋国的争斗中处于下风,主要是因为此时的晋国,在国力上远强于秦国,又占有地利优势,只要守住和秦国之间的山川险地,秦国就无力东进,即使晋国在野战败于秦国,也无碍两国交兵的整体战局。但对于秦穆公局面就不一样了,晋国是他们东出争霸的唯一障碍,除了进攻,别无他法。但防守是容易的,进攻却是困难的,在这样的局面下,秦国要与晋国争锋,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所以即使晋襄公在位仅7年就去世了,秦国依然在公元前602年的令狐之战中,被晋将赵盾击败。经过此战,秦国已经难以成为晋国争霸的威胁。
            在与秦国交战的同时,晋襄公在别的战线上也连战连捷。一是彻底灭掉了白翟国。白翟,就是存在于晋国周边的"白狄部落",一直是晋国的大敌,晋文公时期,虽然对白翟几次打击,却并未将这股威胁彻底消灭,晋襄公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以名将先轸为帅,彻底平定了白翟部落,但这一战晋国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元帅先轸也在此战中牺牲。之后晋襄公调转枪头,又对楚国发动了一轮打击,这时候的楚国,局面和晋国相似,当年与晋文公争霸的楚成王壮志未酬,此时也到了人生末年,他迫切想借着重耳过世的机会一雪前耻。就在崤山之战之后,楚国再次发动了对晋国属国陈国的进攻,这一次晋襄公派大将阳处父迎战,学乖了的楚成王,这回也玩起了"退避三舍"的游戏,见晋军大兵杀到,就故意撤退,企图诱引晋军围歼。但阳处父一眼看穿了楚国的打算,反而将计就计,看到楚国撤退,就命令全军大呼"楚国败了"。结果不明真相的楚国军队纷纷逃窜,假撤退变成了真撤退,楚国对晋国的再一次反扑,就这样被晋襄公死死地摁了回去。
          


          7楼2012-02-16 18:48
          回复



            11楼2012-02-16 21:31
            回复
              尊王攘夷好啊


              IP属地:江苏12楼2012-02-16 21:49
              回复
                我有个疑问,重耳流亡,似无到楚国的必要,他们到楚国干什么?那么远.


                来自掌上百度14楼2012-02-17 01: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