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今青岛市区大部分属即墨县仁化乡范围,今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范围属仁化乡文峰社,有2276户10131口人。当时有20多个村庄,当时的居民集中居住在青岛村、会前村、孟家沟(今大窑沟一带)、杨家村、辛家庄、鲍岛村和扫帚滩等。青岛河入海口,依山傍海沿河有一个小小的渔村,叫青岛村。
[胶澳志]中说:“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户,大都以渔为业。”青岛村地处“青岛”的对岸,为什么叫青岛村,未见记述,但从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来分析,是不是可以说青岛村是以*近“青岛”得名的,青岛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岛命名了。 后来,德占青岛后,青岛村被强制迁移。大部分迁到了上马镇一带,少数零星散布在青岛各区。
[胶澳志]中说:“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户,大都以渔为业。”青岛村地处“青岛”的对岸,为什么叫青岛村,未见记述,但从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来分析,是不是可以说青岛村是以*近“青岛”得名的,青岛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岛命名了。 后来,德占青岛后,青岛村被强制迁移。大部分迁到了上马镇一带,少数零星散布在青岛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