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时侯我也考虑过此类的问题,比如胤禩是不是真的有夺嫡,跟康熙说装病的话是不是真心如此,或许是被众人所推,又不能一并得罪,所以旗鼓难下。
不过后来看过胤<礻我>提供的一些供词,认为胤禩是有心争位的。
“我以阿其那、塞思黑、允禵等之党援甚多,威势强盛,且与太监魏珠、李坤等相结甚深,而外人又皆保荐阿其那,欲为后日之地,是以忘死入伊等之党。”“塞思黑、允禵等事奉阿其那如同君上,凡阿其那所言,伊等无不顺从,虽死不辞。”“一日我问塞思黑、允禵:‘后日孰可得大位’?塞思黑云:‘此大位必是八阿哥得耳,诸大臣又皆称伊好,断不能出伊之手。’”“我与塞思黑、允禵同向阿其那云:‘尔乃我等之主,后日须怜看我等。’阿其那闭目而笑。”《清史编年》雍正五年四月十二日
但是,胤禩争位跟胤褆或胤禛的营求不同,有些机缘巧合。在太子被废之前,包括胤禛在内的几个小的应该都还没有去谋求,一废突如其来,一二两败俱伤,而在造成空缺之际,大部分人把投注在了胤禩身上,这是他之前为人处事积累的善果,这样的机缘胤禩不想拒绝,也容不得他拒绝(否则把你得罪惨了),两方一拍即合,所以就成结党之势了。开始的时侯,势力相对纯粹(本身支持胤禩的,原本支持胤褆的,原本反对太子的),后来坐大之后,就有些良莠不齐了,一些观风的、墙头草类的也加了进来。
但雍正上位后,有揭发胤禩他们行为的,不代表当初支持胤禩的态度不纯粹,只不过为人见风使舵了些,这些人惯于添柴加火,却不惯于雪中送炭。不过,像弘春、汝福这样上赶着巴结雍正的还是少数,大部分是雍正用强硬的措施逼着他们表态的,比如秦道然、穆景远之类的。即使是上面提到的查弼纳后来对苏努势必要逼死其子孙的做法,当初也是雍正找了他数十次后才拿下来的。
对了,岳乐的儿子塞楞额,色亨图的父亲,这个倒是主动把郭允进投给他的纸条成交给雍正了。
不过后来看过胤<礻我>提供的一些供词,认为胤禩是有心争位的。
“我以阿其那、塞思黑、允禵等之党援甚多,威势强盛,且与太监魏珠、李坤等相结甚深,而外人又皆保荐阿其那,欲为后日之地,是以忘死入伊等之党。”“塞思黑、允禵等事奉阿其那如同君上,凡阿其那所言,伊等无不顺从,虽死不辞。”“一日我问塞思黑、允禵:‘后日孰可得大位’?塞思黑云:‘此大位必是八阿哥得耳,诸大臣又皆称伊好,断不能出伊之手。’”“我与塞思黑、允禵同向阿其那云:‘尔乃我等之主,后日须怜看我等。’阿其那闭目而笑。”《清史编年》雍正五年四月十二日
但是,胤禩争位跟胤褆或胤禛的营求不同,有些机缘巧合。在太子被废之前,包括胤禛在内的几个小的应该都还没有去谋求,一废突如其来,一二两败俱伤,而在造成空缺之际,大部分人把投注在了胤禩身上,这是他之前为人处事积累的善果,这样的机缘胤禩不想拒绝,也容不得他拒绝(否则把你得罪惨了),两方一拍即合,所以就成结党之势了。开始的时侯,势力相对纯粹(本身支持胤禩的,原本支持胤褆的,原本反对太子的),后来坐大之后,就有些良莠不齐了,一些观风的、墙头草类的也加了进来。
但雍正上位后,有揭发胤禩他们行为的,不代表当初支持胤禩的态度不纯粹,只不过为人见风使舵了些,这些人惯于添柴加火,却不惯于雪中送炭。不过,像弘春、汝福这样上赶着巴结雍正的还是少数,大部分是雍正用强硬的措施逼着他们表态的,比如秦道然、穆景远之类的。即使是上面提到的查弼纳后来对苏努势必要逼死其子孙的做法,当初也是雍正找了他数十次后才拿下来的。
对了,岳乐的儿子塞楞额,色亨图的父亲,这个倒是主动把郭允进投给他的纸条成交给雍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