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作公式
同样应用博伊尔定律,并假设气室活塞没有静摩擦力的情况下,可推导出Dual-Air前叉的行程对施力的公式如下:
F = (Pp*Vp)/(Lp-L’) - (Pn*Vn)/(Ln+L’)
其中Pp与Pn为正气室与负气室使用者设定的压力值,而Vp与Vn是正负气室初始的容积,而Lp与Ln为正负气室的长度,L’则是前叉压缩的行程。参考MTBR此篇讨论,有国外车友计算出Reba前叉的设定参数。
设定探讨
利用上述的公式与参数,以100mm行程的Dual Air前叉为例,固定正气室压力为100psi,分别在80/100/120psi的负气室压力下,以前叉压缩行程对施力关系作图如下:

观察上图可发现,负气室压力不同所造成的影响大多在前半段行程,后段行程几乎没有差别,因此只要正气室压力相同,最后要触底(bottom-out)的力道是一样的。
若是比较前段行程,譬如行程为0mm时,在80psi负气室压力的情况下,前叉需受力超过10.9kgw才会开始作动。这个初始力道可能造成前叉回弹到最长行程时有敲击感,这就是触顶的现象。
为了避免触顶,需要调整负气压值,让前叉在无压缩时的受力曲线接近原点,如下图是不同正气室压力值,其负气室压力调整到曲线通过原点的比较图,红色的线条是用以参考的钢簧前叉,弹性系数为1kgw/mm,大约是65-70公斤的骑士适用的弹簧。

如果从可承受的最大冲击来说,最接近钢簧前叉的是80psi正气室的情况,但是它的前段到中段行程都比钢簧小很多,所以容易产生踩踏晃动,下沉量较深,煞车下潜(brake dive)会较严重。
若以一般设定的下沉量25mm,则100psi正气室压力与钢簧最接近,但Dual Air的中段支撑也较钢簧小,而在最后的20mm行程Dual Air系统就开始超过钢簧前叉,在最后甚至接近150%的钢簧力道,这是气压前叉天生的物理特性所导致。
若是以前中段行程最接近钢簧的120psi气压,前段力道较钢簧高,小震动灵敏度较差,而且它的触底力道就快接近钢簧的两倍了。
设定步骤
综合上述的讨论,建议还是以下沉量为准,正气压调整到适合个人体重,负气压调整初始力道,调整步骤如下:
1. 为了让前叉能从正气室最大,负气室为最小体积开始。不要让前叉有受力,先放掉负气室,再放掉正气室压力。
2. 设定正气室压力,以体重70公斤/100psi为参考,再按照个人体重与喜好微调。
3. 缓慢地打入负气压,直到行程开始内缩就停止,这时负气压应该大于正气压一点点。
4. 平地试压或是出去试骑看看自己喜不喜欢这个感度。
5. 如果要更改气压设定要从步骤1重来,以10psi为单位来改变。
如此设定的前段支撑力很小,所以当车子着地时,行程会有些下沉,此为正常现象。
附注
1. 因为气室体积大小与气室长度仅是网友自行猜测的值,所以曲线的绝对值并不精准,但整体调整概念与公式应该正确,等我有机会拆到Dual Air前叉再回来update这些值吧!
2. 上述70kg/100psi仅适用于32mm内管前叉,因其活塞大小是相同的,所以08以前的Sid就不适用,请自行实验。
3. 其实这篇还不算完成,因为手边没有Dual Air前叉可验证,主要是参考之前使用Pike Dual Air的经验,所以如果你有更好的设定方法或疑问,还请回馈给本站。
前叉轴肩高(Axle-to-crown height)

前轴心至肩盖高(Axle to crown height,以下简称为轴肩高)是在选购前叉时要考虑到的重要参数,这个长度会影响前叉装上后,车头高度与车头管角度。虽然同是100mm的前叉,但每家的轴肩高都会有些差距,下面列出了一些台湾常见的前叉的轴肩高:

如果上面没提到你的前叉,可以到下面几个连结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