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儒家知识分子对《中庸》中下面的话应该比较熟悉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在我看过一些博弈论资料后,“发而皆中节”心中闪过,感觉和纳什均衡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达到了一个巧合。博弈论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每个人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策略既不会多做也不会少做。 和恰到好处这种思想有些类似的地方。如果我的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智力,我想我大概可以在大部分中国思想中找到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微观表述。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往往从情感上来讲,却总感觉不那么令人信服,而善于微观思维的西方文化给出了,数学,逻辑学,经济学上的很多解释。
再如,《老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说完就完了,what , 什么是损有余,补不足 how 怎样损有余补不足,why 为什么要损有余补不足? 都没讲。其实做一些分析和假设也可以提出一些观点。 what “劫富济贫”。 how 差额税收政策。 why 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原则。用功利主义解释,整个社会幸福度最大化。
抛砖引玉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一起讨论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在我看过一些博弈论资料后,“发而皆中节”心中闪过,感觉和纳什均衡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达到了一个巧合。博弈论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每个人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策略既不会多做也不会少做。 和恰到好处这种思想有些类似的地方。如果我的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智力,我想我大概可以在大部分中国思想中找到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微观表述。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往往从情感上来讲,却总感觉不那么令人信服,而善于微观思维的西方文化给出了,数学,逻辑学,经济学上的很多解释。
再如,《老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说完就完了,what , 什么是损有余,补不足 how 怎样损有余补不足,why 为什么要损有余补不足? 都没讲。其实做一些分析和假设也可以提出一些观点。 what “劫富济贫”。 how 差额税收政策。 why 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原则。用功利主义解释,整个社会幸福度最大化。
抛砖引玉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一起讨论